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鏈SuperLink
-
2 # cnBeta
SpaceX近期推出了一項名為Starlink的衛星網際網路服務。雖然該服務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這家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在昨日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了更多關於這項服務的細節資訊。
首先,馬斯克對Starlink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做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宣告--在農村地區,網路延遲應低於20毫秒。儘管許多職業玩家認為需要達到低於10毫秒的級別才算理想,但根據他的說法這對於具有競爭力的“快速反應”遊戲來說已經足夠。
然而,對於服務不足的農村玩家來說,20毫秒很可能已經足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至於頻寬,馬斯克不太願意透露細節,但他表示,其網路服務讓使用者在進行像觀看高畫質電影、玩遊戲等事情時無需擔憂網速。
另外,馬斯克還指出,Starlink並不適用所有人。如果已經有了AT&T、谷歌或本地提供商提供的千兆連線,那麼Starlink肯定是無法與之競爭的。事實上,競爭甚至不是馬斯克的目標--他稱,Starlink的目的是服務那些無論如何都無法觸及網路的使用者,所以這項服務不會對其他ISP構成巨大威脅。
事實上,馬斯克認為,Starlink將使其他電信公司受益,因為它將服務於3%或4%最難接觸到的客戶以及那些目前根本沒有網路連線的客戶。在馬斯克看來,透過吸引這些客戶,其他ISP的重大負擔將會得到減輕。
至於ISP是否同意馬斯克的這種看法還有待觀察。
Starlink星鏈計劃是馬斯克早在2014年11月提出搭建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的設想。按計劃,SpaceX公司將在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路,從太空向地面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並從2020年開始工作。目前該公司還準備再增加3萬顆,使衛星總量達到約4.2萬顆。
去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衛星網際網路專案“星鏈”(Starlink)首批60顆衛星已成功發射。搭載了60顆衛星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於佛羅里達州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據悉,每顆衛星重逾270公斤,60顆總重量超過13噸,超過了“獵鷹-9”號以往的運載記錄。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表示,在星鏈計劃能夠實現小規模網際網路覆蓋前,SpaceX還需要再進行每次60顆衛星、一共6次的發射任務;如果要實現更大範圍的覆蓋,則需要進行12次的發射任務。
相比於ISP訊號走Starlink的衛星會多出一段上下行延遲,額外路程就按340km軌道高度的兩倍算,走地面光纜的速度大概是真空光通訊的2/3,也就是說即使是平原直線,訊號源1400km之外理論上都是Starlink佔優勢。在北京上杭州,深圳,香港的網站都算是訪問偏遠地區,Starlink比起地面網路延遲更短更佔優勢。
其次,地面光纜在複雜地形上的佈線成本是極其昂貴的,並不是什麼地方都又平整人口又多。被複雜地形隔開的兩個人口密集區,要快速資料通訊怎麼辦?跨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幾百公里無人區上建設起來的的成都-拉薩-日喀則-乃維拉-勒克瑙-新德里中印光纜,現在是將來也註定是建設維護成本極其昂貴的。在此之前要從斯里蘭卡-新加坡-香港的海底光纜中轉,繞的圈子和頻寬限制更不用說了。但是Starlink成型以後,新德里和成都的直接通訊一點額外成本都沒有。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骨幹網不需要太大流量也不需要非常大的轉發需求。網際網路大部分的流量是本地服務,特別是個人服務,大多透過接入點和光纖連線到附近的資料中心就可以完成,只有極少數的資料需要真的傳送到遠方。事實上谷歌拉一條最先進的海底光纜橫跨太平洋,兩點頻寬不過144Tbps。而Starlink超過4萬顆衛星每顆不小於1Tbps的頻寬,滿足這點需求是小意思。
以後Starlink的主要應用之一是城市的大型地面站,透過已有的網路接入和城際光纖,將本地資料中心過濾後的遠距離訪問請求上星傳到另一片地區的大型地面站。初期會是低延遲要求的高價資料為主,日後能替代多少看發展狀況。如果將來衛星相對地面佈線足夠便宜,會看到地面運營商逐漸縮減在地形或人口不適合的地區的佈線,將流量轉到天基上。暫時來說,Starlink的運營是以地面站為基礎的,從上面說的透過城際光纖為一片地區提供國際網路出口的大型地面站,到透過移動基站為一個城鎮或者一座海島提供網路的中型地面站,再到透過wifi為一架飛機,一條郵輪或者一輛客車提供高速網路的便攜小型地面站,這些會是Starlink網路運營的主流。而個人服務以前就不是光纖骨幹網考慮的重點,以後也不太會是Starlink的重點。單人終端直接上星和以前的光纖接入專線一樣,只是給少數人的高價值附加服務,不會和普通的寬頻接入服務競爭。
凡是張口閉口個人使用者,拿著個人流量頻寬乘以使用者數算Starlink效能要求,或是和5G這種終端接入技術比的,有一個算一個,基本上是不懂。Starlink的成本要求同樣可以有個簡單計算。16年的FASTER海底光纜,長1.1萬公里,頻寬60T,耗資3億美元,預期壽命25年,只有4個出入口。現在全球海底光纜總長90萬公里,可以估計建設成本大概300億美元/25年的數量級,而出入口的數量大概三位數,最多也就四位數。
Starlink只要能在批次生產衛星之後把組網成本降到60億美元/5年(衛星壽命5年)左右,那麼即使完全不考慮個人接入,地面只支援四位數的大型地面站達到幾十T的速率,也已經可以開始和海底光纜競爭。目前這批實驗星的成本已經低於發射成本,按1.3億美元60顆包發射計算,60億美元夠打2800顆,離完成組網的一萬兩千顆數量還有距離但是已經很接近了。比較樂觀的,spaceX估計組網耗資100億美元。
在這個基礎上,五位數衛星的使用者容量肯定不可能只有四位數起碼七位數起,除掉上述的大型地面站,順帶提供的城鎮小型站和軍用野外聯網都是白來錢的,對組網成本的要求還可以更低一些。
SpaceX 18年初最初兩顆試驗衛星的測試結果出來了,設計下行1440Mbps,實際上在飛行的C-12運輸機上測到了610Mbps,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超越新一代銥星對地服務兩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