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護士林可斯說健康
-
2 # 嘉樹光輝
健康成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5g/天,建議做菜的時候儘量少用醬油、味精、雞精、豆瓣醬等含鹽量高的調味品,可以嘗試用低鈉鹽提味。像我家最近開始用雪天海藻碘低鈉鹽調味,“雪天”是中國馳名商標,這種大牌食鹽的品質很不錯,能提味增鮮,又能減少鈉的攝入,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有幫助的。
-
3 # 艾灸儀艾灸床
“走遍天下離不開錢,天下美味離不開鹽”
我們經常能看到,為保證菜品的風味,餐館的大師傅總是毫不吝嗇,隨手就把一大勺的鹽往裡撒。
這些“重口味”的的菜固然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睞,但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鹽吃的太多可不是什麼好事兒。
市面上的鹽基本都是鈉鹽(含有鈉離子),而鈉離子攝入過多是影響高血壓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懂得如何吃鹽,將可能導致心腦血管、內分泌等身體功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吃鹽的那些事兒”。
鹽吃多了,多喝點水行不行?雖然多喝水能夠有效解渴,幫助身體加快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少量多餘的鈉離子,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的身體問題!
造成水中毒: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每日排尿量在500~2000毫升,如果攝水量超過腎臟的排水能力,就可能發生水中毒的情況,不僅會出現血壓升高還會引起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增加腎臟負擔:鹽吃的越多,身體攝入的鈉離子就越多,從而感覺口渴,大量飲水,進而導致腎臟大量排尿,增加腎臟負擔。
加快鈣質流失:研究表明,當腎臟排出2300毫克的鈉時(相當於6克鹽),身體也會損失掉40-60毫克的鈣。久而久之,導致骨質疏鬆。
從某個角度說,“少吃鹽就是補鈣”。
因此,無論是在餐館吃飯還是在家做飯,都不建議放過多的鹽。因為鹽吃多了,即使喝再多的水,也於事無補,弊大於利。
那我乾脆炒菜不放鹽總行了吧?鈉大部分存在於細胞外和骨骼中,它參與人體內水分的代謝,對體內的酸鹼平衡、肌肉和心臟活動起著調節的作用。
若人體缺乏鈉離子會引致生長緩慢、食慾減退、昏睡、低血糖、心悸等症狀,導致哺乳期的女性奶水減少、肌肉痙攣、噁心、腹瀉和頭痛。
因此,想要健康過得去,炒菜還得加點鹽!
不能吃多也不能吃少,該怎麼吃?
其實只要把鹽的攝入量控制在每日食鹽總量6克以下,大概就是一個啤酒蓋的量,就可以讓我們遠離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同時還可以維持我們的正常的生命活動。
但是,除了食鹽之外,其他生活中的調味品一樣是“含鹽大戶”,比如醬油,耗油,豆腐乳等。
此外,很多零食本身就是高鹽的食物,尤其是那些大家普遍都喜歡的,如薯片,火腿,鳳爪等,這些食品裡含有鹽成分的比例可不比你炒菜放的鹽少。
因此,平時除了注意炒菜少放鹽之外,還要注意這些容易忽視的“含鹽大戶”,才能防止鹽的過量攝入。
市場上那麼多種類,該如何選擇?市場上銷售的鹽大致有以下幾種:碘鹽,低鈉鹽,無碘鹽。
碘鹽在生活中最普遍,適合缺碘地區的大部分居民,而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缺碘地區,加碘鹽可預防碘缺乏疾病,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促進成年人的新陳代謝。
低鈉鹽是以加碘食鹽為基礎,新增一定量的氯化鉀,有助於人體鈉鉀平衡,可以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對中老年人和孕婦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但對於腎功能不全,高血壓患者,最好不要食用低鈉鹽,會加重身體負擔。
無碘鹽即食鹽中,不含碘化物的鹽。群眾在食物碘源充足的情況下,一般針對沿海地區的居民,則可選擇無碘鹽。
高碘性甲亢,慢性淋巴球形甲狀腺炎等疾病患者最好食用無碘鹽,可以減少碘的攝入,減少身體的負擔。
對於其他市場上自帶微量元素的功能鹽,不要抱過高希望,當普通碘鹽吃就好,畢竟食鹽也只是調味品!
