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薩沙
很多人認為,火箭筒是用來打坦克的。
這本身沒錯,但只是保證步兵不至於被坦克任意屠殺,卻沒有反抗能力。
大家玩過《近距離作戰》的遊戲嗎?
只要玩過就應該知道,步兵想用火箭筒打坦克,難度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在野戰,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啥?
一味二戰火箭筒射程只有一二百米,有效射程其實只有100米左右,精度較高。
而正常來說,坦克不可能靠近步兵100米內,而是距離較遠距離開炮開槍。
如果火箭筒打坦克,要麼就是巷戰,要麼就是坦克突入對方陣地,沒有看到反坦克小組,要麼就是被對方藉助複雜地形突襲。
正常野戰中,火箭筒基本對坦克沒有什麼威脅。
巴頓將軍也說了:讓步兵用火箭筒打坦克,是極為愚蠢和荒謬的。敵人坦克應該由我們的坦克、反坦克炮和其他重武器來對付。火箭筒的作用,僅僅是不讓敵人坦克在我方步兵面前過於肆無忌憚。
二戰日本有著完整的反坦克步兵重武器,包括反坦克炮、平射炮、小口徑速射炮,甚至92步兵炮也具有一定反坦克能力。
最常見的是94式37毫米戰防炮,每個步兵聯隊都裝備4門。
而日軍的敵人中國,以及南洋的盟軍裝甲部隊都很弱,這種火力配備就足夠了,不需要步兵反坦克武器。
在太平洋島嶼作戰時,美軍也曾使用過坦克,但效果不好,主要用於灘頭突破。
日軍同樣也是用反坦克炮甚至重炮對付,實在不行就讓步兵拿著反坦克手雷,炸斷履帶。
但這不是說日本沒有步兵反坦克武器。
比如97式20毫米反坦克步槍,200多米內可以擊穿30毫米裝甲,對付美軍輕型坦克足夠了。
上圖是4式7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日軍曾經研究了4式7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五式45毫米無後坐力炮,一式81毫米無後坐力炮。
上圖是81毫米無後坐力炮。
但由於戰場沒有迫切需要,這些反坦克武器都是戰爭後期才研究成功,後來全部用於本土決戰。
但日本並沒有本土決戰就投降了,所以它們沒有發揮用處。
這是個誤解,全都是誤解。
日本當然造過火箭筒,也裝備過火箭筒,但他們研製的時間慢了點,沒能趕上趟。
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就在嘗試研究火箭武器,在二戰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儲備。
但日本軍隊對火箭筒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這阻礙了日本火箭筒的發展和裝備。
1942年,一個叫保羅·尼梅勒的德國國防軍上校來到日本。
他為日本帶去了當時最新的HEAT錐形裝藥炸彈技術的圖紙,以幫助日本提高反坦克能力。
HEAT技術是美華人門羅1880年發現,在1898年讓德華人諾依曼註冊了專利,故而這種利用漏斗狀成型裝藥的爆炸技術原理,也被稱為“門羅效應”或“諾依曼效應”。
今天的導彈、火箭彈、穿甲榴彈等,都屬於HEAT技術,它能在裝藥不變大的情況下,形成更好的穿甲效能,同時還不會受彈丸速度的影響。
當年美國的“巴祖卡”,德國的“鐵拳”、“坦克殺手”,英華人的“PIAT”彈弓都屬於早期HEAT武器,錐形裝藥是火箭武器最好的搭檔。
日本人得到相關技術後,很快開始了“對戰車用成型炸藥彈”的研究,並將之命名為“タ子彈”。
日本人首先試製了步槍使用的HEAT槍榴彈,隨後又開發出了可用步兵炮射擊的HEAT炮彈,繼而開發出了用火箭筒發射的HEAT火箭彈,他們稱之為“ロタ弾”(洛塔彈)。
“ロタ弾”被深化開發之後,便製造出了日本的“試作四式七糎噴進砲”。
說人話就是:“實驗型四式70mm火箭筒”。
為了給空降部隊開發反坦克裝備,在這個基礎上又做出了更大的“試作九糎空挺隊用噴進砲”,即空降兵用90mm火箭筒。
儘管火箭筒的結構很簡單,還有德國、美國的同類武器參考,但日軍仍然廢了很大力氣研發,直到1944年火箭筒還停留在研究階段,遲遲無法實用化。
“四式噴進炮”口徑70mm,能打穿100mm的裝甲,比美軍皮卡汀尼60mm“巴祖卡”火箭筒150mm的破甲深度要差,但仍然讓日本人為之雀躍。
