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三國時期降將那麼多,為何只有于禁憋屈而死?

    縱觀三國時代,投降敵國的將領數不勝數。吳蜀之戰時,蜀國的黃權就曾被迫投降了魏國,對此劉備僅僅說了句“黃權是迫不得已的”,絲毫沒有為難黃權的家眷。

    然而,同樣的情況到了魏將於禁身上,卻產生了迥然不同的後果。關羽水淹七軍後,于禁戰敗降蜀,結果從此身敗名裂,為天下笑。那麼,為什麼同樣是投降敵國,于禁投降的後果卻這麼嚴重呢?

    01、五子良將

    曹操的手下有五位傑出的將領,分別是于禁、張遼、徐晃、樂進、張郃,這五人世稱五子良將,全部是曹操心腹中的心腹,骨幹中的骨幹。

    五位將領中,于禁和曹操早在漢靈帝時期就相識了。初平三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便成了曹操的部下,算是拿到了曹操團隊的原始股。

    此後,于禁跟著曹操風風雨雨一路走來。討伐黃巾軍時,黃巾軍黃邵等部乘夜偷襲曹操大營,多虧于禁率兵拼死抵抗。一場惡場下,于禁不僅斬殺了黃巾軍主將黃邵,還逼得黃巾軍全員投降了。

    待到濮陽戰呂布時,又是于禁一馬當先,獨自攻下了呂布兩座營寨,曹軍因此士氣大振,奠定了此後勝利的基礎。

    宛城之變時,于禁又秀了把上古名將風度。當時張繡降而復叛,曹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曹操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全部死在亂軍之中。

    曹軍大亂之際,于禁卻能約束部下從容撤退,軍容軍陣絲毫不亂。

    撤退途中,于禁還順手收拾了欺壓百姓的青州兵,結果青州兵不服氣,跑到曹操面前去打于禁的小報告。

    訊息傳來,于禁的手下都慌了,紛紛勸于禁趕緊去跟曹操解釋,可於禁卻說:“現在大敵當前,作為將領應該以抗敵為先,至於曹公,他是明事理的人,不必解釋了。”

    于禁的做法傳到曹操耳朵裡後,對於禁的欣賞又多了幾分。史料記載,曹操曾欣慰地對於禁說:“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上古名將的一流風采,讓于禁被封為益壽亭侯,可謂是名利雙收。

    但于禁的神話還沒有結束,官渡之戰時,于禁守延津,拒袁紹,斬首數千,俘獲數千,圓滿完成了曹操交給他的任務。

    建安十一年,于禁的好友昌豨背叛了曹操,曹操派于禁領兵征討。于禁奉命前往後,很快就打敗了昌豨,走投無路的昌豨只得向老友于禁投降。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于禁會顧著舊情留昌豨一命,哪知于禁卻以曹操曾經下令說,“凡是被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可赦免死罪”為由,揮淚斬了昔日舊友。

    這一舉動讓曹操更加器重於禁,此後于禁先後受封虎威將軍、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還有一子被封為列侯。

    摸爬滾打近三十年後,于禁終於成為了當時曹操團隊中唯一假節鉞的大將,地位足可媲美蜀漢集團的關雲長。

    02、水淹七軍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于禁的事業達到頂峰之際,一場足以改變于禁命運的大戰悄然拉開了帷幕。

    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曹仁於樊城,于禁奉命督領七軍前去救援曹仁。

    按照于禁的設想,他率軍在城外安營紮寨,與城中的曹仁互為犄角之勢,必能拖得關羽糧盡而返。

    誰知天公不作美,正當雙方處於膠著狀態時,漢水突然暴漲,關羽抓住這天賜良機,將處於水災中的于禁打得大敗。

    眼見糧草、輜重損失殆盡,兵無戰力,將無戰心,于禁無奈之下,只得投降了關羽。

    這場改變了于禁命運的戰役,終化為史書上冰冷的文字:“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于禁投降後,魏將龐德臨死不屈,最終壯烈犧牲,成一曲千古絕響。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龐德的殉國映襯著于禁的投降分外刺眼。曹操聽說于禁投降後,失望的連連頓足:“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也!”

