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兩溫柔
-
2 # 哼哈哦
我走得遠,我表妹表姐是在家裡的,吃住父母的,沒事父母還能給零花錢,報名駕校去周邊旅遊都是父母的錢,我在外面,年節都包紅包,換季給家裡人寄衣服鞋子,父母四十多歲身體健康正常上班的。
-
3 # 陳墨舟
這些年,我不止一次聽到有朋友抱怨,說特別不喜歡家裡的兄弟姐妹在朋友圈裡發一些資訊,諸如“父母在,不遠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類的話。理由是,自己離家在外,甚至居住海外,本來就不能在父母身邊多盡孝心,看到兄弟姐妹的這些資訊,總覺得話裡有話。
也許有人會說,說說這些古語也沒什麼不對,都是至理名言啊。不錯,再看看其它資訊,就看出問題來了。
有個朋友去古巴玩了一趟,回來給妹妹發了幾幅照片,結果妹妹回了一句:“哪裡都不如家好。”朋友無言以對,草草結束對話。想想,已經有兩年沒有回國了。
另一個朋友在跟哥哥聊天時,哥哥不是說今天又帶老媽出去吃飯了,要不就說,老媽最近身體不如從前了,需要請個保姆,可現在的保姆勞務費挺高,云云。
前一位朋友說,她和妹妹小時候關係挺好,可是大了以後有點疏遠,特別是移居海外後,和妹妹的關係就更不如從前。妹妹的一句“哪裡都不如家好”,不是簡單的一句俗話,在當姐姐的聽來,其潛臺詞是,你在外面,家裡只有我來照顧老媽。
而那位哥哥的話,在弟弟聽來,那意思就是,老媽這些年都是我照顧的,你在外面什麼忙也幫不上。可是礙於情面,又沒提錢的事。這位朋友說,錢還真不是問題,甚至自己把保姆費全包了也可以,可是,即便真的那樣,當哥哥的還是覺得弟弟遠在天邊,身邊的孝道還是沒有盡到。
說來可笑,那位愛發“父母在,不遠遊”的妹妹,和那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哥哥,小時候讀書時都是一塌糊塗,初中或高中畢業後就進了工廠,在腳踏車盛行的年代,好多年都活動在以父母家為圓心,以10公里為半徑的圓圈裡,不僅談不上“遠遊”,中午午休都可以回父母家蹭頓飯。
可是,上面所提到的姐姐和弟弟就完全不同,兩人讀書時都是學霸,讀的都是國內最好的大學,畢業後分別在京滬工作,而且都是響噹噹的工作單位。那時,不消說,父母雙親,包括兄弟姐妹,都以他們為自豪,每每在別人面前提起他們,都覺得臉上特別有光。
那位姐姐說,很多年前,妹妹告訴她,有一次和廠裡的小姐妹偶然說起姐姐,小姐妹們都羨慕地瞪大眼睛,你姐姐在那裡工作?真棒啊!妹妹當初臉上的自豪,她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那位哥哥也有同樣的經歷,有一次趁外出學習到弟弟讀書的大學蹭了兩宿覺,把這所全國頂尖大學的校園逛了個遍,晚上躺在弟弟的床上,心滿意足地說,咱雖然沒進大學門,今天能在這裡睡上兩晚上,也夠本兒了!
當時,弟弟感到很欣慰,雖然只是兩個晚上的覺,但是心裡總覺得多少給哥哥做了點什麼。
那個時候,父母身體還都好,退休後不光能經常到北京上海住一陣子,散散心,開開眼界,而且在家的時候,還能幫那位妹妹和哥哥帶孩子。據那位當弟弟的說,父母照看哥哥孩子的時間要遠遠超過照看他自己的孩子,他和妻子在上海工作很忙,又要帶孩子,每天都是風風火火。可是,他的哥哥就完全不同,經常一家三口在父母家吃,趕上哪個週末沒露面,老媽還特意打電話讓他們去,因為飯早就做好。
那個時候,他們很少聽妹妹或哥哥說,自己的孩子天天住在姥姥或奶奶家,一天三頓飯都不用管,一直持續到高中,他們自己只要到了父母家,馬上就有熱乎飯吃。
和上面的妹妹和哥哥一樣,說這類話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並非真的那麼遵照古訓,實際情況是,他們年輕時能力平平,根本沒有辦法走出家門去闖世界。可是,人這種動物很有意思,最不缺的就是變通的能力,古訓既然在那兒擺著,人到中年後又發現最適合當下的自己,何不拿來一用?這是不是也算是一種“拿來主義”?
