-
1 # 銀嵐傳說
-
2 # 大雪2006
趨利性是人的本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同野獸是沒有區別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趨利性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無力不起早,無論是企業家和打工者,皆為利。大家都獻出自己的能力,賺更多的錢,這當然是好事。也有個別大公無私,講奉獻的,大家都讚揚他。但假如人人都是雷鋒,都義務奉獻,人類也不能進步。這就是趨利好的一面。但人同動物還是有區別的,人的貪婪是極端的,無限的,多多益善。而動物貪婪是有限的,動物吃這頓不想下頓,不貯藏食物。根據平衡論,動物是有天敵的,所以才有自然和諧。但人類處於頂端,已無天敵。掠奪盡所有可用的動物後,又掠奪大自然,造成環境惡化,氣候惡化,如果生物圈崩潰,不能自我修復,人類也就滅亡了。但人類不思悔改,又把貪婪的目光盯向太空,妄圖奪取更大的資源,人類的貪婪究競有沒有止境?多少為多?為此,我們必須批判這種本性及其罪惡制度。人類要活的好,就要有規劃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修復生物圈。人類如霍金所說,地球人口爆炸,耗盡資源,溫度上升如火爐,往哪裡逃?人類永遠是嬰兒,吃地球母親乳汁,才能生存。人類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馬計劃思想。這是最偉大的平衡論。否則,大自然會選擇別的方式報復人類。
-
3 # UFO愛好者
貪慾 ~趨利
在經濟利益面前,人是不會講禮義廉恥的。
首先,人終究只是一種高階動物,是要生存的。為了更好的生存,人必須不擇手段獲得更多的資源。如此一來,趨利不可避免。
遠古時代,部落內相互合作,共同獵殺動物,哺養老幼。這種行為只是表面上的一種無私行為。真實而言,這只是為了放棄眼前利益,追求長久利益。他一個人不能獵殺動物,不能生存下去,不得不合作。他年老時,也需要別人照顧。用兩句話總結這兩種行為。利益是驅動合作、維持合作的動力。養兒為了防老。
當獵物多的時候,吃不完了。開始有了私人財產。集體利益不再高於個人利益。人類自私的本性又被赤裸裸的表現出來。
這獵物是我打的!
那個果實是我們摘的!
這條小溪是我們的!
這塊地是我們部落的
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
怎麼解決?
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在中國,儒家定了禮儀規範。在印度,出現了佛教。在西方,出現了基督教。這些都是為了抑制人類內心的貪慾。
結果呢,
清廉自持的官吏之少,也是屈指可數,“翻翻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明末清初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類",扳著指頭數了很久,也不過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哥白尼:波蘭著名天文學家,著有《天體執行論》,以“妄議罪”遭到教會殘酷迫害。於1543年5月20日病逝。
堅持哥白尼“日心說”的布魯諾,先被投入監獄,當他聽完宣判後,面不改色地對這夥兇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還要大得多。”後於1600年2月17日在羅馬鮮花廣場以“妄議罪”被活活燒死。
希柏提亞(375-415) 是史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女數學家。她被處以“妄議罪”遭受剮刑而死。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敘述了剮刑經過:“她由車上被拉下來,剝脫衣服到一絲不掛,被拖至教堂,為一群野蠻而無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蠔殼將她的肉由骨上剝削下來,手腳砍下6,拋擲火焰之中。”
伽利略: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因捍衛科學真理,於1633年以“妄議罪”被宗教裁判所迫害,1642年不幸病逝,其時已雙目失明。
科學家帕利西因說化石是動物的遺體而不是“造物主的遊戲”,以“妄議罪”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
塞爾維特在《基督教信仰的復興》一書中提出血液迴圈的見解,以“妄議罪”被火烤兩個多小時後死去;
比利時生理學家維薩留斯,由於出版瞭解剖學著作《人體結構》,於1564年被迫去聖地——耶路撒冷作懺悔,在歸途中被殘害遇難。
阿莫里:巴黎大學教授,1210年,因宣揚泛神論被死後追審,墓穴被挖,十個得意門生全部被處決。
西克爾:巴黎大學教授,因在物理研究上有所謂異端言論,處以“妄議罪”,被教會活活打死。
如此一來,你是否看到,即使在道德體系約束下,趨利的行為還是無處不在。
現實生活的不安全感,內心的虛榮,激發了人類內心的貪慾。趨利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
既得利益者炫富的行為,更加加重了這種行為。
如何抑制內心的貪慾?
