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法國的110個師集結在馬奇諾防線一動不動,成為日後飽受詬病的“靜坐戰”和“奇怪的戰爭”。實際上,由於波蘭的迅速瓦解,在入侵後的第7天,一部分德軍已經調往了西線,法軍沒有進攻的實力和機會。

    從這點看,多少有些誤解了法國。不是誤解的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進攻法國。然而,德軍並沒有立刻採取行動,而是在波蘭滅亡後的7個月才發起進攻。同時,雙方的第一次交手不是在法國,而是在相距甚遠的挪威,這都是為什麼呢?

    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流產。

    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戰役僅用了36天結束,大批德軍開始調往西線,準備進攻法國。同時,陸軍參謀部代號為“黃色”的作戰計劃也出爐了,但讓德國元首失望的是,這就是“施裡芬計劃”的翻版,沒有任何創意,會給德軍帶來災難性後果。

    首先,作為法華人的驕傲,馬奇諾防線猶如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法國軍方認定德軍的進攻方向,是透過荷蘭、比利時實施迂迴進攻,而德軍就和一戰時期的“施裡芬計劃”一樣,再次陷入持久的僵局中,並在消耗中慢慢垮掉。

    其次,一戰後,比利時也加強了邊境防禦,尤其是埃本埃馬爾要塞,它著落在一個懸崖峭壁上,前方是馬思河和艾伯特運河的交匯處,是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說白了,“施裡芬計劃”中攻佔法國必須經過比利時,而有要塞在,德軍休想。

    更可怕的是,德軍拖不起。按照“施裡芬計劃”,德軍一定會像一戰那樣被拖耗下去,有限的資源還是小問題,“保持中立”的蘇聯是更大的問題。儘管蘇聯與英、法兩國有矛盾,但也不代表就喜歡德國,一旦拖下去,蘇聯一定有所動作。

    就算不進攻德國,也會趁機“敲一竹槓”,那時的德軍將陷入更困難的境地。所以,進攻法國一定要速戰速決,而“施裡芬計劃”,顯然不符合這些要求。況且,因一架德機墜毀在比利時,“黃色計劃”被英、法兩國知曉,失去了實施的意義。

    時間就這麼一點點地拖下去,不是不想進攻法國,而是沒有更好的計劃。直到德國元首遇到一位新任職的軍長,事情有了轉機。他不僅遇到一位軍事奇才,而且同他一樣善於“劍走偏鋒”,這就是後來大家熟悉的德軍名將——曼施坦因。

    然而,“曼施坦因計劃”的出臺並不容易。

    1940年2月,進攻波蘭的德軍主力已移師西線好幾個月了,進攻法國的命令卻遲遲不下,不是部隊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沒有一個“速戰速決”的進攻計劃。在德國元首例行召見新上任的軍長時,遇到曼施坦因,才知道還有一份更好的作戰計劃。

    這就是“曼施坦因計劃”。陸軍參謀部的“黃色計劃”出臺後,曼施坦因還只是A集團軍群的參謀長,他對這個方案非常不滿,並將其全部推翻,設計了更加精妙的進攻計劃。然而,當他信心滿滿地提交到參謀部時,卻遭到了退回。

    原因也很簡單,“黃色計劃”是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擬定的,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參謀長徹底推翻,另起爐灶,不僅有冒犯上級之嫌,而且讓兩位高官顏面掃地。曼施坦因心有不甘,先後6次提交均遭退回,一氣之下要求面呈元首。

    這種越級行為可是犯了“大忌”, 總參謀長哈爾德一面斥責其“以下犯上”的行為,一面扣下他的計劃,並將其調往一個新組建的軍去當軍長。這種“明升暗降”的做法,曼施坦因十分清楚自己遭到了排斥,無奈地準備去新的工作崗位。

    巧合的是,在德軍有個傳統,新提拔的軍職軍官,上任前要與德國元首進行一次任前談話。這讓曼施坦因看到了希望,當他和盤托出自己的計劃時,立刻引起了元首的共鳴,甚至可以說兩人心有靈犀、一拍即合,想到一起去了。

    隨後,德國元首嚴令陸軍總參謀部,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組織實施。內容是,將德軍136個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先由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和荷蘭,以此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該地區;同時,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法軍。

    待英、法聯軍主力進入比利時後,強大的A集團軍群突破阿登山區,直衝英吉利海峽,與B集團軍群一道對英、法聯軍主力,形成包圍並“聚而殲之”,法國也就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這個計劃堪稱完美,既突然又高效,關鍵是能速決。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動了150多萬軍隊大舉進攻波蘭。作為波蘭名義上的盟友,英法兩國先後對德國宣戰。不過英法兩國並非戰爭願意支援波蘭,兩國選擇了按兵不動。此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德軍佔領波蘭全境以後,逐漸停止了行動,直到8個月以後才全力進攻法國?為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爭的突然爆發,讓德國也是措手不及,全面開戰的兵力後勤等各方面的部署不到位。