-
4 # 石佛山下小醫生
鹽是人生命必須的物質,人體缺鹽,會導致身體無力,浮腫。做的菜也沒味道。但是鹽吃多了,對人體也是有害的。鹽吃多了,對心腦血管疾病不利主要是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國,高鹽低鉀飲食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因素。
一、鹽攝入過多為什麼導致高血壓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人體是一個平衡,鈉和水也不例外,鈉和水是保持動態平衡的。鈉多了,產生口渴的感覺,提醒人該喝水了。鈉少了也不行,導致水中毒。我們華人的體質對鈉是普遍敏感的。當鹽攝入過多,人就會產生口渴的感覺,為了保持體內鈉和水的平衡,一方面透過大量喝水;另一方面,大腦給腎臟下達指令,不要排太多尿了。這樣一來,這些水都會導致血液迴圈量增加,血壓也由此升高。研究發現,24小時尿鈉增加2.3克,收縮壓平均升高5-7mmHg,舒張壓平均升高2-4mmHg。二、中國鹽攝入的現狀如何
根據《2018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992年中國18歲以上居民平均烹調鹽的攝入量是12.9克,2002年是12克,2012年是10.5克。從這三組資料可以看到,中國居民,食鹽攝入是在不斷的減少。但是,食鹽的推薦攝入量是6克。因此即使中國食鹽攝入不斷減少,但是還是遠遠高於推薦量。因此中國控鹽還是任重而道遠。
三、平時生活中,如何減少鹽的攝入
首先,自身要努力,要有控鹽的意識。不然別人講的再多,也沒用。不管什麼事,內因往往是決定因素。其次,炒菜的時候,少放的鹽和調味品,比如味精和醬油。我們平常攝入的鈉75%來自做菜時放的鹽,其次是各種調味品。再其次,各種含鹽量比較高的加工食品。比如醃菜、鹹菜、泡菜、火腿、鹹魚等等。小建議:可以買一個專門的鹽勺,每次炒菜的時候放一勺,不要多放。這樣就可以防止不知道鹽的量,而多放了。四、平常需要用什麼特殊的食鹽嗎?補鉀是可以降低血壓的,現在也有鈉含量少鉀含量高的鹽,腎功能正常的人是可以選擇這種鹽。但我個人不推薦食用。
首先,這種鹽據說有點苦,味道不好,但我個人沒試過。另一方面,我覺得沒必要,鉀在新鮮水果、蔬菜、豆類裡面含量比較高,平時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就可以了。
因此,我認為沒必要追求特殊的鹽,正常買的食鹽就可以了。只是鹽不要吃太多才是主要的。
最後,可能有人對6克鹽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6克到底是多少呢。大概一個啤酒瓶蓋,上方抹平那麼多。如圖。 -
5 #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鹽吃多了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而高血壓又會帶來其他的疾病,比如心腦血管已經,以及腎臟疾病等,所以限鹽對於現在來說挺重要的,不過對於血管健康來說,不緊急需要控煙,更重要的是控制總能量的攝入。那麼對於控煙來說,其實不僅僅是平時吃鹽的量,還有很多食物中含鹽量是比較高的,所以除了烹飪的鹽需要限量以外,食物的選擇也很重要。
比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因為外面的餐廳的餐因為追求口感,味道等等,鹽/糖/油都放的很多,而鹽和糖的味道本身就容易抵消味道,所以其實餐廳的菜遠比我想象中的含鹽量還要高,所以減鹽第一步是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如果實在沒有辦法自己在家做飯吃,那麼建議最好是在外就餐時,用開水涮過一遍再吃。
