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瀚予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挺奇怪的!不過宋朝的官員品級發一個!

    宋朝官員品級

      諸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全為加官,不是常職。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為正一品)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 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臺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臺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籤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臺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 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 2 # 誰是誰的菜

    宋朝當然有會光祿大夫了,因為光祿大夫自西漢漢武帝時期就有了。至於光祿大夫為什麼不避宋太宗趙光義的名諱,說起來話就長了。

    首先科普一下光祿大夫的發展歷史

    光祿大夫,官名。大夫就是皇帝的近臣,戰國時期就有了大夫這一官名,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沒有固定的名額,也沒有固定的職務,就是說,皇帝叫幹啥就幹啥。

    漢武帝太初元年把中大夫改為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在大夫中是一個肥差,地位最為尊貴。西漢後期,九卿等高官大多都是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的。

    東漢時期,由於宦官權臣當道,光祿大夫也就慢慢地變成了一個閒散之職。

    曹魏及兩晉時期,光祿大夫又變成了加官與褒贈之官。誰有功勞,皇帝沒什麼給的,就拿這個光祿大夫當獎品一樣隨便送了。

    到了隋朝,隋煬帝把大夫根據官階的高低分成了九大夫。九大夫即: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光祿大夫,正二品;右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通議大夫,從四品;朝請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從五品。

    唐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正三品,銀青從三品。

    宋光祿大夫從一品,紫金光祿大夫正二品,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二品。

    到元明時期,光祿大夫的職位又提了兩階,升為從一品。

    清代順治年間,文職的正一品和從一品都稱光祿大夫,在光祿大夫前加"特進"二字,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階官,相當於現今的國策顧問。

    宋太宗自己的名字都怎麼改的?

    其實我們通常說的宋太宗趙光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趙光義原名叫趙匡義,為了避趙匡胤的名諱,宋太祖趙匡胤賜給弟弟趙匡義一個名字就叫了趙光義。可是後來,趙光義接哥哥的班也當了皇帝。

    好了,這一下熱鬧了。

    宋太祖還好說,“匡胤”二字比較生僻,其他地方也很少用到,所以也很少有人犯愁為避皇帝名諱而改名字。

    宋太宗即位後,麻煩啦,本來“匡義”二字只有“義”字比較常見,這下可好了,哥哥賜了一個名字“光義”,這又多了一個常用字“光”。你說還讓不讓人活了,於是朝野上下凡是帶有“光”和“義”的名字全都得改。避皇帝名諱是頭等大事,其他一切事情全部暫停。一時之間,改名之風在全國鬧得是沸沸揚揚,雞犬不寧。

    宋太宗趙光義一看,這樣不行啊!剛執政就攪得臣民不安生,那不是被百姓罵成“昏君”了嗎?宋太宗還真是個好皇帝,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也立馬改正錯誤。於是宋太宗下旨:你們都不要改名字了,還是朕改吧

    改什麼名字呢?宋太宗腦袋還真好使,就叫趙炅,“炅”這個字可夠生僻的,而且就用一個字,看還有沒有人跟朕用同一個字的。

    所以說,宋太宗趙光義的說法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叫他宋太宗趙炅才對。不是嗎?人家上臺執政後就改叫趙炅了,叫趙光義那會兒不是還沒當皇帝嗎。

    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改過名字

    縱觀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偶爾一兩個開國皇帝霸氣點,他們不改名字,其實歷史上大多數皇帝即位之後都會改為單字名,不改名的寥寥可數。所以皇帝即位後改名為生僻字而且是單字,其實算是個傳統了。

    另外各朝皇帝起名也都有點特色,夏商開始愛用天干起名。漢朝到唐朝,前後不用相同部首的字。

    宋太宗用了“炅”字,不曾想卻直接影響了金朝皇帝的起名(大部分也都帶“日”字,比如完顏旻 、完顏晟、 完顏亶 、完顏璟 、完顏珣、 完顏守緒)。

    到了明朝起單字名的規矩被破壞了,不過另一條規矩,也就是儘量挑生僻字還保留著,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一輩兒人用一個偏旁部首的字,都是化學元素週期表裡的字,生僻的很。

    說白了,古代皇帝起名和改名大都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找那些生僻古怪的字,其目的也是為了臣子和百姓好起名字,不至於犯了帝王的名諱。

    儘管如此,為什麼還是有為避宋太宗名諱而改名的呢?

    陝西省下轄的宜川縣,河南省下轄的信陽市和江蘇省下轄的宜興市,在歷史上都因為避皇帝名諱而改名,而這位皇帝就是北宋趙光義。

    陝西省宜川縣,本名義川縣,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更名為宜川縣。河南省信陽市,曾經名為義陽,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趙光義的名諱,改義陽為信陽。江蘇省宜興市,在那時叫義興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為避宋太宗名諱,改為宜興縣。

    以上那些地名改改還好說,最可笑的是有一個人,他的改名之路那才真的是坎坷啊!

    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的四弟趙匡美。趙匡胤賜他一個名字叫趙光美,趙光義繼位後,他又要避諱,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就又改名為趙廷美。你說,這不是倆哥哥欺負一個弟弟嗎?難怪人都想當大哥呢。

    從以上幾個改名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都是在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改的名字。宋太宗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

    也就是說,他們是在宋太宗登上皇位到下旨決定自己改名字,那一段很短的時間內改的名字。等到宋太宗頒旨自己改名字的時候,他們已經改過了。於是,只好作罷,改了就改了,也不用再麻煩重新改回去了。

    好了,到此為止,大家是不是已經找到本問答的答案了呢?對了,光祿大夫這個官職名號就是得到了宋太宗的同意才保留下來的。

    還有後面宋仁宗和宋神宗時期的大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司馬光能夠用到“光”這個字,他還真得感謝宋太宗趙炅才是。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看到宋太宗的良苦用心。為了免去自己的臣民麻煩,也為了後世人們好取名字,不必規避那麼多的皇帝名諱。自己甘願做出犧牲,捨棄皇帝哥哥賜的名字“光義”,而用一個生僻的“炅”字。作為一個人,誰願意三番四次地改名字啊?宋太宗能做到如此,真的值得我們後人給他點贊,喝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章憎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