    正當丘吉爾吹噓的時候,德國正在計劃進攻挪威。佔領挪威之後,德國的貨船可以在挪威的港口停靠,同時還可以封住英國的補給線。德國方面是這麼認為的,事實證明它們低估了英國海軍。1940年4月在完成了戰爭準備工作以後,德國開始進攻挪威。英國當然也知道挪威的重要性,英國向挪威派遣了援軍。雙方開始鏖戰,德軍的推進速度並不是很快。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開始進攻法國。法國高層認為德國會採用一戰時期的老套路,從比利時平原進攻法國。為此,英法聯軍的精銳部隊進駐比利時,準備來一個禦敵於國門之外。但牽制英法聯軍的只是德軍小部隊,德軍主力部隊則正在穿越阿登森林地區。當德軍突然出現在法國境內時,法國是一種措手不及的狀態。 二戰初期,法國的戰敗完全是一次戰略部署的失敗。在裝備效能和兵力數量上,法國並不次於德軍。如果沒有這一系列複雜的問題,那希特勒想進入巴黎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和一戰差不多,英法與德國死磕,美蘇兩國坐收漁利。

  • 3 # 榮華之武器堂

    波蘭戰役結束後,德軍就開始準備進攻英法,並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最初的計劃命名為施裡芬計劃,完全照搬一戰時的作戰計劃,主要內容就是經過比利時、荷蘭向南圖集,繞開馬奇諾防線,並以此切斷英法間聯絡,以便迅速擊敗法國。

    對於這個計劃,德軍將領們覺得毫無新意,而且早就被世人所知。當時,德軍用於進攻西線兵力為136個師,裝備7378門火炮、2800輛坦克,而西線盟軍有143個師、1.45萬門火炮和4000輛坦克,從兵力兵器上,德軍不佔優勢。因此德軍必須儘量爭取在短時間殲滅對方大量兵力,爭取主動權。對於的過來說,要想突破比利時要塞、荷蘭水上航線以及英法重兵防守的馬奇諾防線談何容易!

    此後,德軍又制定了第二份作戰計劃,即曼施坦因計劃。計劃主要內容是集中主力於比利時南部和盧森堡邊境,穿過阿登山脈和那裡的森林直抵色當,將馬奇諾防線和其延長防線一劈為二,各個殲滅。這個計劃最重要疑點就是將德軍裝甲兵主力突破低點選在地形險惡、不利於坦克行進的阿登山區,有利於合圍荷蘭、比利時和英法軍隊最強大的第1叢集。

    當然,這個計劃同樣也有很大缺陷,同樣也是需要繞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攻入法國,不過五國部隊主力也是部署於這一方向,而德軍處於預備隊和防守齊格菲防線的兵力不過70個師,面對這一地區聯軍80餘個師,德軍無法做到圍殲。就算可以殲滅,也會付出很大代價。也正是因為在這一方向兵力不足,導致後來德軍殲滅荷蘭、比利時軍隊拖延,並影響了在敦刻爾克地區的作戰。同時,面對這一方向的3個裝甲師分散部署,使得德軍B集團軍群攻擊速度緩慢,從而喪失了圍殲聯軍第1叢集主力的主要原因。

  • 4 # 曉曉曉

    二戰德軍進軍路線圖其實,這是一戰遺留問題,一戰德國是戰敗國,而波蘭是個內陸國家,為了給波蘭劃出海岸線,把德國的但澤地區,劃給了波蘭,作為波蘭走廊!但澤走廊希特勒認為這是恥辱,所以想奪會但澤走廊,在這之前做了一系列動作,和英國,法國,比利時簽訂了和平條約,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認為英法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但澤地區宣戰!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軍艦,派往但澤收復了但澤,而法和波蘭是鐵桿盟友,法國當天下午5時,就對德宣戰,英和法也是鐵桿盟友,英又加入,希特勒決定擴大戰果,發動全面侵略波蘭!

    其次,柿子還是要挑軟的捏,直接和當時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開幹,就會在西線面臨英法兩國,東邊面臨應發的盟國,比如波蘭這貨。往東打波蘭,可以讓英法誤以為禍水東引,放鬆防備。

  • 5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從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到1940年5月10日德國進攻法國,長達8個多月的時間裡,英法兩國一直按兵不動宣而不戰,西線的歐洲異常平靜。英華人稱這段時間為“假戰”,法華人稱之為“奇怪的戰爭”,德華人則稱之為“靜坐戰爭”。

    波蘭戰役爆發之後,英法兩國在西線部署了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希特勒正在東線集中兵力進攻波蘭,西部邊境“只是一道紙屏”。如果英法真誠授助波蘭,立即從西線進攻德國,那麼德軍將陷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但是,死抱著“綏靖政策”不放的英法卻只求西線無戰事。