其次,要注意含鹽量要高的食物,尤其是煙燻醃製的食物以及一些發酵類的食物,比如豆豉,豆瓣醬等這些食物中的含鹽量是十分高的,如過在烹飪的時候用了這些,一定要減鹽的攝入量,並且醬不要放的太多。
第三,少吃零食,因為零食中,無論是甜食還是鹹的,其中含鹽量都很高,尤其是如果吃堅果等,最好選擇原味的,這樣也可以減少鹽的攝入量。
第四,少吃加工的製品,比如外面賣的掛麵,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自己做,如果沒辦法自己做,那麼購買的時候注意挑選低鹽的。
第五,炒菜的時候如果放了醬油,味精,雞精等調味料,一定要記得減少鹽。
第六,烹飪的時候,注意關火出鍋之前再加鹽,這樣鹽附著在菜的表面,可以增加鹹的味道,可以更好的幫助控鹽。
第七,限鹽初期,不要選擇低鈉鹽,因為很多人的口味還沒有變淡,低鈉鹽本身就是鈉的含量較少,味道比較淡,放同樣的量味道會淡很多,這會讓很多有誤解,認為低鈉鹽吃多一點也沒關係,反正鈉低,反而加的更多,不利於鹽的控制,可以先減淡口味,再使用低鈉鹽更好。
-
6 # 偷偷想你239
健康成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5g/天,建議做菜的時候儘量少用醬油、味精、雞精、豆瓣醬等含鹽量高的調味品,可以嘗試用低鈉鹽提味。像我家最近開始用雪天海藻碘低鈉鹽調味,“雪天”是中國馳名商標,這種大牌食鹽的品質很不錯,能提味增鮮,又能減少鈉的攝入,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有幫助的。
-
7 # 純鈞LHGR
的確,攝入“鈉鹽”過多,對心腦血管不利。
這是因為,食鹽中的鈉離子成分,有著調節人體鈉鉀平衡的作用,食用過多鈉鹽,鈉鉀平衡被破壞,血液滲透壓異常,就會造成人體內水的瀦留,引起水腫、血壓增高、血容量增加、增加心臟負擔等,這些就是食用鈉鹽過多對心腦血管不利的原因。
減鹽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格控制鈉鹽的攝入量,一般來說,成人每人每天攝入鈉鹽不宜超過6克。
其次,還可以選用低鈉鹽。但是,腎功能不全及血鉀高的人群,低血鈉患者,服用普利類及沙坦類降壓藥物的人不宜食用低鈉鹽。而且,即使是低鈉鹽,也還是每天不超過6克為好。
-
8 # 王桂真營養師
食鹽是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重要調味品,炒菜的時候可以不放醬油,也可以不放醋,卻不能不放鹽,沒有食鹽的參與,炒出來的菜就變得沒有滋味而難以下嚥。但是吃鹽也不能沒有限制,小時候炒菜比較少大多數人會啃鹹菜,這也就在無形之中讓更多人養成了重口味的習慣。
食鹽吃多了,會造成血壓升高。華人高血壓的患病率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與食鹽過量攝入有著密切的關係。高血壓,對於身體危害最大的就是腦卒中,也增加了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對於食鹽,要限量食用,健康才會有所保障。
控鹽方法之一炒菜出鍋放鹽小時候父母炒菜的時候一般是在爆鍋的時候放鹽,這個時候放鹽,炒出來的菜是從裡到外都有鹹味。而出鍋放鹽,食鹽僅僅是包裹在蔬菜的表面,吃著有鹹味實際上卻減少了食鹽的輸入量。而且大多數人家裡的食鹽是加碘鹽,出鍋放鹽也能減少碘的損失。
控鹽方法之二適量放醋醋有著殺菌和開胃的作用,夏天做涼拌菜的時候更是離不開食醋。食醋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增強鹽的鹹味。炒菜或做湯的時候,適量放點醋也可以減少食鹽的攝入量。其實,不僅僅是食醋,其他一些含有酸性物質的食物也能起到這個作用,比如番茄和檸檬汁。
