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生活達人傳奇

    其次,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

    春晚對相聲作用,是把相聲這門“北方”“民間”“傳統”藝術,推向了“全國”“大眾”“高雅”的殿堂。這個嘗試,始於春晚始創時,馬季的《宇宙牌香菸》,起於八十年代末,奇才梁左推動的創作高潮,盛於九十年代牛群馮鞏合作後,“電視拍檔”之印象的確立,也於兩人解散後走向衰落。

    必須說,牛群、馮鞏屬於電視的組合,他倆的舞臺形象、風格、臺詞、表演,沒有一步不是為電視相聲設計的。他們的舞臺形象,永遠是西裝革履,你甚至完全無法想象他們穿上馬褂的樣子。傳統相聲的那一套東西,他們並非沒有,而是對他們而言,那個時代,相聲是晚會中的壓箱物,是決定晚會整體走向的路標,梁左在《笑忘書》裡說的:“相聲和小品搞好了,整個晚會就算基本成功了。”演員在僅有的時間裡,唯一的任務就是把觀眾的情緒提起來。相聲裡的每一秒,甚至是兩人的相互調戲,都是精心設計好的,傳統的倒詞、貫口、柳活,這離晚會太遠,對他們而言,沒有加進作品裡的必要。

    講牛群馮鞏,還是很應該先看看他們合作的背景。馮鞏師出馬季門下,與從小的拍檔劉偉搭檔,做的是捧哏。作為馬季栽培的物件,兩人86年始就在春晚連打了三年的頭陣,但名聲卻沒真正打起來,完全無法與同期的姜昆唐傑忠和陳佩斯朱時茂相比,於是馮鞏跑去拍電影,劉偉張羅出國,兩人組合也基本宣告結束了。而牛群年齡比馮鞏大,當年轉行說相聲後,在八十年代還默默無聞,但88年一個“領導冒號”突然走紅。那時兩人一個在不得意中尋求轉機,一個走紅後尋求更大突破,兩人的碰撞,自然是大有可為的。

    晚會相聲早期的好本子,多半借鑑了文學的形式,用小說的技巧寫相聲,像著名的《虎口遐想》,就直接改編自梁左的短篇小說。這類相聲的包袱靠的是文學中的“荒誕”,以極端誇張與反差取悅觀眾,就像《虎口遐想》里老虎洞裡的胡言亂語,《電梯奇遇》裡不著調的訓話。而兩人合作初期,創作的很多段子,對這種荒誕的諷刺風格的創作和演繹,開創的是另一派獨特的風格。不同於姜昆唐傑忠諧與莊的截然對立,牛、馮兩人看起來都不那麼正經,甚至兩人一站到臺上觀眾啥話不說都能惹人笑……牛群逗哏添油,馮鞏捧哏加火,牛群一句包袱甩出,馮鞏有時能跟一句更損的,最後對“荒誕”的演繹也便更有趣味。同出梁左之手,姜昆的演繹聽起來是正經地講故事,但聽《小偷公司》,卻感受得到每一段抖出來都是如今的一條神段子配上“神最右”,針針見血,簡直是在前網際網路時代就提前引進了“吐槽”,前衛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小偷公司》,兩人早期的作品,《冒號》《滅鼠軼事》《假話世家》之類的,都處處流露著諷刺文學的意味,當然最讓我推崇的還是跟馮小剛合作的那段只有五分鐘的《我錯了》,那真是兩人風格演繹的極致(這段93年的作品,也許也是兩人日後轉型的伏筆)。說到這,不得不提下馮鞏在九十年代初與馮小剛合作在綜藝大觀上演的一系列作品:《面的與CROWN》《串門》《心願》《融》《開鎖》等,這幾段看似小品但核心還是語言的節目,看得出馮小剛的幽默配合馮鞏駕馭語言的功底,效果相比同時代的正牌小品演員絲毫不遜色。

    但正因兩人初期的風格太前衛,他們上春晚的作品反而有些普通,開始的《生日祝辭》,帶著梁左的影子,語言很大膽,但內容略為平淡。然後從90年的《無所適從》,一直到94年的《點子公司》,給人感覺一直是熱鬧有餘,但韻味不足,雖有調侃,卻不是真正的“諷刺”。《小偷公司》這般的尺度,放到春晚的臺子上,確實是很難接受的。