    對此,希特勒早已算定。在閃擊波蘭的前夕,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就在日記中寫道:“元首很放心…他估計法華人和英華人不會進犯德國本土。”同時,希特勒也指示西線德軍要極其慎重行事/第一槍只能由敵人先放而英法兩國也根本就無意主動進攻。

    為了保證不出事,德法計程車兵都用高音喇叭相互宣傳,請對方放心,自己絕對不會先開第一槍。有些地方的軍隊甚至大搖大擺地到河裡洗澡,若無其事計程車兵還用法國葡萄酒交換德國啤酒。英法飛機每晚都要在敵境內丟下許多東西,但不是炸彈,而是給熟睡中的德華人扔下成噸成噸的和平傳單。

    對於這種奇怪的戰爭場面,當時在戰地採訪的法國記者多熱萊斯寫道:“那裡的寧靜氣氛令人驚訝。駐守在萊菌河畔的炮兵悠閒地觀望著德國運送彈藥的列車在河對岸來往行駛,我們的飛行員從薩爾區工廠冒煙的煙囪上空飛過也不投擲炸彈。很顯然,最高統帥部最關心的是不要打擾敵人。

    為了幫助無所事事的前線士兵擺脫無聊和空虛,法國政府於1939年11月21日在軍隊中設立了“娛樂服務處”,負責組織前線軍人的娛樂活動。11月30日,法國議會討論了給士兵們增加酒類供應的問題。1940年2月29日,達拉第總理簽署了一項“供作戰部隊用”的撲克牌免稅法令,隨後,又為軍隊送去了一萬個足球。

    軍隊的娛樂有政府的照顧,而法國的老百姓又有誰管呢?經過了1939年嚴酷的冬天,許多法國家庭都因為有人被徵兵而發生了經濟困難,只有公務員和軍火工廠的工人還能照常拿到薪水,勉強度日。空襲的警報往往平白無故地把城市居民從睡夢中驚醒。地下室已經改成了防空拖蔽所,紀念碑用沙袋加以保護,人們揹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用的防毒面具四處遊蕩,內心了充滿了恐懼與空虛。

    公眾渴望聽到爆炸性的新聞,因此各種荒唐的謠言滿天飛。由於政府嚴厲管制新聞,人們轉而收聽外國廣播,尤其是“德國電臺的那個法奸”費爾多納的廣播,此人宣稱:法國被背信棄義的英國拖進了戰爭,英華人不打到法華人都死光是不會罷手的。

    實際上,英華人也不想打仗。張伯倫首相就多次表示英國不是在對德華人民作戰,“我所希望的並不是軍事勝利我對這種可能性也深感懷疑一我希望的是德國內部的崩潰。”遺憾的是,“德國內部的崩潰”等來等去一直也沒有出現。相反,獲得一連串的侵略成功之後,希特勒在德國的威望越發如日中天一呼百應了。

    與英法兩國的莫名其妙和無所作為相反,希特勒對自己的戰爭目標和現實形勢都有非常清楚的認識。早在波蘭戰爭結束之前,1939年9月27日,他就對德軍下達了準備在西線發動進攻的命令。他明確指出“戰爭的目的是擊潰法國,並迫使英國投降”,從而在歐洲確立德國的霸權地位。

    同時他也明白:“時間總的來說將不利於我們。敵方的經濟潛力比我們大…因此要向西方進攻,越快越好。”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又向德軍下達了《西線作戰的備忘錄和方針性指示》。指示德軍應在西線進攻,而不必考慮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中立問題。10月19日,德軍各軍種總司令正式接到了在西線作戰集中和展開兵力的訓令,即閃擊法國的“黃色方案”。

    然而,在剛剛結束的波蘭戰役中,德軍的運輸汽車已經摺損了50%左右,而彈藥庫存和供應更是嚴重不足。截至1939年10月初,德軍所擁有的備用彈藥總共只夠28天的戰鬥之用。德國工業還不能滿足德軍不斷増長的軍火需要。

    徳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徳在1939年11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對於最高統帥部下令實施的進攻,沒有一個高階指揮機關認為有勝利的把握。”希特勒也不得不同意這種看法。因此,進攻命令先後推遲了30次之多,一直拖延到1940年5月10日。

    德國利用這一段“奇怪的戰爭”時期,加緊生產軍事裝備和彈藥,迅速增強了徳軍的作戰實力。從1939年9月到1940年4月,德軍增補了680輛新型坦克。一些輕裝師隨著武備的增加而改編成了坦克師。陸軍增配了1368門野戰炮、2172門新式迫擊炮和1630門反坦克炮。空軍增加了1500架作戰飛機。德軍員額新增330萬人,新建立了15個軍、31個步兵師、9個後備警備師。德軍在西線投放的兵力也從1939年11月的96個兵團,猛增到1940年5月的136個兵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的四腳衣服如何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