控鹽方法之三少放糖炒菜的時候放點糖可以提到提鮮的作用,這也是很多大廚的密招之一。但是糖的甜味可以掩蓋鹽的鹹味,會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鹽的攝入量,因此炒菜的時候要注意,儘量少放糖或者是直接不放糖。雖然這樣做出來的菜餚口味會差一點,卻更健康一些。
控鹽方法之四巧用啤酒瓶蓋有時候對於食鹽的攝入量沒有具體的概念,比如都說一天不能超過6克鹽,這6克鹽是什麼概念,可能有些人沒有具體的概念,家裡也沒有廚房秤來稱量一下。6克鹽,其實就是不帶墊圈的啤酒瓶蓋一蓋的量。啤酒瓶蓋帶著墊圈,可以裝下4克鹽。如果您是兩口之家,一天食鹽的攝入量就是兩啤酒瓶蓋。
如今的食鹽品種不再是僅僅侷限於加碘鹽,曾經的加碘鹽獨霸天下的市場已經被改變,越來越多的食鹽品種進入市場。其實,無論是加碘鹽,還是其他的食鹽,本質上都是食鹽,吃的時候要注意量,再好的食鹽也不能吃多了,成年人一天食鹽的攝入量就是要控制在6克之內。
-
9 # 藥師華子
攝鹽過多對心腦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鹽中的鈉,人體攝入過多的鈉之後會誘發高血壓,而高血壓則可以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在“三高”之中,以高血壓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最大。但需要說的是,人體攝入鹽量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需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每日攝入鹽量在3~6克之間,是較合理的水平。
一、“鹽”多必失的健康1、生命活動離不開鹽:我們日常所用的食鹽即是氯化鈉,這種鈉與氯的化合物與我們人類的關係密不可分,人體內的液體環境就含有0.9%的氯化鈉,我們的細胞只有在這個濃度的氯化鈉溶液中,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0.9%的氯化鈉溶液又被稱為“生理鹽水”。
每天人體出汗、排尿,都會帶走一部分鹽。可是人體無法合成鹽,我們獲得鹽的途徑就是從外界中,每天透過進食含鹽的食物來補充身體缺少的鹽。這種對鹽的需求使人的味覺對鹽的味道(鹹)產生美妙的感受,所以古人們把鹽譽為五味之首、百味之先。
2、鹽多會升高血壓:可以說,是人體的生理需求賦予了人類的“嗜鹽性”。所以人類在飲食上,會更喜歡含鹽量較多的食物。中國是個美食大國,很多菜的製作過程中都會使用大量的鹽,所以造成華人普遍攝入鹽量過多。
當人體攝入過多的鹽後,就會對體液中的滲透壓產生影響,為了維持0.9%的正常濃度,人體就會飲入更多的水,使體液總量增加;過多的鈉還會帶著水分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使血管水腫;鈉離子帶有正電荷,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興奮而收縮,使血管變狹窄。這些鹽超量後的反應,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血壓升高。
二、日常生活中如何控鹽人體的腎臟可以調節水鈉平衡,當人體攝入鹽分過多的時候,可以透過尿液排出。所以有些人天天吃得很鹹,血壓也不高。但是不怕高鹽的能力有基因差異性,在華人群中佔比並不多。在中國,有70%以上的人口,血壓都對鹽敏感。
從飲食習慣來看,中國人口的鹽攝入量普遍超標,鹽量呈現“北高南低”的分佈,與高血壓患病人數多與少的分佈區域相同。而高血壓,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尿毒症等疾病的最大因素,所以為了健康,飲食中應當控制鹽的攝入量。
