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坯逆翹楚的盜閒居

    題主所言“黨錮之變”,史稱“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計程車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東漢桓帝、靈帝時,當權者分為宦官、外戚兩派,交替專權。宦官一黨任用私人,敗壞朝政,為禍鄉里。相對而言,外戚一黨卻比較清正,因此貴族李膺、太學生郭泰、賈彪等人與之聯合,對宦官集團進行激烈的抨擊。這些人通常被稱作士人,也就是後來所說計程車大夫。他們品德高尚,時稱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等外號:

    三君

    指竇武、劉淑、陳蕃三人,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學習的榜樣。

    八俊

    指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寓八人,為“人之英”,即人中英傑。

    八顧

    指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步八人,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為他人榜樣的。

    八及

    指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為“能導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導其他人學習三君等榜樣的。

    八廚

    指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為“能以財救人者”,即不惜家財,救助有難者的。

  • 2 # 歷史來揭示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依仗皇上為非作歹的權貴和清廉的有識之士之間的鬥爭,這樣的鬥爭往往會造成較大的影響,東漢黨錮之禍就是其中之一。黨錮之禍原因不是別的,就是由於宦官憑著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皇帝賦予自己的權利,欺壓百姓、敗壞社會,引起了朝內那些真正為國家和百姓考慮的

    東漢末年的時候皇帝形同虛設,真正把權的是那些宦官和皇帝的親戚們,仗著皇上給自己撐腰,他們大肆掠奪百姓們的土地和財產,並將自己的親信安排在朝廷中去混淆是非,從上到下將權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有抱負、想真正為國家做點事計程車大夫不僅得不到重用,還經常被宦官欺壓,眼看民不聊生、國家動盪不堪,這些士大夫毅然決然起身反抗,這便是黨錮之禍的根本原因。

    黨錮之禍原因是士大夫們的反抗引起了宦官的極大不滿,尤其是在士大夫獲得了很多清廉人士和老百姓們的支援之後,惱羞成怒的宦官時不時在皇帝面前誹謗他們,將他們歸為“黨人”並進行嚴厲的制裁,甚至直接以圖謀不軌等莫須有的罪名打壓他們,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的發生。

    深究黨錮之禍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年幼的皇帝無法掌控朝廷使得真正的大權落到了宦官和外戚的手中,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宦官對反抗自己的人進行制壓,這就造成了東漢的兩次黨錮之禍。

    東漢後期出現黨錮之禍的影響有哪些

    黨錮之禍是指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宦官為了欺壓與他們作對計程車大夫給他們強加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最終使那些有識之士家破人亡的事件。東漢末年一共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第一次發生在桓帝在位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陳蕃等名士被宦官誣陷被免去官職,但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流血事件,影響並不是特別大。而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名士直接被迫害而亡,他們的家人、朋友也沒能逃脫滅族之禍。這兩次黨錮之禍直接使東漢政局動盪不堪,加速了東漢的滅亡,可見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實在巨大。

    黨錮之禍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對士大夫和與他們交好的人。忠臣陳蕃在黨錮之禍中被殺,大將軍竇武被迫自殺,而李膺等名士被髮配後仍然沒能逃過被追殺的命運,他們很多人或是死在了獄中,或是在半路被宦官的手下所殺害。黨錮之禍結束後,與他們相關的人也受到牽連,他們不能再做官,他們的家人朋友也不能做官,朝廷上再沒有有識之士說話的權利。

    兩次黨錮之禍的影響對東漢改變最大的是朝廷上再沒有可以主持大局的名臣,一味聽信宦官的靈帝也不顧忠臣建議,這使得宦官更加為所欲為。他們大肆掠奪百姓的財產,最終引起民憤釀成黃巾之亂。黃巾之亂之後東漢的局勢更加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最終東漢滅亡。