其實,兄弟姐妹中的這一部分人,絕大多數在年輕時都得到過父母更多的照應,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日常瑣事,他們從未離開家半步,很多人可以說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找工作、結婚都需要父母的參與,即便到了而立之年,也還凡事得到父母的幫助。換句話說,他們年輕時因為能力不足沒有得到的,父母透過各種形式,都給他們補齊了。
相比之下,他們的姐姐或弟弟,此時的情況就不比從前,孩子正在求學階段,他們又身居外地甚至海外。工作的人總是身不由己,不可能頻繁地再來回穿梭,可是,父母在一年年變老,健康狀況也不如過去。作為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他們內心也是時常流露出焦慮,可是又能怎樣呢?只是盡最大可能罷了。
可是,再怎麼說,他們也是遠在天邊,總不如一個電話就能喚到床邊的兒女,於是,過去給他們添過無數麻煩的兒女僅僅因為幫了一點小忙便成了老人心目中最孝順、最貼心的孩子,而那些當初從未給他們添過麻煩,讓他們跟別人一說起來就感到臉上有光的遠在外面的孩子,如今倒顯得矮化了許多。
那些年少時讀書好、從家鄉走出去的孩子,大多在工作和婚姻上沒讓父母操心,在父母年富力強時,他們或許會覺得這些孩子讓他們很欣慰,可是,隨著年紀增大,當年少操的心都成了遙遠的回憶了,變得模模糊糊,可有可無;著名大學,體面的工作,在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眼前的一碗藥、一頓飯就漸漸凸顯出無可匹敵的現實意義。
在有些父母眼中,身邊的孩子才是“指得上”,遠在天邊的子女即便很有出息,也畢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許,連他們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年輕時曾經寄予的希望,到了老年時,竟然被預設為“指不上”。
老人們的這種心態,會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那些身邊的子女自然能夠領會到父母的心思,於是,在說起“父母在,不遠遊”之類的話時,心中的底氣頓時充足了幾倍。
一張人人仰慕的名牌大學文憑,一份人人羨慕的好工作,到了父母晚年,竟然不敵在家的兄弟姐妹的一碗藥,一頓飯。這話說早了沒人信,可是幾十年後便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絕大多數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像我的那兩位朋友,也都是知書達理的人,如何能不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只是人在外,身不由己。能做到的,不外乎是把父母接出來住個一年半載,或者自己隔一兩年回去一趟,略盡孝心而已。
孔子是說過“父母在,不遠遊”,這話出自《論語·里仁》,後面還有半句“遊必有方”,也就是說,孔子強調作為人子應盡孝道,但是並不反對為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外出奮鬥。孔子生活的年代,人的活動範圍有限,周遊列國也不過主要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如今則完全不同,出國也是很平常的事了。
兄弟姐妹之間應互相體諒,那些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多盡些孝心是應該的,如果只把眼前所做的當作自己的功勞,而對遠離父母的兄弟姐妹有所抱怨,那便是缺乏親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也顯得不那麼厚道。
-
4 # 人間不值得佛系生活
是的,尤其是女兒在城市,兒子在農村,恨不得把女兒財產全弄兒子名下,女兒嫁了是外人,外人的錢能摟回越多越好。女兒欠兒子的,還欠孫子的,還欠孫子的孫子的,子子孫還不盡!