共產社會,沒有私有制(物質足夠豐富)
思想道德,一個地區的民風,一個家族的家風,一個人學習的思想,都會讓人不至於說,放棄名利,而直接撲向利益。他們會有所顧忌的。這也是人類努力的方向。超越物慾,成為主宰自己的“神”
-
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趨利避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本能。植物如此,動物也如此,萬物之靈的人更是如此。但是,人類更高出其它生物一籌,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爭錢。人為財死是不對,如果人死了要財有啥用?所以,凡事有個度,過猶則不及。人類的生存和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質的滿足外,還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食糧。有的人為一己私利而生,有的人為人民大眾而死,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比鴻毛還輕,為國為民,天下為公,殺身取義,比泰山還重。
-
5 # 布衣閒人10
正象標題所說:“趨利是人類本性中最顯露的特徵”。那麼人類本性中為什麼會具有趨利這一顯露的特徵呢?這是因為人類作為生命體有著各種各樣的需求,也就是說“趨利”是由人類的需求決定的。
首先,是維持生命存續的需求。維持生命並使之存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人,無論是“性善”,還是“性惡”,前提是必須“活下去”。“活下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同的、第一的、首要的、基本的需求,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低條件是解決吃、穿、住、用、行。只有具備了吃、穿、住、用、行這些最低條件,生命才能存續下去。所以,人們“趨利”的普遍行為就是解決吃、穿、住、用、行問題。這裡吃是第一位,住是第二位,穿是第三位,用是第四位,行是第五位。人們“趨利”一般是按照這個順序確定輕、重、緩、急的。
第二,是物質享受的需求。當人們解決了吃、穿、住、用、行這一最基本的需求之後,“趨利”的目標會更大,更高。因為人們不僅有生存的需求,還有享受更好物質條件的需求。如香菸美酒,雞鴨魚肉,高房暖床,錦被華服。食不厭細,肉不厭精……。這時的“趨利”不僅是為了生存,而更是為了享受,“欲無止境”是人性基本特徵之一。“欲無止境”迫使人們“趨利”邁向更高的等級和層次。
第三,享樂的需求。當人們物質享受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趨利”的目標就是享樂。享樂集中體現在追逐金錢美女上。金錢(包括古玩字畫)越多越好,“終朝只恨聚無多”。美女越美越好,正所謂“飽暖思淫慾”。從普通民眾到身居廟堂的高官,只要條件具備,他們當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把“趨利”的目標定格在追逐金錢美女上,認為這是人生的最大樂趣。他們的這種需求既是人性的特徵,也是人性低劣一面的表現。
第四,精神需求。當人們追逐的錦衣玉食、金錢美女的目標實現之後,還要把“趨利”的目標提高到精神層面上來。追求名譽、地位,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是人性的又一特徵。有的人為了博得名譽、地位,滿足精神需求,不惜犧性人民和國家利益。明明是鉅貪之虎,還到處宣講廉潔奉公;明明是道德敗壞,還到處標榜自己品行如何端正;明明是吃喝嫖賭抽,坑崩拐騙偷,什麼壞事都幹,還在眾人面前裝逼(人)。這些人就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房”。這種“趨利”,不過是螥蠅逐臭而已。
總之,人性所以具有“趨利”的特徵,完全是由人們的需求決定的,沒有需求,就沒有“趨利”。人,一旦有了某種需求,就有了明確的“趨利”目標,為了實現“趨利”目標,滿足需求,有人不惜以付出生命為代價,有人甚至為之奮鬥終生。我們雖然不反對人們為自己的正當需求而去“趨利”,但更提倡為大眾、為社會、為國家去“趨利”。僅供參考。
-
6 # 黑山老妖207736493
逐利時代,國與華人與人謀利也是空前的。資源開發,動能利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生活條件,勞動創造價值日新月異,財富與物資給人類帶來更大的便利,人類笑了。
可是透過燈綠酒紅和服裝豔麗,再看生存環境和現象,智者心痛了吧!
趨利避害,利是來了,可害也來了,趨利無錯,卻錯在了沒有很好避害,就目前全人類面臨環境汙染,能源爭戰,物種滅絕等一系列人類不想面對又現世的亂象,害絕對讓不避者面對。
如果不去保護環境和熱愛和平,身居地球,別無他處,試想如果有一天,人趨利而無治,滿世界原子彈亂炸,爭戰不息,人類何存?
環境惡化,物種滅絕,生物鏈斷裂,這生存環境,人類怎處?
人不是毒物合成體,亦非獨立生成物,就須依靠生存與創造的和諧性來發展文明,否則為誰?