按理同為HEAT設計,口徑比巴祖卡大10mm,穿深怎麼也不該低出50mm才對,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主要原因是陸軍部在鬧擰巴,他們希望這種武器能“一發入魂”,能在更遠的地方以更高的精度打擊敵人。
因此研究人員為了迎合高層決策,竟然去掉尾翼,給火箭彈尾部鑽了6個孔,透過製造彈體自旋的方式增加精度,這當然降低了穿深。
有些說法則稱:日軍是為解決火箭藥柱推力不足的問題,所以將尾翼穩定的彈體改為了噴氣自旋,眾說紛紜。
但日軍高層依然沒有給火箭筒的發展放行,頭腦死板的大佬們總在用火炮的數值去比較火箭筒,他們承認HEAT的先進性,但又放不開傳統火炮的能力,繼而提出各種不靠譜的難題給研究人員,再然後就不管了。
90mm的也差不多,這種火箭筒更像無後坐力炮,但從結構上來說它就是70mm的放大版,它發射的火箭彈能擊穿120mm的裝甲板。
1944年7月,兩款火箭筒被拿到伊良湖試驗場進行最終測試。
日軍基層的反響很差,參與了試用的部隊普遍給出了負面意見,或者乾脆表示“不感興趣”。
實際上,許多測試計程車兵根本沒搞清楚這是什麼玩意兒,他們似乎也不屑於去懂,抗拒心非常重。
因此日軍的火箭筒研製最後基本成了被掛起的狀態,人們聲稱:“相比技術因素,組織性的因素才是根本毛病”。
直到戰爭陷入了絕境,日軍高層才像撈救命稻草一樣,把近乎停滯的火箭筒專案拿出來救急。
但小倉兵工廠最後一共只生產了3500個火箭筒,還沒等它們被送到前線軍人手裡,戰爭就結束了。
後世有些研究者認為,日軍高層之所以表現的那麼怠惰,主要原因是已經認知到這種武器無濟於事。
日軍如果要重新生產一種火箭筒去對付盟軍,那就不會是一個小數目,否則它們根本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那何必去費勁呢?
即便1943年當年就完成定型工作,日軍也最多趕在硫磺島或沖繩戰役時進行裝備,畢竟日本不是美國,沒有那種工業實力。
即便是當年的蘇聯,在取得“巴祖卡”和各種德式反坦克武器的圖紙後,也沒有急於將之投產,因為他們不缺反坦克火力,缺的是生產力和時間。
不過,為了迎合大佬們“取代膛壓火炮”,製造出火炮替代品的想法,日本研究者們還是拿出了一種200mm口徑的“四式二〇糎噴進砲”,將之送上了戰場。
“四式二〇糎噴進砲”參加了硫磺島戰役,它被裝備給了慄林忠道的小笠原兵團,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噴射炮中隊”,具體數目不詳。
據日本資料稱,該型噴射炮能打2400米,給登陸美軍造成了巨大損失,暫時阻止了敵人的進攻。
在全彈射擊完後,因為沒有補充炮彈,噴射炮中隊用繳獲的步槍與敵人繼續作戰,最終部隊被打散。
戰後一些軍國主義的死剩種,為了“慰靈表彰”,在平成年又重新制作了一門複製品,將其供奉到了靖國神社遊就館。
日本陸軍兵器行政本部在1942年末到1943年6月這段時間裡,還得到了德華人轉讓的反坦克火箭和LG40型無後坐力炮技術,這也算是火箭筒的近似體。
日軍仿製的無後坐力炮被稱為“試製八十一粍無反動砲”,繼而又開發出擴大口徑到105mm的版本,稱為“試製十糎半無反動砲”,它們直接使用了92重機槍的槍架。
這些HEAT無坐力炮的效能同樣感人,射程30米(引數指標200米),穿深100mm,還不如四式火箭筒。
據說當年日軍為萊特島之戰生產了300門81mm“無反動砲”,送到島上才發現連瞄具都安反了,根本用不成。
105mm“無反動砲”效能更強悍些,有效射程1000米,穿深120-130mm,還有模型愛好者YY出了雙聯裝戰車版。
所有的這些炮“試製”到1945年都沒能完成,後來國破臨頭的日軍雖然下了200門的訂單,但工廠也懶得當回事兒了,81mm的還有前期的300門量產,105mm的根本沒有任何投產。
在“無反動炮”和“噴進炮”研製的時候,日軍還利用無後坐力炮技術,製造了一款簡化版的“試製五式四十五粍簡易無反動砲”,即五式45mm簡易無後坐力炮。
它更接近火箭筒,擯棄了那些車輪、槍架,可以由士兵扛著單人發射。
日軍將這種簡易的無後坐力炮當做是“末日武器”使用,企圖依靠粗製濫造的武器完成最大化武裝,以迎來最後的“玉碎”。
但還沒等真正造出來,天皇就宣佈“朕給跪了”。
日本人真正實用化的HEAT技術,只有那款坑人不償命的“反戰車刺雷”。
將一個錐形裝藥的觸炸藥盒戳在長杆上,讓士兵們拿著它直接去捅坦克裝甲。只要能捅上,這威力怕比火箭筒還大些。
反正只要士兵板載豬突的速度夠快,誰說他們不是“最終兵器人形自導噴進炮”呢?