    兩人在92年的元宵晚會上出了段《兩個弄潮兒》,算是直接地表露出了“相聲改革”的意願:“我們再也不能這麼站著幹說了——我們打算趴著,喝著水說”。確實,八十年代末的那段相聲高潮,太考驗創作能力,也就是太需要梁左這樣的文學奇才了,而梁左改去寫劇本後,這條文學化相聲的路,就基本走不通了。牛群馮鞏早期的套路,逗與捧還是很鮮明的,牛群是逗,一直在繼承一開始“領導,冒號”樹立起的官腔形象;馮鞏則還是沿襲著跟劉偉時的“冷吐槽”式捧哏的作風。但實際上以馮鞏的能力,委身於捧哏確實是屈才了,電影都演了這麼多年,舞臺上還是綠葉就再說不過去了。

    所以從95年春晚的《最差先生》起,兩人轉型成了有些許離經叛道的“子母哏”,也給電視觀眾真正樹立起了兩人拍檔的概念。其實這種子母哏組合一樣有捧逗,但不同的是捧哏與逗哏要承擔同樣的臺詞量,捧哏的地位大大提升,表演的重心完全壓在接話茬的這邊,包袱的響度幾乎決定於捧哏的發揮。所以兩人表演時,馮鞏一定會站右邊,一定是接話的一方,這才真正把馮鞏的舞臺功底展現了出來。從《最差先生》到兩人最後的合作《有話坐著說》,這之間的作品雖然沒有《小偷公司》的深度,甚至還不見得好笑,但不得不說,他們依靠這種表演形式樹立起的舞臺形象,確是已深深刻在了觀眾腦海裡。正如“陳佩斯朱時茂”一樣,“牛群馮鞏”就是一個標籤,看到陳佩斯的狡黠,旁邊就得有朱時茂的正經反襯,同樣聽到牛群說一句,觀眾就必會期待馮鞏回下一句,觀眾對電視拍檔的期待,已經遠遠高過節目本身,至於幾十年前的那些東西,誰在乎呢?

    應該注意到,如今馮鞏的口頭禪“我想死你們了”,在牛群時代裡幾乎沒出現,第一次在用春晚上,應該是2001年和郭冬臨的《得寸進尺》,馮鞏上場時還忘了,最後是由郭冬臨說的……的確,牛群時代裡,用得著這樣的語言來取悅觀眾嗎?馮鞏的“我想死你們了”,說到底還是對當縣長的牛群的懷念吧。

  • 2 # 葫蘆金剛爸爸

    在我個人看來,牛群是個有才能、有抱負的藝術家吧。

    說他有才能是因為他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與馮鞏搭檔的多部相聲作品膾炙人口,其中很多詞彙都成為後來的“時髦詞”。

    說他有抱負是因為牛群愛折騰,他喜好攝影,還當過明星足球隊隊長,甚至演而優則仕的去當副縣長。

    雖然很多人說牛群的折騰不對,不光折騰自己也折騰別人,但在我看來,她還是一個心地善良,對觀眾熱情,對慈善熱愛,他是受人尊重的人民藝術家。

    2013年,牛群參加浙江衛視明星跳水勵志類節目《中國星跳躍》時那幾乎被拍暈的疲憊的狀態讓很多人為之不值。其實我說,沒什麼值不值得。儘管很多人說牛群不應該離開馮鞏,但畢竟人與人的追求是不同的。馮鞏追求於藝術的普及和傳承以及發揚光大。而牛群可能更想自己活得精彩而已。

    我並無評價牛群的資格,因為我遠不如他。雖然我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但還沒有達到他的高度,起碼我沒有資本在保證自己和家人過好的情況下去追尋自己想做的夢。

    以下是牛群的簡歷:

    牛群,1949年12月出生於天津市,祖籍山東省昌邑市龍池鎮齊西村,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中國第七代相聲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1968年,牛群高中畢業,下鄉插隊到河北省霸州市北落店村,期間被一個姓鞠的老人的快板感染。1970年,牛群參軍去了某部通訊連。牛群入伍不久,即碰上團裡的連隊演唱組會演,他說了一段天津快板。這段天津快板就成了牛群踏入曲壇藝苑的第一步,是他藝術生活的一個起點。

    1974年,牛群被調入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從事相聲創作表演。1979年,牛群參加全軍會演,在表演相聲《原形畢露》未取得反響之後,發起了狠心,相聲一定堅持說下去。後來劉學智推薦他拜師到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門下。

    1982年,牛群與妻子結婚。

    1985年,兒子牛童出生。

    1988年3月,在電視劇《那五》的拍攝中與馮鞏結下了"藝"緣,合作當年便推出了8段相聲。

    1993年,牛群為了更加充實自己,使自己的表演和創作更上一層樓,決定去北大進修兩年。同年,轉業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

    1994年11月,中國明星足球隊成立,牛群與馮鞏、趙本山等人成為隊友,並擔任球隊隊長,在場上司職後衛、中衛。

    1996年,與馮鞏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表演相聲《明天會更好》。

    1997年1月,牛群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牛眼看家・牛群名家攝影展》,明星好友王蒙、劉心武、賀敬之、葛存壯、葛優、馮小剛、陳凱歌、馮鞏的、趙本山等前來助陣。

    2000年12月29日,牛群以掛職鍛鍊方式到安徽省蒙城縣掛職副縣長,但在5年後,牛群辭官回到演藝圈。2002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與蔡明、郭達合作表演小品《鄰里之間》。2006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與閆學晶、劉小梅搭檔表演小品《打工幼兒園》,扮演街道主任馬尚風。同年,與殷桃、張凱麗、黃宏聯袂主演電影《網路少年》,飾演向大偉爸爸。

    2007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與趙本山、宋丹丹合作表演小品《策劃》,扮演牛策劃。同年,還在搭檔馮鞏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別拿自己不當幹部》中飾演廠長一角。

    2007年,牛群和妻子劉肅和平分手。

    2008年,客串出演由山東衛視獨家投資的365集電視欄目劇《低頭不見抬頭見》。同年,以嘉賓主持的身份,主持中央電視臺節目《同一首歌》走進小湯山。2009年11月4日起,牛群擔任吉林衛視打造的一檔新聞故事類欄目《牛群冒號》的主持工作。2013年,在郭曉然、金晨、姜潮、王璐瑤、邵思涵主演的愛情電影《201314》中,一人分飾兩角,飾演車總和溫小固爸爸。同年,還參加浙江衛視明星跳水勵志類節目《中國星跳躍》。2014年2月21日起,在廣西衛視推出的中國首檔美麗鄉村公益節目《第一書記》中擔任節目主持人。

  • 3 # 鄭捕頭

    牛群首次登上春晚是1988年,他和李立山合作了一段《巧立名目》,也就是後來以訛傳訛的《領導冒號》。

    這段諷刺意味十足的相聲能登上春晚很不容易,本來1987年就要推出,謹慎考慮後予以撤下,延遲一年才與觀眾見面。

    從1989年起,牛群開始與馮鞏合作,當年所說的春晚作品為《生日祝詞》。牛馮二人從本年起攜手開創了一段黃金期,在春晚和大小舞臺上創作表演了很多作品。

    牛群在春晚成名之後,廣播裡也開始播送一些他成名之前的作品,多是他在部隊工作時的表演,合作者多為李立山,作品包括《威脅》、《滅鼠軼事》等等。能夠聽出來,從那時候起牛群就表現出一個好相聲演員的特質,嘴皮子利索,情感表達真切自然,尤其模仿女子說話和哭泣非常傳神,另外唱功也不錯。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牛群的創作能力也很強。當然我當時並不知道這些作品都是誰寫的,或者說牛群當年都寫過哪些相聲。直到前幾年有一次聽北京電臺文藝廣播的《開心茶館》,大鵬說到姜昆的好幾個段子都是牛群創作的,比如《鼻子的故事》和《祖爺爺的煩惱》。這兩段相聲我都非常喜歡,尤其《鼻子的故事》,儘管裡面的事情有些不可思議,但其中一些包袱兒聽來真是輕鬆自然,荒誕中又有合理性。