1、使用限鹽勺:大多數人在做菜的時候,鹽都是憑感覺去放,憑自己的味覺去嘗。這種方法並不科學,所以最好使用限鹽勺。常見的有1克和2克兩種,一日三餐可以按吃飯的人數計算出鹽量。如果暫時沒有限鹽勺,也可以先用啤酒瓶蓋估算。一個啤酒瓶蓋去掉膠墊後,裝滿鹽並且抹平後大概為6克左右的鹽,正好是一天一人份的鹽量。在菜出鍋前再加入鹽,可以減少用鹽的總量。
2、提防其他高鹽調味品:如果在菜中加了醬油、雞精、蠔油、大醬、辣椒醬等含鹽調料,就要減少鹽的用量。這些調味品的配料表中,都會寫明含鹽量的多少,可以作為估算用鹽量的依據。要注意的是,有些調料寫的不是鹽量而是含鈉量,每400毫克的鈉就相當於1克的鹽,要注意區別。吃菜的時候,不要用湯汁拌飯,也可以減少鹽的攝入。
3、減少“隱形鹽”:大多數人在家做飯時放的鹽並不多,攝入的鹽主要來自於深加工食品與餐館食物。比如說零食、加工過的肉類、泡菜中含有較多的鹽,還有蛋糕、油條、麵條等加工過食品,為了增加甜度和韌性,也會加入鹽。這些食品中的鹽往往被人忽略,成為“隱形鹽”。所以為了控制鹽量,最好自己用新鮮的食材做菜,減少食用深加工過的食物。
4、培養清淡的口味:人的口味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做菜的時候可以使用辣椒、蔥、姜、蒜等天然香料提味;或是多做洋蔥、蕃茄、苦瓜等有本身風味的菜餚;也可以加入醋,用酸味代替一部分鹹味。在吃菜的時候,少放些鹽,用心多體會食材自身帶有的天然香味,久而久之就可以培養出清淡的口味了。
5、選擇低鈉鹽:食鹽的升壓作用,主要是因為其中的鈉。現在市場上有“低鈉鹽”可以選擇,這種鹽是用氯化鉀代替了一部分的氯化鈉,鉀可以對抗鈉的升壓作用。人體心、腎功能正常的時候,多吃鉀對控制血壓有好處。但是如果在吃“普利”類、“沙坦”類降壓藥,或是螺內酯利尿藥的人,以及心、腎功能不好的人,就要慎吃“低鈉鹽”。因為這些人對鉀的調節能力減弱,吃含鉀鹽會造成蓄積中毒。還有“低鈉鹽”中主要含的還是氯化鈉,同樣不能多吃。
回覆列表
平時減鹽應該從兩個方面做起,首先應糾正日常飲食的一些不良習慣,其次是選對合適食鹽種類。
一、如何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我們大多數人做飯時習慣過量新增食鹽和醬油,或者平時總愛吃一些醃製品、滷味等等,其實這些行為容易導致攝鹽過多,對心腦血管不利。
糾正這些不良習慣首先應對每天食鹽攝入採取總量控制,根據中國膳食指南,一天的食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g,日常做飯時可以使用限鹽勺來輔助自己。
20mL醬油中含有3克食鹽,做飯時應該有意識的控制醬油的用量,如果菜餚中添加了醬油或其他醬類調味品,應按比例減少食鹽用量。為滿足口感的需要,可在烹製菜餚時放少許醋、辣椒等其他調味品提高菜餚的口味,幫助自己適應少鹽食物。
也要注意減少糖的攝入,烹製菜餚時如果加糖會掩蓋鹹味,所以不能僅憑品嚐來判斷食鹽是否過量,使用量具更準確。
此外,還要注意減少醬菜、醃製食品以及其他過鹹食品的攝入量。
二、日常用什麼食鹽比較好?日常做飯更推薦使用低鈉鹽,低鈉鹽,是以普通食鹽為原料,在普通食鹽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氯化鉀等,來降低鈉離子濃度的一種食鹽。透過使用低鈉鹽可以有效降低食鹽的攝入量,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
但是低鈉鹽也並非適合所有人群,比如高溫作業者和重體力勞動者,電解質流失較多,就不適用低鈉鹽。
有腎功能障礙或服用降壓藥的患者最好再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