    其實,曹操還真是冤枉于禁了。于禁投降與龐德殉國,是他們不同地位不同責任導致的差異,但毋庸置疑,他們都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想死很容易,想活著卻很難。于禁並非不願殺身成仁,只是身為主將,他有責任安頓好出生入死的部下。說到底,于禁不怕死,卻怕三萬魏軍白白犧牲。

    當龐德肆意瀟灑地引刀成一快時,于禁只能暗中一聲長嘆。作為身處高位的主帥,于禁的性命早已不完全是他自己一人的了。

    投降關羽後,于禁聲名盡毀,但三萬魏軍因此保住了性命。以自己一個人的榮辱換三萬人活命,怎能說于禁不如龐德呢。

    03、折辱而死

    歷史的風雲變幻莫測,關羽攻克樊城威震華夏之時,正是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之際。此後關羽敗走麥城死在東吳手中,投降了關羽的于禁便陰差陽錯的成為東吳的俘虜。

    後來,孫權與曹魏修好,於是于禁又被孫權當作禮物送回了魏國。

    命運的安排有時就是這麼奇妙,曾經的五子良將,輾轉數年後終於又回到了故國,但此時的于禁早已鬚髮皆白,人比黃花瘦了。

    雕欄玉砌猶在,可惜物是人非事事休。賞識器重於禁的曹操此時已經去世了,縱使于禁有一肚子的話,也再難找人訴衷腸。

    曾經忍辱負重的一番苦衷,曹魏集團沒人會懂了,尤其是新任當家人曹丕看不到于禁之才,只認為這樣的老臣都投降對方,實不可恕,不再給於禁證明自己的機會。

    在這樣的壓力下,于禁終日鬱鬱寡歡,但曹丕依舊不肯放過於禁。于禁返回故國後,曹丕表面上安慰了于禁一番,還把于禁封為安遠將軍,背地裡卻盤算著如何收拾這該死的叛將。

    不久後,曹丕派于禁去拜謁曹操的陵墓,卻暗中提前安排人將樊城之戰時,于禁投降而龐德殉國的畫像掛在醒目的位置。

    毫不知情的于禁乍然間看到畫像,強烈的羞辱瞬間湧上心頭。受此打擊,于禁很快就一病不起,最終羞慚而死。

    然而,曹丕的報復還遠遠沒有結束。于禁死後,曹丕追封于禁為厲侯,用一個惡諡給於禁打上了千秋萬載屈辱的標籤。

    愛護士兵避免無謂犧牲,于禁錯了嗎?因一敗而毀全功,對於禁公平嗎?可惜命運的安排,有時就是讓人這般無奈。

  • 2 # charles60360688

    1、 于禁作為曹軍五子良將之一,得到的榮譽太高,所謂捧得越高,自然摔得越慘

    2、龐德的寧死不降更反襯于禁的不堪

  • 3 # 文旅攬勝

    所以,曹操十分器重於禁,此後于禁先後受封虎威將軍、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還有一子被封為列侯。

    公元219年,正當于禁的事業達到頂峰之際,一場足以改變于禁命運的大戰悄然拉開了帷幕。

    關羽圍攻曹仁於樊城,于禁奉命督領七軍前去救援曹仁。按照于禁的設想,他率軍在城外安營紮寨,與城中的曹仁互為犄角之勢,必能拖得關羽糧盡而返。

    誰知天公不作美,正當雙方處於膠著狀態時,漢水突然暴漲,關羽抓住這天賜良機,將處於水災中的于禁打得大敗。

    眼見糧草、輜重損失殆盡,兵無戰力,將無戰心,于禁無奈之下,只得投降了關羽。

    投降關羽後,于禁聲名盡毀,但三萬魏軍因此保住了性命。以自己一個人的榮辱換三萬人活命,怎能說于禁不憋屈呢。

    于禁曾經忍辱負重的一番苦衷,曹丕依舊不肯放過於禁。回到魏國的于禁,曹丕表面上安慰了于禁一番,但背地裡卻盤算著如何收拾曾經的叛將。

    所以,毫不知情的于禁每天鬱悶不安,強烈的羞辱瞬間湧上心頭。受此打擊,于禁很快就一病不起,最終羞慚而死。

  • 4 # 歷史的星空9527

    三國時期雖然降將眾多,但是降將中能稱得上是名將的,就很罕見了!于禁便是降將中的名將!