    《祖爺爺的煩惱》最早表演是在1982年春節,姜昆和李文華演出後群眾說好,計劃生育委員會也大加讚賞。寫這段相聲時,牛群還在北京部隊文工團。有一天牛群跑到姜昆家裡來說要拜他為師,姜昆說自己太小而且沒有出徒,再說牛群還比自己大一歲。牛群當場從軍用書包裡掏出自己寫的幾篇作品,按理說姜昆當年寫相聲就是個快手,但跟牛群一比他甘拜下風。看完本子姜昆就選了前述這兩篇,經過修改搬上舞臺,演出效果都很好。

    拜姜昆不成,後來牛群拜了常寶華為師,倒比姜昆長了一輩。也就是說,他一躍從姜昆的所謂徒弟變成了他的師叔。

    另外牛群在部隊時候表演的相聲,後來跟馮鞏合作後,基本上又都和馮鞏合說過一遍,比如《威脅》、《假話世家》和《為了孩子》。

    牛群和馮鞏在春晚上創作的經典就不多說了,倒可以提一下他們在其他場合的表演。比如在《綜藝大觀》上表演《小偷公司》,這段影響力太大,也不用細說。

    不過從他倆在春晚上的表現來看,後期的很多作品越來越不盡人意。不知道這是不是原因之一,牛群開始想別的轍,甚至當上了安徽蒙城縣的副縣長。事實也證明,他這一步可能算沒有走對,與馮鞏的合作也由此畫上句號,在公眾中的形象也開始走下坡路。從此我們很少再能看到他的作品,直到2007年春晚他和趙本山、宋丹丹表演了小品《策劃》。大部分包袱兒都在山丹丹組合那裡,牛群口中幾乎沒有一個能逗大家笑的包袱兒出來,甚至還能看出他多年不登春晚之後的拘謹,還挺讓人心酸的。後來看趙本山的採訪說,他之所以找到牛群合作,是覺得他“挺不容易的”。

    1999年與牛群合作完《瞧這倆爹》之後,馮鞏2000年起每年都在春晚上表演他的相聲劇,年年不落,有好有壞,有褒有貶。想一想,如果兩人一直合作下來,到現在是以怎樣一種表演形式出現在舞臺上呢?

    早年牛群參加過一期《藝術人生》,其他內容我都忘了,只記得牛群說過一句話,能透過自己的表演讓別人笑,是一件挺過癮、挺幸福的事兒。

  • 4 # 王哥185946533

    牛群和馮鞏是對老搭檔,但是最近看到一些新聞說牛群晚景淒涼,同時陳述了一些其愛折騰的事實,不禁讓我感觸。說到牛大哥他是一位很特殊的演員!他的第一職業並非演員,他非常喜歡攝影,馮鞏曾經說過,希望牛群可以把演員當成他的第一職業!說到牛哥攝影水平從專業的角度衡量,牛群那些散落在四面八方的大作,儘管沒有得到專業人士的恭維,但還是給自己和社會都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最後因擅自發表了女演員蔣雯麗的玉照遭到不客氣的搶白後,牛群的傑作才驟然減少。在說說牛哥做過主編,牛群自己清楚自己的文化水平與一個合格主編的實際距離,但他那不懼虎的初生牛犢般的勇氣實在可愛。好在有人給他出學費供他操練和供他給哥們兒,姐們兒們些碎銀子零花,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牛群發現欠一屁股債時,只好撕破臉皮反目成仇。牛哥還當過縣長。總之沒有牛群不敢做的,就如同麥當娜沒有不敢脫的一樣,麥當娜是一位個性極強的歌星,她不斷我行我素地給公眾一個個驚喜,正人君子對她不屑一顧或紈胯子弟對她饞涎欲滴,於她都無所謂。她要的就是自己的瀟灑,自己的快樂。當然也給大家帶來了快樂。至於牛群,他至少讓大家不寂寞了,儘管不是由於他逗人的相聲,而是他逗人的行為!