捅完還有福利,不死的話獎勵再來一根!死了贈靖國神社香火欄一個。
啥?殘了?殘了就用剩下的生命寫回憶錄嘛,臭罵那些當年死也開發不出火箭筒的米蟲們。
其實,日軍很看重反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不怎麼缺反坦克能力。
美軍對坦克的使用並不比日軍高明多少,況且島小林密,構不成大規模使用坦克的條件。所以美日的坦克真正大規模對戰的情況不常見,多以激烈的小規模的戰鬥為主。
而且美軍的坦克並不厚實,主要以M4謝爾曼和M3\5“斯圖亞特”為主。
“斯圖亞特”只是個輕坦,它的裝甲在一定距離甚至能被重機槍貫穿。
“謝爾曼”也只能在日本人面前找虎王的感覺,放歐洲戰場它被嘲笑為“打火機”。
總之,日軍在美國坦克面前並非一籌莫展,他們習慣於透過密林和複雜地貌解決掉美軍的戰車。
自己有坦克,也吃盡了坦克虧的日軍,其實相當的重視反坦克,只是受限於技術能力,他們沒有什麼標準的針對性裝備。
所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簡單也最靈的反坦克法子是拉近距離,再爆破。
要麼用木殼水雷,要麼用炸藥包,要麼用集束手雷和燃燒罐組成燃燒彈。
然後在關鍵地段做成起爆陷阱,或者乾脆讓士兵揹著去炸坦克。
有時候,日軍還會讓自己的坦克與美軍交戰,打成混戰後,再讓士兵出去伺機自爆。
炸完就迅疾發動白刃衝鋒,在近距離將美軍殲滅,殘餘的美軍坦克則用步兵經典的揭蓋子打法幹掉。
有時候之需要點燃幾棵大樹,或者在河灘上發動混亂的突襲,美軍坦克便只能變成不會動的木樁,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此外步兵炮也是日軍反坦克的一大主力,在很多島嶼戰場上,日軍炮兵也是美軍坦克最頭痛的東西。
他們最怕的並不是美軍的坦克,怕的是美軍的噴火坦克和噴火器。像“鋼鋸嶺”就是讓噴火坦克打下來的。
沖繩戰役時,在“鋼鋸嶺”(前田高地)之前還有另一個高地戰鬥,日軍依靠幾門炮,硬是打退了美軍輪番的坦克突擊,讓對方死傷枕籍。
在某些區域,美軍還得時刻小心日軍的坦克,它們再菜也是個帶大炮和機槍的鋼鐵碉堡。
實際上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並非如提問者標題所述那樣,在“小島上打游擊”。
日軍與美軍的島嶼爭奪戰是血雨腥風的正規攻堅戰,雙方打的都是硬碰硬的鬥爭。
比如瓜島,僅長145千米,寬40千米,總面積約6500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約5302平方千米,海拔2400多米,人口達10萬。
美日雙方在瓜島上投入的兵力相當多,還圍繞瓜島連續打了6次大規模的海戰,沉船無數,雙方損失飛機1000架,日軍損失2萬多人。
像這種仗,就算有火箭筒也沒轍,美軍實施的戰略是“蛙跳”,日軍的戰略則是“島鏈防禦”,日軍想依靠島鏈拖住美軍,美軍想依靠“跳躍”拿下要地。
所以在那些最關鍵的島上,雙方都是殺得天昏地暗頭破血流。
最後日本的殘軍在後勤斷絕、戰略失陷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退守島嶼一隅頑抗,一般不主動出擊。
美軍則樂得個清淨,將日本殘軍圍困到絕境中了事,該修機場修機場,該做駐點做駐點。
這其實根本不是什麼“遊擊”,但給了許多人以片面的觀感,覺得雙方都在密林裡打CS。
後來美軍登陸菲律賓的戰鬥,儘管戰場規模更大,但日美軍依然承接的是之前的套路。
美軍不想承受傷亡幹掉馬尼拉的日軍,日軍也沒信心打贏美軍。
於是日軍將菲律賓人劫掠一空,躲進深山“留待有用之身”,最後餓死大半,有人還在山裡當了29年土匪。
美軍則乾脆不管,逼著這些人跑進深山,戰爭結束後押著日軍的長官山下奉文寫投降的命令。
也就沖繩島上的牛島滿,貫徹殺一個是一個的理念,佈下了絕戶陣,引著美軍往坑裡耗。
日軍在這裡依靠的是滿島的火力高地,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作戰。
比如鋼鋸嶺,日軍在山頂修築了很多地道,山脊又沒法站住太多人,根本發揮不了美軍的火力。
等美軍一上山他們就打,美軍一攻過來他們就派人鑽後面包餃子,將美軍殺得屍橫遍野。
總之,日本人透過動腦筋,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美軍的火力優勢,轉而將戰爭節奏帶到了自己熟悉的方向。
哪怕沒有火箭筒,只要戰略方向對,一樣讓美軍血流漂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