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ly716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

    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

    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

    我經歷過上千個關於孩子“叛逆”的個案,有自己的心得和總結。最近,一篇描寫少年尋找自己的文章讓我深受感動。

    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1尋找自我

    《少年》

    這篇題為《少年》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剛滿十七歲孩子的故事。雖然這個少年還是滿臉的稚氣,但他高大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母親只及他肩頭的高度,父親也開始對他仰視。

    叛逆,已經成為他和父母溝通的方式。終於有一天,父親和少年傾心交談,詢問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說:“我已經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尋找自我…”

    父親嘆了口氣:“你打算怎麼尋找呢?”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我需要離開你們的遮蔽,去尋找自己的座標。”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訊息。”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離家很遠的一個城市。在那裡再也沒有老師和父母煩心的嘮叨。當然,也沒有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沙漠裡一樣,很快就滲透沒了。看著日漸乾癟的錢包,少年想到了放棄。但一想到回家可能會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淚水吞進了肚裡。

    為了生存,這個在家連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開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勞累一天,只為能擁有一頓熱飯和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住所——這些他曾經唾手可得而又沒有絲毫珍惜過的東西,在那個離家遙遠的城市,伴隨了少年叛逆的成長。

    春去秋來,一年很快要過去了。少年在飯店刷過盤子,在大公司做過保安,在酒店做過門童,在夜市裡做過擺攤的小販…

    少年的雙手終於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漸漸長滿老繭。

    少年的心也隨著日出日落,飽受了世事,他漸漸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們對自己惴惴的愛心。

    終於,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少年撥通了那個熟記於心的號碼。

    電話那端,是父親激動的聲音和母親喜悅的啜泣。父親說:“如果找到了你要的東西就回來吧。”在結束通話電話的那一剎那,少年淚流滿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車。在行囊中,多了兩件買給爸媽的內衣,包裝得樸實而美麗。這是一個懂事了的兒子,他用自己的雙手為父母換來的新年禮物。

    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了。

    但少年的成長仍在繼續,這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雖然短暫,卻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從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長大了。

    2為什麼要叛逆

    不輕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麼稱天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發生巨大的變化。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透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援、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

    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大多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於是,就有了“面對叛逆的孩子怎麼辦”的問題。

    其實,所有的叛逆

    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對的,

    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

    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

    從前他無法意識到這種束縛與限制,就是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濛中躍躍欲試。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麼的嚴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識的束縛。

    這時候孩子正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們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時,我們也正好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過度呵護所演變的控制和壓制。

    正是這種看似善意的溫柔的束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在指責孩子不聽話的同時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庭。

    所以,在這特殊的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會感到煩惱無窮,因為孩子大了,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麼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種種父母無法接受的事。使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感到又氣又恨。

    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作為父母,如果想透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因為時代在變化,孩子在成長,他們的叛逆始終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關心、溝通、理解才則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所以,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就需要我們徹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們的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因為“強權”解決不了問題,更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

    3我們是朋友

    我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母親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

    她告訴我,和女兒平時的溝通是平等的,有時候因意見分歧有所爭執,若事後想想是自己不對、錯誤地批評了女兒,便會主動向女兒承認錯誤。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她從不會不經思索地拒絕和評判。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在形式上給她留下自主的空間,讓她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位母親實際上是在

    施行一種前衛的教育理念。

    那就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感覺,

    除非在某些情況下

    他們自動願意充當小孩。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表示永遠的支援與肯定,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更是會給予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始終抱持著肯定與支援。

    在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瞭解我們的孩子。

    4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待著!”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你真的想好啦?那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援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試想,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成人,二十歲、三十歲,仍然“啃老”,仍然依賴依靠父母,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聲載道,罵孩子是廢物、不爭氣,但也無補於事,孩子已經被養廢了!這樣的事在中國比比皆是!

    但是要了解這一點,

    就要捨得放下父母的角色:

    “傳統的權威”。

    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

    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

    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

    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總是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於是我們的孩子,被我們的不理解越推越遠。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相:並不是誰叛逆了誰,只是有一個渴望長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幫他從困難中爬起來。

    允許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裡來,更多的關注自己、關注伴侶、關注自己的生命質量。

    我們並沒有什麼可失落的,因為他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生命這條旅途上,他終將擁有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2 # 秋天的童話樹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如果孩子孩子小時候所謂的“家教很嚴”並不是她內心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迫於大人壓力的一種馴服或偽裝,在她青春期到來的階段,常常會演變成一種反差巨大的叛逆表現。

    小時候孩子如果不乖,好多家長往往採用家長權威進行糾正,甚至有的家庭會採用體罰的手段,孩子出於對家長的敬畏而選擇了家長希望她們表現出的乖巧,在迎合家長喜好的同時為自己爭取更大生存空間。然而在她們心中可能並不理解家長所謂的家教到底有什麼意義?特別是那些在體罰陰影下記住的家教,往往成為她們心理上的一道傷痕,一旦她們認為自己的力量已經足以和家長的權威抗衡,她們首先就會從破壞家教中那些讓她們受傷的規矩開始,做出讓大人覺得叛逆的行為。這是她們自我意識的一種覺醒,家長縱然很受傷,也要充分理解她們這樣做的根本原因。

    一旦這樣叛逆的行為已經出現,家長還是要給予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接納,而此時此刻,家長權威正是她們要挑戰的“假想敵”,棍棒之下恐怕只會讓她們更激烈的反抗。此刻的家長要放低自己的身份,給她們適度的空間,開誠佈公的和她們討論叛逆行為可能的後果,把決定自己行為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幫助她們減少心中的不滿和焦躁情緒,幫助她們平穩度過青春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考面試準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