    為什麼說于禁是憋屈死的呢?

    據歷史記載,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為厲侯!

    可以見得,于禁晚年是受盡了嘲諷侮辱,說是憋屈而死一點都不為過!

    為何一代名將會落得如此下場?

    原本于禁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然而因為一次“水淹七軍”的戰役,成就了關羽的威震華夏,也造就了于禁貪生怕死的罵名!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身死未篡時!假使于禁戰死於水淹七軍之前,那必然是比肩張遼,許諸的英雄!

    這也啟示著我們,做人要從一而終,斷不能做違背初衷的事!

  • 5 # 中行偃1

    認得馬超嗎?于禁憋屈而死,死的只是他自己。馬超窩囊而死,臨死把宗族人都給害了!馬超的輝煌家族被他自己給毀的完全徹底。(馬援)

    馬超臨死之前上疏給劉備:“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年僅47歲。一個擁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家族,被妄自菲薄為“卑微的宗族”?可見馬超憋屈到什麼程度!

    于禁投降,是因為天災;馬超投降卻是人禍所致。

    馬超向張魯借兵,打算反攻涼州。領兵圍攻祁山三十天,未能攻下,隨後夏侯淵派張郃引援兵趕到,馬超沒有繼續攻打,丟下軍事器械,撤軍回了漢中。張魯的部下楊白等人想要加害於他,於是馬超辭兵逃入氐中。恰逢劉備此時率兵入川,劉備派李恢結好馬超,馬超於是寫信給劉備,請求歸附。(張郃)

    慘了!馬超此時此刻光桿司令一枚,劉備聽說馬超要來投,偷偷把自己的一支軍隊給馬超,讓馬超率兵合圍成都。!劉備平定西川后,遷升馬超為平西將軍,並命他督臨沮?臨沮在當時是個什麼地方!大小不知道,反正是關羽逃亡之地。

    馬超投降劉備之後有史記載一共幹了三件事兒:第一件事就是和張飛攻打武都、陰平慘敗!第二件事兒就是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馬超上梳漢獻帝勸劉備進位漢中王???,連劉備自己都說:“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漢徵西將軍,領幷州牧,督涼州軍事馬超!和北海相孔融都不是一個級別的,竟然表奏劉備稱王?第三件事就是出賣朋友彭羕。(龐德)

    馬超半生為梟雄,歸順劉備,寄人籬下後常心懷危懼之感。他是怎麼死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 6 # 吟風社

    于禁問題不在於投降,而在於他雙重標準,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和夏侯淵領兵征討,昌豨不敵,因和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後,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應當讓曹操處置,但于禁不知道從哪搬來一條“圍而後降不赦”,魏將列傳反例多了去了,最典型的例子在於曹操擒關羽也沒因關羽圍而後降給砍了,反而禮遇有加,而於禁則不然,果斷地把老友給砍了,還為此流了幾滴鱷魚眼淚,然後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圍剿陳蘭的時候卻被一封投降信給騙得回軍了,此時又不講他的原則了,人品實在有夠糟的。

    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被關羽擊敗後自己卻投降,這個就是對他人和對自己標準不一,嚴以待人,寬與律己,甚至有人為了洗白于禁說他投降是為了士兵,別介了,他就算沒投降,幾個人會為了他頑抗到底?關羽難道會因此殺降卒?所謂“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因為怕死投降很正常,何必說的那麼高大上呢。

    裴松之在評價于禁結局時,曾說過“臣松之以為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下場淒涼是于禁嚴以待人,寬與律己的報應罷了。

  • 7 # 星火情殤

    從古至今,忠義二字是儒家推崇的最為重要的倫理道德準則之一,關羽之所以能夠流芳千古,就是忠義二字,桃園結義的誓詞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所謂義,就是講究信義,不忘故主,有恩報效。關羽對曹操的上馬金下馬銀的賞賜豪不動心,為尋大哥劉備,冒死千里走單騎,兵敗被東吳所擒,視死如歸,此為忠,即使在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此為義,因此,關羽死後才會被歷代皇帝神化。