    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的事件經過

    東漢末年一共發生了兩次對整個中國有較大影響的黨錮之禍,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於漢桓帝期間。桓帝在位時舉行過一次天下大赦,趙津等宦官趁著這個時候為非作歹,做了很多觸犯法律的事情,認為即將獲得大赦的自己可以逃脫懲罰,然而成瑨等官員並不吃這一套,雖然那個時候皇帝形同虛設,朝廷真正的掌權人是宦官和外戚,他們仍然不畏權貴依法懲治了趙津等人的黨羽。氣急敗壞的宦官立馬向桓帝報告並誣陷那些官員,桓帝相信了他們的話並處置了成瑨等人,這是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的直接原因。

    在宦官的挑撥下,不少敢於直諫的官員深受桓帝的冷落,但卻得到了民間的支援,認為宦官亂政要嚴加處理,然而此時的桓帝並不是自己說了算,在宦官當權的年代這些敢於直接說出宦官罪責的人都沒能逃過黨錮之禍,不少在獄中被殺。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於大赦之後,宦官因為士大夫處死了自己黨羽內的殺人犯,就被宦官汙衊為“誹謗朝廷”,桓帝聽信他們的一面之詞直接逮捕並處置那些被宦官定為“黨人”計程車大夫,有的宦官甚至直接無視法律對士大夫進行欺壓,不少士大夫要麼丟了官職,要麼直接被害死。

    公元167年,竇皇后的父親出面替士大夫求情,桓帝終於取消了對士大夫的制裁,同時宦官們也擔心自己做的壞事被獄中計程車大夫們抖落出來,紛紛提醒皇帝大赦的時候已到,於是那些被迫害已久計程車大夫們終於被放了出來,但也無法再次做官了,至此,第一次黨錮之禍結束。

    黨錮之禍與士大夫有著什麼樣的聯絡

    東漢末年發生的黨錮之禍士大夫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士大夫在這場鬥爭中不僅使自己死於非命,還連累了很多無辜的人,使得朝廷之上沒有可以掌握大局的有識之士,導致了政局的動盪不堪,也直接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東漢的桓帝和靈帝都是傀儡皇帝,他們雖貴為天子卻不能自己掌朝,都是宦官和外戚說了算。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的時候,外戚並沒有仗勢欺人反而幫助了士大夫平定了這次災禍。而在第二次黨錮之禍士大夫就沒有這些人的幫助了,因為宦官不僅控制了竇太后,還假傳聖旨逼死了竇太后的父親與士大夫交好的大將軍竇武,沒有了外戚的幫助士大夫雖然團結一心但還是無法打敗有皇帝撐腰的宦官。良臣陳蕃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被殺,那些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被重新重用的官員先後被罷免,後來靈帝又在宦官的慫恿下將士大夫斬盡殺絕,不僅是士大夫本人,還有他們的家人、朋友、朋友的家人都被殺死,連累了很多無辜的人。

    黨錮之禍士大夫是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宦官只想搜刮民財、仗勢欺人,百姓和地方官員本以為士大夫再次被重用意味著繁榮盛世的到來,卻沒想到昏庸的皇帝只聽信宦官的說法而殺害了眾多真正替國家、人民考慮計程車大夫,使朝廷深陷危難之中,生靈塗炭、怨聲載道,最終引起了百姓的不滿而發生了黃巾起義,東漢開始走向滅亡。

    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黨錮之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慘烈的一次黨派紛爭事件,由於貴族士大夫對於宦官亂政專權現象非常不滿,與宦官發生直接衝突,兩個派系之間矛盾重重紛爭不斷,最後宦官以黨人的罪名禁錮了士人終身,所以叫黨錮之禍。關於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這個問題專家給出了明確答覆,黨錮之禍就是發生在東漢桓帝靈帝在位時期。

