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會計學家張新民教授引領了中國財務報表分析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張氏財務分析框架”。他最近對財會領域的學習者提出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和小e一起來學習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件事。大概在2005年的時候,有幾個大學老師去世了,有人就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平均死亡年齡由原來的59歲下降到55歲。那年我43歲,一想,還有12年的時間,很緊迫了。
後來,就瞭解了一下,結果發現知識分子挺能活的啊,很多知識分子都是90多歲、100歲,還有82歲娶了28歲的。我們身邊確實有個別人英年早逝,但不是主流,55歲這個數字哪來的呢?
北京大學的王啟文教授說是統計口徑的問題,知識分子退休以後,在統計的時候就不是知識分子了,屬於離退休人員。如果這樣統計,假設知識分子60歲退休,那知識分子永遠活不過60歲啊,平均死亡年齡肯定達不到60歲,因為一定有早逝的。
所以,統計口徑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平均情況,具有統計學的意義,但對於特指來講,沒有任何一個人說要按照平均年齡去活,超過這個平均年齡以後就多活一天算一天,多活一年賺一年,不會是這樣一種概念。
好了,關於企業的財務比率,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的是行業平均水平,如果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80%了,行業平均水平只有60%,就會認為這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太高了,對債權人來講太不安全了。
我要問一下:行業平均水平是誰算的?某個行業是怎麼統計的?是大行業還是小行業?很多行業劃分得很細,但有的很粗。另外,依據什麼算的呢?比如格力電器只生產空調,小家電很少;美的既有空調、冰箱、洗衣機,還有智慧製造等,美的集團已經認為自己不是單純的家電行業了。
美的跟格力是同行業嗎?如果是同行業,它們的業務板塊能區分嗎?誰區分這個數字呢?我明確地說,行業平均水平是有的,但是我們找不到。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個人是根據平均水平去活的,所以跟平均水平比沒有意義。那麼有意義的是什麼呢?有兩種有意義的情況。
一是與特定企業比。美的的毛利率與格力的毛利率比,雖然它們不在同一個行業,或者說行業差異度是存在的,但比較一下兩個企業的毛利水平、綜合毛利水平,它們的綜合盈利水平你心裡就有數了。
對於投資者來講,一定喜歡毛利水平高的、毛利額高的,這樣的企業最終的投資回報會比較好。所以特定企業的比較是特別有意義的,哪怕不是同行業。
二是與自己比。與自己怎麼比?第一,與自己的歷史比。歷史的動態發展(毛利率水平、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保證程度、資產負債率等)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做到心中有數,是惡化了還是優化了,是可以看的。
第二,與內控指標比或者與預算指標比。企業一定有一個內控指標,或者說一定有一個預算指標,與預算指標比,就可以看到預算執行的情況。同時我們考慮一下,預算執行的偏差是要改預算,還是要對企業某些方面的管理行為進行約束。
講到這兒,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財務比率如果有並且我們要用的話,想比,和誰比呢?一與特定物件比,二與自己的歷史比,三與自己的內控和預算目標比。至於所謂的同行業,與全世界比,全世界都算一個行業的話,更沒有意義。比較範圍越大,越沒有意義,範圍越小越有意義。
中國著名會計學家張新民教授引領了中國財務報表分析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張氏財務分析框架”。他最近對財會領域的學習者提出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和小e一起來學習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件事。大概在2005年的時候,有幾個大學老師去世了,有人就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平均死亡年齡由原來的59歲下降到55歲。那年我43歲,一想,還有12年的時間,很緊迫了。
後來,就瞭解了一下,結果發現知識分子挺能活的啊,很多知識分子都是90多歲、100歲,還有82歲娶了28歲的。我們身邊確實有個別人英年早逝,但不是主流,55歲這個數字哪來的呢?
北京大學的王啟文教授說是統計口徑的問題,知識分子退休以後,在統計的時候就不是知識分子了,屬於離退休人員。如果這樣統計,假設知識分子60歲退休,那知識分子永遠活不過60歲啊,平均死亡年齡肯定達不到60歲,因為一定有早逝的。
所以,統計口徑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平均情況,具有統計學的意義,但對於特指來講,沒有任何一個人說要按照平均年齡去活,超過這個平均年齡以後就多活一天算一天,多活一年賺一年,不會是這樣一種概念。
好了,關於企業的財務比率,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的是行業平均水平,如果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80%了,行業平均水平只有60%,就會認為這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太高了,對債權人來講太不安全了。
我要問一下:行業平均水平是誰算的?某個行業是怎麼統計的?是大行業還是小行業?很多行業劃分得很細,但有的很粗。另外,依據什麼算的呢?比如格力電器只生產空調,小家電很少;美的既有空調、冰箱、洗衣機,還有智慧製造等,美的集團已經認為自己不是單純的家電行業了。
美的跟格力是同行業嗎?如果是同行業,它們的業務板塊能區分嗎?誰區分這個數字呢?我明確地說,行業平均水平是有的,但是我們找不到。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個人是根據平均水平去活的,所以跟平均水平比沒有意義。那麼有意義的是什麼呢?有兩種有意義的情況。
一是與特定企業比。美的的毛利率與格力的毛利率比,雖然它們不在同一個行業,或者說行業差異度是存在的,但比較一下兩個企業的毛利水平、綜合毛利水平,它們的綜合盈利水平你心裡就有數了。
對於投資者來講,一定喜歡毛利水平高的、毛利額高的,這樣的企業最終的投資回報會比較好。所以特定企業的比較是特別有意義的,哪怕不是同行業。
二是與自己比。與自己怎麼比?第一,與自己的歷史比。歷史的動態發展(毛利率水平、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保證程度、資產負債率等)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做到心中有數,是惡化了還是優化了,是可以看的。
第二,與內控指標比或者與預算指標比。企業一定有一個內控指標,或者說一定有一個預算指標,與預算指標比,就可以看到預算執行的情況。同時我們考慮一下,預算執行的偏差是要改預算,還是要對企業某些方面的管理行為進行約束。
講到這兒,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財務比率如果有並且我們要用的話,想比,和誰比呢?一與特定物件比,二與自己的歷史比,三與自己的內控和預算目標比。至於所謂的同行業,與全世界比,全世界都算一個行業的話,更沒有意義。比較範圍越大,越沒有意義,範圍越小越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