    三國演義當中有很多降將,舉不勝舉,大多數活的都很風光,例如張遼,嚴顏,雖然忠臣不侍二主,到他們在三國中都混的不錯,他們個個都能視死如歸,絕不是因為怕死而投降的,都是被勸降,他們原來的主公已經覆滅或者投降,因此他們做了降將,也不在有什麼顧慮和壓力,最為關鍵的是,他們此後也沒落在原來的主公手裡,如果和于禁一樣,又被當做俘虜送回到原來的主公手裡,結局不會比于禁強多少。

    于禁,作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很早就開始跟隨曹操, 而且屢建功勳。 徵張繡, 于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讚賞,封他為益壽亭侯。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于禁等五良將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 官至左將軍, 假節鉞。

    可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于禁率軍救援,于禁放棄抵抗而被俘投降,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

    關羽被孫權所破,于禁又投降而到了吳國,後又被送回魏國,見了皇帝淚流滿面。

    曹丕下旨, 認為于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

    然後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于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諡為厲侯。

    于禁作為曹操手下的心腹大將,兩次投降,最後又回到了魏國,不要說作為君主曹丕,無論任何人心裡也接受不了的,而且還有龐德寧死不降的事蹟擺在那裡,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曹丕不殺于禁是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大度,判將竟然還有臉活著回來,曹丕心裡恨不得把于禁殺上幾十回,任何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背叛,如果魏國已經覆滅,那麼于禁被俘投降,和張遼,嚴顏一樣,也就無所謂了,

    可是于禁命不好,竟然再次被俘,又投降了東吳,東吳也是為了噁心曹魏,把于禁送回了魏國,看看,這就是曹操倚重的五子良將,又被俘投降了,這就是赤裸裸的打曹魏的臉,曹丕如何能夠放過於禁,即使于禁不發病而死,曹丕也不會放過他,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于禁不義,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後因於禁是昌豨好友,又投降於禁,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殺了好友,于禁因此被曹操封為虎威將軍。于禁諡號是厲侯,厲字帶有災禍的意味,可見曹丕對於禁的憎惡程度。

  • 8 # 阿老47

    軍閥混戰時期,趨利避害十分正常,旨在蓄勢待發。但于禁被捉時,曹操主宰朝政,可視為正統,且實力雄厚。而於禁自曹操起兵即隨左右,此時背叛,有如棄明投暗,貪生怕死,理上說不通,故無好果吃。再如關羽第一次被捉投降正處在劉備如喪家之犬,且有兩嫂為由之時,故可理解原諒。如關在第二次被東吳活捉時再次投降,則會遺臭萬年。因那時劉已成氣候,關也是五虎上將了。

  • 9 # 靈魂的感觸

    五子良將之首,于禁,唯一一個因投降而受辱於魏蜀吳三國的名將,特別是晚年重回母國時所受的屈辱,直接逼得於禁自殺,一代名將就此落得個悽慘收場!

    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古代戰敗投降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三國投降的名將更是不少,諸如關羽,張郃,張遼等等,皆做過降臣,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在後世的名聲,不過獨獨于禁卻因此名聲掃地,為何如此呢?兩個原因: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于禁投降和當年關羽,張遼等人投降有個很大的差別,那便是所處的身份地位不同。當年關羽降曹時不過劉備手下一將領,沒多大名氣,張郃張遼則更是如此,張郃原為袁紹部將,袁紹烏巢兵敗後投降曹操,張遼本是呂布部下,曹操破呂布後生擒張遼,張遼因此降曹,二人在降曹前根本沒啥名氣,後來的威名都是跟隨著曹操打天下而來的!而於禁則不同,于禁成名很早,于禁早期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過無數功勳,是當時天下聞名的名將,官至左將軍,在曹操眾多外姓名將中,于禁更是第一位被授予假節鉞之權的人,當時所處的地位甚至超過的曹魏名將曹仁。而於禁是帶著這樣的“榮耀光環”向關羽下跪投降,苟且偷生的,又怎能不受時人鄙視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也許帶著“榮耀光環”投降還有一絲餘地吧,畢竟古代也有成名後投降依舊被後人稱道的英雄,像越王勾踐,“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于禁說不定也有東山再起的時候呢?不過老天卻沒給他這個機會,而是一棒子將他敲得死死的,而這個“執棒者”正是和他一同被俘的副將龐德,龐德當時的地位是遠不如於禁的,但戰敗被俘時他卻表現出了極高的氣節,寧死不降關羽,怒目不跪,怒斥關羽,最終殞身殉節。這樣一對比,于禁則更是無地自容了!