    在東漢王朝靈帝在位時期,當權者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宦官一種是皇親國戚,兩個派系交替專權,但是後來皇帝徹底不管政事,而宦官憑藉著皇帝的寵愛就開始任用私人胡作非為,敗壞朝政結黨營私。這種情況下貴族士大夫跟皇親國戚聯合在一起,他們跟宦官開始了激烈鬥爭。在黨錮之禍發生過程中,後代歷史學家普遍把宦官的敵人也就是士大夫貴族歸為比較清正廉明的一類人,他們品德高尚後世人都稱他們君子,而宦官就是陰狠毒辣的代名詞,黨錮之禍一共只有兩次,兩次黨派紛爭一共持續了8年之久,對於東漢王朝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黨錮之禍的起因和高潮貫穿整個東漢王朝末期,東漢王朝也正是因為這次慘烈的黨派之爭而元氣大傷,使得皇帝被迫退位。現在關於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這個問題也有一些不同的答案,但主要是指桓帝靈帝時期的發生的黨錮之禍,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發生過這種事情。

    東漢黨錮之禍與名士孔融有什麼關係

    在黨錮之禍中,不少無辜的人都受到了牽連,他們或是與“黨人”交好的名士,或是在“黨人”逃難過程中收留他們的義士,這些人有的被終身奪去了做官的資格,有的被殺害,甚至是滅族。在黨錮之禍孔融一家正是因為黨錮之禍而受到牽連,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張儉是東漢時期的名士,由於在皇帝面前彈劾了宦官家屬的惡行而觸怒了宦官,在黨錮之禍時被誣陷為勾結朋黨、擾亂朝政,眼看無法平反的張儉選擇了逃亡。在他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收留他的人,這些人裡面就包括孔融。

    說起孔融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年少時讓梨的故事,這個從小就懂得孝道的人長大後成為一名義士,自作主張的收留了張儉。後來宦官們知道了在黨錮之禍孔融收留了張儉的事情,便將其和其長兄抓起來,兄弟二人還有他們的母親都想把罪責加在自己的身上,都想將罪名承當到自己的身上而不讓家人受到傷害,最終孔融的哥哥遇害,他也是在黨錮之禍中被牽連的無辜人員之一。

    黨錮之亂給東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很多士大夫來說是滅頂之災,有識之士在這場災難中獻出了生命,與他們交好的義士同樣沒有逃脫宦官的陷害。在黨錮之禍孔融這樣的義士還有很多,而孔融小時候讓梨的故事和長大後收留義士並與長兄母親爭奪罪名的故事也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 3 # 苦茶庵

    後東漢後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對宦官專政,被罷官禁錮,甚至株連殺害。這次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

    和帝以後,東漢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後,借用宦官之力,將長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誅滅。此後宦官集團又起來操縱朝延大權達三十年之久。這些宦官,廣樹黨羽,到處安插親信,“兄弟姻戚,皆案州臨郡”,而且放肆地蒐括百姓,虐害士民,被形容為“與盜賊無異”。引起士紳出身的官僚以及士子的不滿。官僚們痛恨宦官壟斷政權,影響到他們的祿位;一般士人也怨恨宦官廣植親私,而妨礙了他們的仕途。

    當時,在首都洛陽的太學,有太學生三萬人,是反對宦官的重要陣地太學生們以郭泰、賈彪為首,利用太學“品核公卿,裁量執政”,討論政治,抨擊宦官,造出強大的輿論聲勢。這種風氣,被稱為“清議”。太學生的活動,得到朝野上下的官僚、士人的支援,官僚們也借重太學生的力量,以反對宦官。宦官們對此恨之入骨,誣稱這些官僚與太學生結為朋黨,圖謀不軌,準備嚴歷打擊壓制。於是,造成了前後兩次“黨錮之禍”。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166年,當時司隸校尉李膺,敢於不避權貴,裁治不法,很受“清議”的推重。以前,曾因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當縣令時,貪殘無道,甚至虐殺孕婦,後來逃藏於張讓家的活動柱子裡,李膺便親率部下。“破柱取朔”,按法殺掉了。因此,李膺與宦官結了仇,但他的聲名卻更高了。太學生標榜他為“天下楷模李無禮”。讀書人能被他容接的,都引以為榮,名為“登龍門”。一時成了反對宦官亂政的核心人物。

