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0年5月,已在齊格菲防線等待了7個月的德軍,終於要進攻法國了。之所以遲遲不進攻並不是因為德軍沒有準備好,而是一直沒有一個可以“速戰速決”的作戰計劃,直到曼帥設計出一個堪稱完美的計劃,才拉開了進攻的序幕。

    然而,進攻的成功與否,在於三個關鍵點,一個是能否攻佔比利時,另一個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區,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一個“快”字。也就是說,儘管德軍與英、法聯軍實力相當,但德軍根本沒有把其看在眼裡,他們更在意地形、地勢的困難。

    攻佔比利時,是曼帥計劃的核心。

    曼帥計劃的大致內容是,將德軍136個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先由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和荷蘭,尤其是比利時,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該地區;同時,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該地區的法軍不能回援。

    待英、法聯軍主力進入比利時後,強大的A集團軍群(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突破阿登山區,直衝英吉利海峽,與B集團軍群一道將英、法聯軍主力,合圍在比利時並“聚而殲之”,致使法軍徹底喪失最後的抵抗能力。

    戰役的關鍵在於英、法聯軍主力是否趕往比利時。但按照英、法聯軍制定的“D計劃”可以看出,英、法兩國對馬奇諾防線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們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時和荷蘭方向,但比利時是擁有主權的中立國,不可能隨意開進。

    更何況,比利時嚴守中立原則,也不准他人參與協防。不過,讓英、法兩國略感安慰的是,一戰後,比利時也加強了邊境防禦,尤其是埃本埃馬爾要塞,著落在一個懸崖峭壁上,憑險據守著馬思河和艾伯特運河,德軍要想進攻困難很大。

    可是,什麼東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點在哪裡?在空中。儘管埃本埃馬爾要塞修築的極其堅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禦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頭頂是其致命弱點。當然,按照一戰的經驗,他們也想不到德軍會從空中攻擊。

    在空軍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比利時向英、法兩國求援,聯軍按照“D計劃”將集結在法比邊境的部隊,全部開進比利時,在他們看來,進攻的B集團軍群就是德軍主力。對手上當的訊息傳來,德國元首“高興得真想哭”。

    突破阿登山區,是曼帥計劃精妙的一招。

    1940年5月,德軍透過空降兵輕易地“撬開了”比利時的大門,B集團軍群開始有“節奏的”向前推進。為什麼是有“節奏的”呢?因為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的誘餌,真正的主攻是A集團軍群。

    從德軍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左翼的C集團軍群只有17師;右翼的B集團軍群共有28個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摩托化師;而中路的A集團軍群擁有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在內的64個師,擔任著主攻方向。

    在法國的邊境線上,要說防禦能力最強的恐怕要算馬奇諾防線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時,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阿登山區地勢險要、山路崎嶇,不適合大兵團運動。英、法兩國寧肯相信德軍進攻比利時,也不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山區衝出來。

    這就是曼帥計劃中最精妙之處。“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在阿登山區的問題上,英、法聯軍犯了“官僚主義”,或者說依然延續著傳統的軍事思維,山路難走但還是有路可走,地勢險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隊的使用,泥濘、險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問題,再加上德軍優秀的軍事素養和高機動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幾百輛坦克經過2天的艱苦跋涉,終於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森林地區。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以及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力,掩護了A集團軍群的行動。與此同時,龐大的A集團軍群也開始秘密推進,高度的紀律性使這一行動得以成功實施。

    更關鍵的是,節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德國元首和曼帥最擔心的就是,英、法聯軍按兵不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聯軍不僅行動迅速,而且出動了全部主力,就在其進入比利時不久,德軍從阿登森林冒了出來,直插其後方,節點掐得相當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明非和繪梨衣去愛媛縣看日落的山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