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熟背論語的小姑娘

    日本媒體18日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正在改變策略,試圖以"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支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甚至將"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作為中日關係的新基礎。日本媒體稱,日本政府不斷釋放政治訊號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希望為中國領導人訪問日本鋪平道路。

    日本共同社(Kyodo News日援引一名日本政府官員的話說,日本政府最近透過各種外交渠道向中國傳達了日本的"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願景,向中國解釋說,這一戰略不是針對中國的,而是"旨在加強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有助於支援中國的"一帶一路"願景,以檢驗中國的迴應。

    政府訊息人士還表示,安倍認為改善中日關係是"當務之急",這有利於日本的長期安全和經濟利益。本月4日在東京舉行的中日經濟會議上,安倍曾表示"日本也可以在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下,與主張"一帶一路"理念的中國大力合作",並公開表達了"印度-太平洋戰略"與"一帶一路"相結合的主張。《日本經濟新聞》聲稱日本政府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改善中日關係,並向中國表示"印度-太平洋戰略"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的。日本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在地理範圍上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不謀而合。

    作為合作方向,中日雙方正在研究讓雙方企業參與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振興的計劃。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的立場官方是,"印度-太平洋戰略"不是針對特定國家,但安倍政權仍將使用"法治"的觀點來遏制中國的"海洋活動"。日本外務省和國防部也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表示擔憂。除了與過去的整合政策,"這也是一個政府能否跟上中國戰略的問題。"據共同社報道,安倍政權試圖改變其對中國的遏制政策,這反映了中日之間不斷擴大的國力差距和國際社會不支援"中國包圍圈網路"的基本現實。"

    在(日本)陷入困境之前,我們必須選擇攜手合作."文章說,中國經濟正在高速增長,國家元首們正全心全意地與中國領導人建立友好關係,以便擠進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魯浩告訴《環球時報》,長期以來,日本外交安全的基本政策政策是依靠加強日美同盟,與該地區的所謂"安全夥伴"進行廣泛接觸,利用地區安全的重點,並關注中國的海上安全。迄今為止,所謂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更多地體現在軍事安全上,甚至是與其他"盟友"的戰略應對聯盟,而不是共同的經濟合作。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日本單方面包圍和遏制中國政策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現實的。

  • 2 # 熟背論語的小姑娘

    日本媒體18日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正在改變策略,試圖以"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支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甚至將"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作為中日關係的新基礎。日本媒體稱,日本政府不斷釋放政治訊號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希望為中國領導人訪問日本鋪平道路。

    日本共同社(Kyodo News日援引一名日本政府官員的話說,日本政府最近透過各種外交渠道向中國傳達了日本的"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願景,向中國解釋說,這一戰略不是針對中國的,而是"旨在加強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有助於支援中國的"一帶一路"願景,以檢驗中國的迴應。

    政府訊息人士還表示,安倍認為改善中日關係是"當務之急",這有利於日本的長期安全和經濟利益。本月4日在東京舉行的中日經濟會議上,安倍曾表示"日本也可以在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下,與主張"一帶一路"理念的中國大力合作",並公開表達了"印度-太平洋戰略"與"一帶一路"相結合的主張。《日本經濟新聞》聲稱日本政府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改善中日關係,並向中國表示"印度-太平洋戰略"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的。日本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在地理範圍上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不謀而合。

    作為合作方向,中日雙方正在研究讓雙方企業參與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振興的計劃。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的立場官方是,"印度-太平洋戰略"不是針對特定國家,但安倍政權仍將使用"法治"的觀點來遏制中國的"海洋活動"。日本外務省和國防部也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表示擔憂。除了與過去的整合政策,"這也是一個政府能否跟上中國戰略的問題。"據共同社報道,安倍政權試圖改變其對中國的遏制政策,這反映了中日之間不斷擴大的國力差距和國際社會不支援"中國包圍圈網路"的基本現實。"

    在(日本)陷入困境之前,我們必須選擇攜手合作."文章說,中國經濟正在高速增長,國家元首們正全心全意地與中國領導人建立友好關係,以便擠進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魯浩告訴《環球時報》,長期以來,日本外交安全的基本政策政策是依靠加強日美同盟,與該地區的所謂"安全夥伴"進行廣泛接觸,利用地區安全的重點,並關注中國的海上安全。迄今為止,所謂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更多地體現在軍事安全上,甚至是與其他"盟友"的戰略應對聯盟,而不是共同的經濟合作。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日本單方面包圍和遏制中國政策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現實的。

  • 3 # 探為觀指

    五個字:產業競爭力!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小米手機公司,到底生產手機上的哪個核心部件?晶片?螢幕?電池?攝像頭?好像哪個都不是他家的!另一個問題,中國手機市場對外開放嗎?索尼,松下,東芝,可以進入中國市場賣手機嗎?可以!最後一個問題,小米能買到的手機部件,索尼松下可以買到嗎?肯定是可以的,最好的攝像模組還是索尼的呢!那麼為什麼他們的手機賣不過小米?我個人的想法是:產業競爭力。

    八十年代末期,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時候(軍事不算),因為那個時候,基本上什麼東西都是日本貨好。無論是吃的、穿的(頂級不算)、生活用品、大小家電、汽車摩托車、輪船、化工、鋼鐵、機床等等。那時候,日本的很多很多產業都具備國際一流競爭力,為國家和民眾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

    後來為什麼崩了?很簡單,炒股炒樓太賺錢、太輕鬆、太容易,誰還有心思搞實業、搞技術、做藍領工人!然後,運氣不好,點錯了科技樹,錯過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領先期,在資訊科技產業上全面落後美國。後來半導體產業又被美國爸爸扶持的南韓給打殘了,所以產業經濟一蹶不振(相對於巔峰日本,比起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日本還是非常先進的)。因此,為國家和民眾創造源源不斷財富的能力就大打折扣。這時,日本人心裡就有落差,因為他們和自己比、和發展得比他們好的地方比,就覺得失去了二十年、三十年。就好比每次考全校第二的,一下子被拉到第三,還被新的第二名拉開幾個身段,那當然內心極度落差啊!

    最後,還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個社會如果創造增量財富的能力打了折扣,存量財富的分配就非常影響民眾的心態了。日本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富人階層已經形成,窮人階層得熬年齡熬資歷才能慢慢向上擠。當今日本社會很難出個孫正義了吧!就像香港再也出不了李嘉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掉毛厲害是什麼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