幸哉!智者現,大治不遠矣,這樣幸福久遠,人天之歡慶。
-
7 # 掛在明堂射古今
記得以前看過受精卵怎麼形成的紀錄片,無數個精子爭先恐後的奔向卵子,只有跑得沒有最快只有更快的精子,鑽進卵子裡面,然後受精卵形成了。解說好象也說了和你提的問題類似的話,有點想起來了,好象是人的競爭從精子就開始了。現在想想,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都是趨利性造成的呢,因為形成我們的那個精子是趨利性最強的啊。
這段時間我又發現中科院出版的科普雜誌《科學世界》,買了回來看看和這麼年多看的《環球科學》比較比較,怎麼的也是中科院出的嗎。人家直接說明“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權威科普雜誌”。
裡面有篇文章《合作等於親緣選擇嗎?》,作者說有人問了進化學數學理論的先驅之一J.B.S.霍爾丹(J.B.S.Haldane)關於合作的問題,他用他的理論給了人家一標準答案:“只有當一個合作基因能夠能夠促進某個近親身上的另一個副本的利益時,它才會被選擇出來。”對方又問:“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你的一個兄弟掉進了河裡,你會跳進去救他。”霍爾丹俏皮的說:“不,不是一個兄弟。我只會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兩個兄弟或8個堂表兄弟。”
是不是有點拯救大兵瑞恩的意思。作者說:“他(霍爾丹)相信,大自然中所有的合作現象都可以用‘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來解釋。假如一個基因會促進損人利己的合作行為(比方說,冒著生命危險去營救另一個個體),那這個基因就不會被自然選擇保留,除非它營救的物件是救人者外也攜帶有相同基因副本的其他個體”。作者還提到了進化生物學家威廉.漢密爾頓提出的“漢密爾頓法則”(Hamilton"s Rule)主導了進化論著作中合作基因的詮釋。
作者在“現代綜合論對合作的忽視”中指出雖然這個理論將20世紀的進化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可是:“正因為它十分成功,使得科學家們有時會忘記它只是個模型。他們忽視了它的侷限性,將實驗室的選擇實驗與野外的自然選擇之間的差別置之腦後。他們可能認為我們對大自然中的‘適合度’瞭解甚多,而事實上,我們的頭緒比他們認為的少多了。”
作者提到了在20世紀的60年代末,進化生物學領域進行了一場主題是“群體選擇”(group selection)的大辯論,參與的人都認為“自然選擇令個體與個體競爭,並獎賞自私的行為”。可是作者也提出:“自然選擇是否也會獎賞合作的行為,從而選擇出那些緊密協作從而戰勝其他一盤散沙的種群呢?”於是乎“親緣選擇”這個理論提出來了,作者還用“親緣選擇能夠彌補現代綜合論嗎”來作為文章的小標題。並指出了漢密爾頓法則可能誇大了“合作是進化而來的可能性”,並說“如果我們看看大自然,可能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漢密爾頓法則太狹隘了,遠遠不能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眾多合作現象。”
作者在“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合作”一章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大自然中是充滿合作的。還說了“互利共生的互相適應”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甚至他還引用了酵母細胞群落在食物短缺時有95%的細胞會自殺,成為剩餘的5%細胞的食物,進而為這些幸運細胞贏得尋找新的食物源頭的時間,來說明合作行為。並說這是“最極端的合作行為”了。可是我在這樣的合作行為裡面還是看到了趨利性。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了美國生態學家邁克爾.吉爾平的理論,並認為“吉爾平的分析改變了對進化論的理解。我們不應該只考慮個體競爭,而應該把生態系統看成一個整體,緊密聯絡起來,為了穩定與平衡而共同進化。群體選擇並不是某種特殊或罕見的合作現象,而是涉及到與鄰居們相競爭的整個生態系統。”這段話給我的感覺就是,合作行為也是趨利性的表現。
在文章結尾,作者提出了“所有進化都是協同進化”並說:“自然界中並不缺少自私和殘忍的行為。毫無疑問,個體競爭依然是自然選擇的主要因素。但是大規模的合作現象也處處可見。”
從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趨利性的合作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裡也包括人。所以我覺得趨利性本身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所以,不管是合作的趨利還是競爭的趨利,趨利避害是動物和人的天性。
回覆列表
積極方面,人類尋找利益是為了達到自身的成全和善;消極方面,但是人類的追求總是造成彼此以及世界關係和秩序的紊亂,因為原罪產生私慾偏情,所以人類需要基督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