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尚典
-
2 # 李綿卓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再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告別。——宮崎駿《千與千尋》
世上大多的文學作品都是從煩惱與孤獨中產生的,即使是再厲害的人也會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因為這本就是人生的常態,很容易發現,也很容易讓人無奈。
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單再寂寞,仍要堅持走下去,不許停、也不能回頭。——宮崎駿《千與千尋》
世上本就沒有永遠不變的事,太陽會升起,也會落下,月亮會圓滿,也會殘缺。我們改變不了它們,且看似永恆的日月星辰,也有著它的壽命。我們何必糾結於一時的得失呢?
太陽落下了,我們應該站在太陽昇起的地方感嘆:“啊!太陽又升起了!”月亮殘缺了,我們應該在月亮圓滿的時候感慨:“啊!月亮又圓滿了!”
我們改變不了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當人生落入低谷時,我們應該對自己說:“不會比現在更差了。我要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好起來了。”當人生達到巔峰時,我們應該對自己說:“不會比現在更好了。我要停一停欣賞下風景,充實下自己。”
沉溺於遺憾與悔恨之中,徘徊於煩惱與孤獨之下。這些對我們並沒有好處,一直沉溺著、徘徊著,也改變不了什麼。
林清玄說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唯有暢想一二。”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我很喜歡,如果感到孤獨或者煩惱,可以看看優質的電影。書也可以,不過心情非常不好的時候,我覺得似乎沒什麼動力主動看書。)
-
3 # 吳芸琦
人生煩惱和孤獨是長期的,快樂和幸福是短暫的,這也是人為什麼要追求快樂和幸福的原因。人無需去刻意的解決煩惱和孤獨,解決了現在煩惱和孤獨,明天又會產生新的煩惱和孤獨。快樂和幸福雖然是短暫的,但是它是非常珍貴的,能消除無盡的煩惱和孤獨。
-
4 # 曹斯亮
煩惱和孤獨並不是相生相伴的,而是各自獨立存在的。
俗話說:“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人生苦多,但只要心不苦,那都不叫苦。而心之所以苦,多半都是來自煩惱自尋。
特別贊同這句話:“心中若有事事重,心中若無事事輕。”
孤獨,並非是一種困境,它是一種身不由己的選擇,更是一種提升自我的修行。
人無論處在那個階段,都不要停止學習和提升自己。若內心豐盈,孤獨又奈我何?
聖雄甘地說:“自然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卻不能滿足人的貪慾。”
正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世上苦海無邊,知止便是離苦;
世事本無圓滿,知足便是圓滿。
星河滾燙不如你燙,星輝明亮不如你亮。
回覆列表
對於世間普通人講,可能會如此。但對於佛法修行人來講,煩惱和孤獨圴可作為修行的道用:“煩惱”可當作很好的修行手段;而“孤獨”正是清淨修持正法的理想環境。
佛陀教育中有“煩惱即菩提”之說:是說凡是煩惱要生起的時候,當即提起正念、以佛陀智慧觀照心性,保持其如如不動、覺而不迷,這就是世間修行;也稱為歷事煉心。
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是很難的。特別是當今社會條件下,各種“美好”問題的誘惑比比皆是。這個問題上可能保持正念,下一個場景可能就會被迷感;短時間可能覺而不迷,時間長了又會重蹈覆轍。當自己的心被世俗幻相所“迷惑”時,煩惱也就隨之生起來了。
在自己認識的學佛人中,有唸佛超過三十年的人,到生命後期、業力顯現時,可能都會選擇放棄。更有甚者,還會把出現的問題歸結到佛法上。事踐表明:只有“真信、切願”、堅定不移的真修實練者,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另外再說一下“孤獨”問題:很多修法者都希望有個清淨環境靜下心來修法;能夠有“孤獨”的環境認真研修佛法,是大善根、大福報之人。因此,對於學佛之人不存在孤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