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偶墨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戲名。故居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鄉大周莊村 (一說西漢譙城東魏村人)。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裡戲珠,佈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簷,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 2 # 熟悉的人變陌生

    花木蘭(412年-502年),她的事蹟流傳至今,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對於花木蘭生活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三種主要的民間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南北朝人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隋朝人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託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隋唐演義》第56、57、60回)。

    第三種說法是:漢朝人。

    《木蘭辭》最早見於南北朝,此前何承天(370-447)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蘭、《南齊書·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黃陂曾設過木蘭縣。依此推斷,木蘭生活的時代不會晚於南北朝,不會晚於何承天。所以,至少隋唐之說是難以服眾的,木蘭漢代說倒是有證據的。

    木蘭曾戍邊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縣,自古以來都有祭祀木蘭的廟宇。那裡至今尚存一塊元代碑刻,題為《漢孝烈將軍記》。此碑立於元寧宗 懿麟質班至順三年(1332年),是目前發現的記載木蘭事蹟的最早的碑刻。從碑文來看,其中提到的漢世嘗作《木蘭辭》,這就充分說明木蘭出生的年代早,也說明木蘭出生於漢代。

     可以做這麼一個推斷,花木蘭為漢文帝時人,她的事蹟影響很廣,歷為傳揚,南北朝時經加工後遂有現在版本的木蘭辭。

    但不管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人,我們學習的是她身上那忠孝節義的名族氣節,後面的人為了更好的學習,不免把木蘭更具體化,這也就出現了寫稱頌花木蘭的文章時,都是距離作者更近的朝代才更有說服力,也就把木蘭出生的年代給模糊化了。

  • 3 # 早春記憶

    花木蘭的故事來自北朝民謠(歌劇)《木蘭賦》,是一位讓人崇敬的民族女英雄,至於她生活的年代和籍貫歷史記載不詳(有幾種說法),但多認為她屬北魏宋州虞城(今安徽毫州,412——502),428年當時她才16歲,由於北方當時的柔然族大舉進犯中原,朝廷號令每家一男從軍抵抗,木蘭家沒有哥弟可去,其父也年老,於是木蘭毅然代父應徵12年(女扮男裝),且表現勇猛 ,令人欽佩。得勝回朝之際朝廷欲留提拔被她婉拒,依然返家。

    我覺得,花木蘭到底具體屬於哪個朝代以及生卒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崇敬她的是她的民族意識、報國孝父的家國情懷就足夠了!

  • 4 # 史詩雜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

    這是樂府雙璧中的《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期間的一首敘事詩,說的是女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約作於北魏,最初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後經隋唐文人潤色。這首詩的女主人公---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朝廷規定每家需要出一名男子赴前線抗敵。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根本無法上戰場,另外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十幾載後凱旋迴家,皇帝因她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位為朝廷效力。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因此拒絕出仕做官,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孝敬父母。唐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木蘭辭》早已被列入中學課本,被世人代代傳頌。

    但,關於她及她的故事卻有很多爭論:

    她生於何時?

    關於她生於何時,長於何地,《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演繁露》中說她是唐初人。對於她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說法:

    說法一: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北魏破柔然之戰,軍中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官職,被其婉言拒絕。

    說法二: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託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

    小史則更偏向於:第一種說法: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那麼花木蘭的故事至少也是在北魏年代,或是更在北魏之前。她果真是姓"花"嗎?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有人說姓朱,有人說複姓木蘭,有人說姓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

    至今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她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被固定下來。

  • 5 # 麟角1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這首北魏樂府敘事詩透過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性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女子“不愛紅裝愛武裝”的矯健尚武的精神。花木蘭是民間傳說中的女英雄人物,未必實有其人。從詩中可以得知,她生活在西魏,參加的戰爭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的長期戰爭。

  • 6 # 三生有畫

    花木蘭生活在南北朝時期,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時期。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人。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花木蘭雖然是個女娃子,但是應該從小受到了父親的影響,接觸了兵書,並接受了一定的軍事訓練,譬如騎馬,射箭,舞刀弄槍。

    北魏太帝皇帝(424——452年)拓跋燾,出生於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拓跋燾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徵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重鎮要地。公元439年,最終統一中國北方。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

    但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北魏建國後,鮮卑族不斷南遷,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由於鮮卑族大量遷徙南下到華北、關中、黃土高原一帶,導致原來的蒙古高原空白。其他少數民族乘機擴張,在蒙古高原上成為霸主。譬如東部的柔然,西部的突厥部落。

    此時,北魏面臨最大的威脅,就是與鮮卑族都是東部起家的柔然部落。這個柔然部落,在五胡亂華後,迅速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的主宰,勢力強大,逐漸成為北魏的心腹大患。

    鮮卑族由於大量南遷,漢化嚴重,昔日遊民民族的彪悍和騎射功夫,都在衰退,開始向農耕民族轉型,從而導致和柔然的騎兵戰鬥中,經常吃苦頭。

    花木蘭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 7 # 貓記

    我記得熟知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記得那時在上初中,要過夏天了,語文老師由一個準媽媽換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大叔,很嚴厲,基本不太會講語文,但是很嚴厲地要求我們背課文,古文,就背到了《木蘭辭》,還記得那個快要到來的夏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蹟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木蘭生活在北魏時期,敵家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我們熟知的木蘭,又是巾幗英雄,代父出征,又辭官回家照顧父親。所以,女性一點也不必男兒差。

    我們一般倡導奉獻精神,為家人,為國家,最後為自己,發現這樣下來,木蘭沒有為自己,始終是為自己。忠孝不可兩全的時候,她選擇了孝!

    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40頁的2、3、4、11、12、13、14、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