  • 5 # 郭兆弼

    不要責怪牛群吧,他不是瞎鬧。他也是順應形勢,掛職下放當縣長,等於體驗生活。回來後雖遭冷遇,但演小品也算到位。他是好演員,不要冷落了他。

  • 6 # 相當旺德福

    (第一遍居然稽核沒有透過,雖然修改後通過了,但是有些偏離了我的原意,畢竟沒什麼文化造紙,換種方法表達不出來。請海涵!)

    以下是更改後的原文:

    說到牛群,不能不提馮鞏。

    其實沒有馮鞏,牛群依然是個大能耐。

    能創、能編、能演的相聲演員不多。

    在我心目中,新相聲的創、編、演的綜合能力,以楊振華先生、趙偉洲先生和牛群先生為翹楚。

    可惜三位都不太得志。

    楊振華先生因為區域偏遠,折騰不起來。

    趙偉洲先生因為性格孤僻,不願意折騰。

    牛群先生則是因為太喜歡折騰,最後把自己折騰沒了……

    成也“折騰”,敗也“折騰”。

    早期琢磨著,多折騰出幾個好作品來。結果使牛群馮鞏的名字響徹天下。

    然後想著空餘時間的業餘愛好,搞搞攝影,開個個展,也不是什麼壞事。

    偏偏琢磨著去當縣令,多多少少有點術有不專,“不務正業”。其實也有政績,至少我這麼認為。作為一個安徽人,以前提到蒙城,只知道是個邊緣小縣。

    牛群在職期間,好歹知道了“五洲牛肉”、“蒙城特校”和“五子牛礦泉水”。

    為了“蒙城特校”(蒙城聾啞人特殊學校),牛群也花了不少心血,個人還捐了不少,可以說貢獻不小。

    就這樣幹一輩子也挺好。

    可是又偏偏折騰著回來。再想回來搞創作、講相聲,心力已經不足。

    只能拼著一把老骨頭,在綜藝秀裡混混。

    得不償失。

    想起《小偷公司》裡的一句話: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橫批:不服不行!”

    以上……

  • 7 # 清浙相吊

    劉群,起的早趕了晚集,相聲,嘛呵一句成名,朝思暮想,牛縣長也幹過形不成氣候,失誤和老婆離婚一路坎刻人生,嘛呵,

  • 8 # 韜聲一舊

    牛群犯了好高騖遠,投機,走捷徑的毛病,過高的看待自己,所以鏡花水月,白忙活一場,最後成了孤家寡人,令人唏噓不已!

  • 9 # 鄭捕頭

    牛群曾經是中國相聲舞臺上最為炙手可熱的演員,他和馮鞏在春晚表演相聲獨領風騷十幾年。我相信很多年輕人的相聲啟蒙,就是在電視上看他和馮鞏的表演。

    牛群最早是一位部隊相聲演員,八十年代初表演過很多軍事題材相聲,在軍界影響非常大。他最早被廣大觀眾認識,是1988年在春晚上和李立山合說相聲《巧立名目》。這是春晚歷史上諷刺性最強的相聲作品之一,儘管由於其諷刺性被導演組安排到零點之後表演,但作品的光芒還是沒有被遮掩,“領導冒號”一句迅速成為流行語。

    從1988年開始,馮鞏的搭檔也換成了牛群,1989年春晚他們合說《生日祝詞》,從此開始了十幾年的合作。其間他們表演過《小偷公司》《亞運之最》《辦晚會》《坐享其成》《點子公司》,給千千萬萬電視觀眾送去笑聲。

    也是在最為紅火的時候,牛群忽然之間變得無所不能,他拍攝各位明星辦了攝影展,明星足球隊成立他擔任隊長,最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2000年之後他居然掛職到安徽蒙城去做副縣長,輿論一時喧譁。事實證明,牛群從那時起開始走下坡路,不僅是藝術還是人生,從此不再紅火。春晚常客也不再經常,後來只是演過幾個小品,包括和趙本山、宋丹丹的合作。

    牛群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在最風光的時候,也不要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存在“科學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