    到公元166年,宦官黨羽張成教唆兒子殺人,被李膺逮捕歸案殺掉。宦官集團藉端反撲,指使人上書誣告李膺等人:“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在宦官蠱惑之下,桓帝大為震怒,通告各郡國,逮捕“黨人”,羅列罪名,佈告天下。李膺被捕後,牽連陳實等二百多人,包括一些太學生,都被下獄嚴訊。有在逃的,也要懸賞搜捕。一時之間,逮人的“使者四出,相望於道,”搞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安。過了一年,經過尚書霍諝和外戚竇武的力爭,桓帝意有所解,這批人才被赦歸鄉里,但是還要禁錮本地,終身不許作官。

    第二次黨錮之禍,開始於公元169年,一直延續了十餘年,株連之廣,也超過了前一次。大宦官侯覽依仗權勢,殘害百姓,強搶民女,侵奪大量田宅。當時的山陽督郵張儉上書,告發侯覽家族的罪惡,請殺侯覽,同時將其強取的資產就地沒收。侯覽後來便唆使一個張儉同鄉人,上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連結為黨,圖危社稷。朝廷惜此大捕黨人,連同過去的著名黨人李膺、杜密、範滂等,也一併構陷在內,一共“百餘人,皆死獄中。張儉則被迫逃往塞北避禍。後來在各地被誣為“黨人而“死、徙、廢禁”的,達六、七百人。

    公元172年,竇太后死,有人在皇宮門口貼反宦官標語:“曹節、王甫幽殺太后,常侍侯覽多殺黨人,大卿皆尸祿,無有彰言者。”被觸痛的宦官集團,又濫施淫威,四出搜捕太學生一千多人。公元176年,宦官集團為了徹底鎮壓黨入,慫恿漢靈帝下詔:凡是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以至五服之內的親屬,一律免官禁錮。宦官集團的打擊面,擴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第二次黨錮之禍,達到了最高潮。

  • 4 # 浪兄筆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下的東漢名士或多或少都受影響。

    東漢末年這些大儒名士典故可以看看。。。。

    知解三國14東漢名士:群雄名士們的別樣人生!

    為什麼會特地開4篇名士文章呢 ~ 群魏蜀吳各一篇

    1 我特別喜歡文臣名士。雖然沒有謀士軍師那麼大成就,但也很有才華和思想。什麼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魏晉玄學等都是開創中國文學思想流派的。

    2 他們的出場太少而知名度太低了,想特別去了解下。不過在熱播劇大將軍司馬懿系列和三國機密裡面,不少名士有精彩的出場。

    3 很多大人物都跟他們有關係,間接影響了很多歷史事件。比如劉備的老師是盧植,盧植的老師是馬融。而袁術的叔父袁隗,又娶了馬融的女兒。

    先來群雄名士吧。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邏輯關係,總結出幾大派系,分為建安派系、馬融派系、孔融派系等這樣來講解,主要發生在三國前期的很多大儒名士。

    一 馬融派系及其明星般徒子徒孫

    1馬融:字季長,扶風郡茂陵縣人(今陝西興平)。79-166年87歲高齡,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媛的從孫。年少有才,多次拒絕朝廷徵辟而名滿關西。後入仕大將軍鄧騭zhi四聲慕府,因得罪外戚梁冀被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一生注書甚多,四書五經等都有,長於古文經學。取了大儒老師摯恂的之女,而他女兒嫁給了袁紹叔父袁隗太傅。代表作品有春秋三傳異同說等,知名學生有盧植鄭玄等。