    後來關羽被東吳所殺,于禁作為關羽的俘虜輾轉來到了孫吳地盤,在這裡也是受盡了屈辱,其中虞翻辱于禁的故事更是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公元221年,曹丕稱帝,孫權向北稱臣,為表誠意,將當年的曹魏名將於禁送回魏國,而此時的于禁早已不受華人的歡迎,他整天面對的都是異樣的眼神,聽到的亦是冷嘲熱諷之語。

    來後君主曹丕送給他的一幅畫,徹底打消了于禁苟活的念頭,這幅畫畫了什麼呢?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

  • 10 # 大飛熊騎士

    呂布反覆投降,風評不好,被大耳一句話送了性命。劉備自己也是反覆投靠,但是人家混成了皇帝,而且一直是忠於恢復漢室的旗號,所以概念就不一樣了。關羽降曹操,卻反倒被曹操欣賞,倚重,因為關羽不但能力強,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範。張遼,張郃等人的投降,既有形勢問題,更重要的是,前任君主的不重用,投靠新主後,卻煥發光彩。不過,投降背叛總不是忠義之人該乾的事,特別是在一個建立君主的政體內,強調忠誠更是重要。比如,三國鼎立之後,都是以國家君主形勢對抗,除非是內部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比如夏侯霸,淮南三叛等等,否則主動投敵和陣前投敵都是絕對的節氣問題了。而於禁的投降既有節氣的問題,還有政治氣候的問題,甚至有政治博弈的因素。

    (其實當時的很多投靠或投降多發生在軍閥割據時代,本質上屬於東漢朝廷。)

    于禁的投降,已經接近三國局勢形成的時候,而且曹操在襄樊之戰前,已然稱王,離皇帝雖只差一步,但是魏王體制已經形成。所以,于禁的投降,自然和當年在各個軍閥當中投降來,投降去的呂布,劉備不一樣,更是和關羽,張遼,張郃等人的投降有本質的不同,再說,曹操可沒有虧待過於禁,如果於禁不降,有極大的機會成為“五子良將”之首。因為,于禁在曹魏軍中除了善戰外,還以威重聞名,就是讓軍隊害怕,不敢違反軍令的角色,就是這樣一個大將,卻投降了,讓人大跌眼鏡,更何況有龐德這樣一個參照物,更是無形中擴大了于禁投降的節氣問題。更要命的是,于禁的節氣還不止在這,于禁投降了關羽,就是蜀漢的人了。結果江陵一破,于禁又落到孫權手上,而且孫權又對於禁很好,于禁也坦然受了,從忠誠的角度,這不就是“二次變節”,所以,這也給於禁被羞辱而死,埋下伏筆。

    (于禁投降時,軍閥已經吞併得差不多了,接近三國形成。)

    于禁被孫權放回曹魏陣營時,曹操已經去世,不過,剛繼承了魏王的曹丕,此時並沒有為難於禁,還封官好言安撫于禁。但是,曹丕終究是奔著皇帝的寶座的,再加上和孫權的政治博弈,于禁的處境其實很不妙。前文說了,國家政治體制的形成,更是要強調忠誠的意義,于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於是,曹丕祭奠曹操時,畫水淹七軍時投降之態羞辱于禁,其實是向所有曹魏大臣表達一個資訊,就是忠誠的重要性,也就是拿于禁做“殺雞儆猴”的犧牲品。另外,由於孫權要和蜀漢撕破臉皮,才拿于禁作為政治籌碼,放回曹魏。

    (影視中登基的曹丕)

    其實,孫權這麼做,是有好處的,第一,表示對曹丕的善意。第二,孫權待于禁是上賓,于禁自然也會為兩國合作,說說好話。第三,無形中也是對曹魏陣營昭示,他孫權的仁德,可能會吸引人才南下。(《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東吳使者答曹丕話時說:“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特別是第三點,孫權之心,可見一斑。所以,曹丕乾脆拿于禁“殺雞儆猴”,既能化解孫權的居心,還能最後為曹魏的統治最後一用。

  • 11 # 80後小白Vlog

    投降後的命運取決於 降將自己的人品

    如 呂布降曹操,卻被其殺!在如黃忠 馬超 降劉備 都得到了好的待遇!