-
5 # 愛笑的眼睛ax123
要麼出力要麼出錢,又不想出錢又不想出力我只能說你可能沒有孝心。我老公他們是兩兄弟,哥哥離家較遠,一年回來兩三次吧。公公婆婆今年71了,婆婆有糖尿病、冠心病、胃病。我們住在隔壁小區,雖然下班後可以直接過去吃晚飯,但是我們一週只去個二三次吧,週末有時候就是我們過去做飯。也許他哥哥覺得我們佔了便宜吧,但是天知道我們有好幾次半夜接到電話,要送婆婆去醫院,都是因為吃多了或者因為和公公吵架,覺得自己心臟不好了(其實去醫院以後也沒啥事)。由於老年人都是越老越小,所以公公婆婆經常吵架。我們都好希望是離得遠的那個。還有由於他哥哥家的條件沒有我家好,錢也是我家給。唉,累呀!
-
6 # 253920097
這是錯覺,父母給的,老人總認為在身邊的沒有在外邊的好,其實都一樣。只是在一起的,天天看著,矛盾多,然後外邊的有矛盾也沒機會爆發,如果外邊的嘴甜點,多打個電話,偶爾看望下,帶點東西,那老人就選擇性的認為外邊的好!!
-
7 # 國畫書法銷售
我看到的是父母年輕能幹活的時候,大部分給留在身邊的兒女洗衣做飯帶孩子,有經濟能力的也往裡貼,就是倒貼的保姆,壯勞力。基本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直到不能幹了,有病了,需要人照顧,開始找其他兒女一起分擔了。有些其他兒女不認帳,覺的父母有能力的時候錢力都貢獻給留在身邊的兒女了,而留著身邊的兒女倒是也覺的老人一直是他們在照顧,老了,不能幹活,一起負擔老人天經地義。那麼矛盾就來了
-
8 # 爰居攸寧
你進你的孝,為什麼和姊妹比?對父母求的是問心無愧。而父母永遠向著不爭氣的兒,可憐啊!如果錢能減輕自己的愧疚,這總比等父母沒了悔恨強吧
-
9 # NoNo202379368
是這樣,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兩個姐姐在老家過得都不錯,弟弟在杭州也不錯。我是醫生、軍嫂,一邊上班一邊一個人帶孩子,上夜班就帶著孩子在值班室睡覺。父親有退休金,母親沒有。我離家200多公里。每次父母有病無論幾點會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然後我基本都是夜班後不能休息直接拉著娃開車回家,給我打電話並不是讓我給病情建議,對病情的建議兩個姐姐根本不聽,只是錢的問題需要我出一半而已,其餘人不用出,父母生病更不能告訴弟弟,說怕影響工作,弟弟已成家。出錢是我應該,伺候一天不能少。父母有一次同事生病行動不便,目親在那幾個姨家輪流住了一個月,父親在兩個姐家住了一個月(父親腦梗後遺症、母親腳後跟骨折),一個月各種流言蜚語,我考完職稱的當天夜裡把父母接來,管了一個多月,母親腳可以著地才回老家。就這姐姐們還各種不滿,理由就是我上大學了,出錢是應該的,伺候一天都不能少。如今覺得心很涼,不如生我一個。父親當時給我說:爸在你這隻住兩週,為了她們幾個心理平衡。因為在兩個姐家分別住了兩週。我當時聽的難受,給我爸說你隨便住,就當生了我一個。母親骨折後不讓弟弟回來,說影響工作,所以弟弟一直沒回來。我現在就覺得父母百年之好,我是不怎麼想和他們來往了。
本人就有些這樣的經歷,在她們的觀念裡,你在外面生活你就應該給就裡多拿東西多拿錢,一回去就會說“你這不是從外面回來了嗎?就該給她們點”總覺得在外很富有嗎?其實大城市生活壓力很大,遠沒有在家過的舒服。
回覆列表
給父母的不一定是錢,還有平常的照顧,平常的陪伴,這些都不是錢能給的。你以為一年回家一次甩幾塊錢下去就是孝順了?
記得外婆走的前一兩年,跟我們說,來看看我就好,我不要錢,也不想吃任何東西,你們來看我,跟我說說話,比任何東西都好。後一有空就去看她,就是陪她坐一會兒,耳朵不好使了,聊天已經很費勁,就是坐著,她看著你,也覺得欣慰。臨走前一個月,舅舅說都認不清人了,但我去還能一口叫出我名字。
常回家看看,別子欲養而親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