    2盧植:字子幹,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139-192年享年53歲,著名經學家和將領。性格剛毅,師從大儒馬融、太尉陳球,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名師兄。參與平叛黃巾起義,後被官宦誣陷下獄。平定黃巾之亂後,又激怒董卓被罷免。代表作品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備,黃巾之亂的時候去幫助盧植,第一站去投靠公孫瓚的原因。因為劉備和公孫瓚都是盧植的得力學生。很可惜的是,盧植的被誣陷和免職,間接導致了劉備的一路顛沛流離。不然朝中有人好辦事,升官也更易。

    3 鄭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人(今山東高密市)。127-200年享年73歲,著名經學家和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不得當官,潛心研究和教授學問,弟子數千。開宗立派的大儒,被稱為鄭學,唐太宗列他為22先師之列,配享孔廟。代表作品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個人學術成就,真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知名學生有崔琰等。

    典故三年拜師:想拜大儒馬融為師,三年沒見到面。沒辦法馬老師是博導,只親授課有博士水平的學生。直到有次馬老師問學生算術問題,只有鄭玄能短時間算出來,馬老師感嘆的說:詩書禮樂,鄭玄都精通。隨後成為正式門生。

    4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武城縣人(今河北故城縣),東漢名士。相貌俊美,很有威望。初隨袁紹,後入曹操府。216年通訊楊訓,因為文字獄被下獄處死,享年53歲。後代在晉朝等都當官顯赫。師從大儒鄭玄,毛玠是他好友。

    典故床頭捉刀:有次曹操讓高大英俊的崔琰,代替自己去見匈奴使者,自己則在一旁帶刀當侍衛。事後,曹操特地去問了使者映象,使者說:魏王俊美、風采高雅,而旁邊的侍衛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5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今河南封丘),曹操謀士。避亂到荊州,知道劉表政令不嚴明後改投曹操。提出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規劃,得到賞識。因為是清廉正直人士,和崔琰一起主持官員選拔,一改朝中奢華之風。為好友崔琰求情後被下獄,免職後不久病逝家中。赤壁之戰中,毛玠和于禁代替被誤殺的蔡瑁張允任水軍都督。

    據魏略記載,將華歆稱為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三人合稱為一條龍。

    6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今山東聊城高唐縣)。東漢名士、曹魏重臣。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早年被迫舉豫章郡(今南昌)投降孫策,後被朝廷徵辟為議郎,曹魏集團任司徒和太尉。早年見識過人,勸解冀州刺史王芬,不要廢立漢靈帝。這麼厲害的人物,演義中居然成小人了,可惜了。

    典故名士高風:華歆等人遇到一老人獨行,朋友想讓老人同行。只有華歆道:不可,現處危險之中,不能無故接受無關之人,容易受我們連累。但大家都不忍心,帶上老人同行了,不料掉入井中,眾人都想拋棄不管,只有華歆說:既然當初接受了他,現在拋棄不管是不仁義的。於是,共同救出老人。對這件事,大家都稱讚華歆的仁德。

    典故割席分坐:有次,兩人同在一張坐席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果斷割開席子,分開座位的說到:華歆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寧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典型代表啊。

    8 邴原:字根矩,北海人。東漢名士、大臣。家貧早孤,但品行高潔、學富五車被好友孔融舉薦入仕。非公事不出,閉門自守。後隨曹操徵吳,於途中去世。

    典故屈尊而來:有次曹操北征得勝歸來,大宴群臣,感覺唯一請不動的只有邴原了。因為他的作風是真名士派:潔身自好,敢於批評抵制違法背道的言行,對於做官,是合則仕,不合則去,瀟灑自在,任心而行。但是萬萬沒想到,邴原居然來了,曹操喜出望外的對他說:聖人的心真是沒法揣測,沒想到您能屈尊而來,真是撫慰了我求才若渴的心啊。

    權力事業可以靠暴力奪得,但士人的心,則意味著民心向背,那可不是刀槍劍棍就能解決的。邴原作為士族領袖,他的到來,無形中提高了曹操的身價和威望,給了極大的鼓舞和支援。所以,情不自禁下現場賦詩,一不小心,寫了首是千古名作~短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雞蛋為什麼漲價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