  • 12 # 虎臣

    于禁或許是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背景帝,因為我們每每提及武聖人關羽的業績時都會說“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于禁不是一般人,他乃曹魏陣營的“五子良將”之一。正因為于禁是名將,才越發顯得關羽的牛逼。

    于禁絕非浪得虛名,他以治軍嚴謹著稱。公元197年,張繡第一次投降曹操後突然反叛,曹軍措手不及,全軍潰逃。在亂軍之中,唯有于禁所率領的數百名士兵一直保持陣型,且戰且退,“雖有死傷不相離”(《三國志》),漸漸遏止了敵人的進攻。

    待敵軍退去後,于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途中遇見部分青州兵違法亂紀劫掠百姓,他怒而率部清剿。青州兵是曹操早期特別倚重的一個軍團,他們平時多有驕橫跋扈的行為,曹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曹軍194年屠殺搶劫徐州百姓事件中,青州兵就扮演了主角。此番于禁竟敢動青州兵,他們自然不會善罷甘休,馬上去找曹操告狀。

    很快有人提醒于禁:你趕緊去跟老頭子說說情況吧,青州兵把你告了。于禁說,退敵事大,分辯事小。他先不慌不忙指揮士兵們構築好防禦工事,安營紮寨,然後才去拜見曹操,說明情況。曹操聽完不怒反喜,說于禁有“不可動之節,雖古之名將,何以加之!”,馬上封他為益壽亭侯。

    于禁後來在滅呂布、打袁紹和一系列平叛行動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享受的待遇也是節節攀升,封邑達到1400戶。于禁個性剛毅,特別注重維護紀律和制度的嚴肅性,頗有法家思想,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他殺昌豨和接管朱靈的軍隊。

    昌豨是山東境內一個擁兵自重的小軍閥(或者叫土匪頭目),曾反反覆覆歸順反叛曹操N次,是個出爾反爾的投機分子,不過他和于禁是舊相識,私人關係不錯。昌豨最後一次反叛時,曹操派出了于禁去對付他,昌豨一看于禁圍城,很快就識趣投降了,想著再找機會反水。

    昌豨投降後,大家都說把這貨綁了送由曹操親自處置,沒想到于禁不同意。于禁說,曹公之前常命令“圍而後降者不赦”,昌豨雖然是我的老朋友,我怎麼能因此違背曹公立下的規矩呢?說罷,他力排眾議,流著淚斬了昌豨。曹操聽後也感嘆說,真不該派于禁去,他一去昌豨肯定活不成。

    朱靈原來是袁紹的部下,他在曹操早期和陶謙打仗時被派來支援曹操。來了後,他覺得曹操比袁紹有前途,就帶著自己的部隊轉而追隨了曹操,不再返回袁紹的陣營。朱靈跟著曹操東征西討,立下了不少功勞,但他仗著自己是帶著團隊加盟,平時有點不太受曹操管束,讓曹操很惱火。

    有一天,曹操決定派人去剝奪朱靈的兵權,但派誰去非常難辦。朱靈一個人不足為慮,關鍵是他那一幫老部下很難鎮得住,弄不好就反了。最後,曹操派去了于禁。于禁帶著幾十個人大搖大擺進了朱靈的軍營,公開宣佈了曹操的命令。所有人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誰都知道于禁是一個嚴格照章辦事的狠角色。就這樣,于禁兵不血刃解除了朱靈兵權。

    然而,于禁二十多年的的赫赫功勳卻在公元219年毀於一旦。那一年秋天,他在襄樊遇到了把自己打入人生底谷的男人--關羽。在襄樊之戰中,于禁率領的襄樊守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淪為了戰俘。

    《三國志》描寫襄樊之戰的過程極其簡略,箇中勝負的真實原因已經搞不清楚了。不過,于禁兵敗是確鑿無疑的,我想講的是他投降後的遭遇。關羽敗了後,他又被孫權接收,整整兩年後,他才隨著孫權派出的使者返回曹魏。那時曹操已死,曹丕已稱帝。

    終於回家于禁恢復了爵位,還被拜為安遠將軍,似乎可以安度晚年了。不料,沒多久後曹丕卻故意讓人在一間屋子畫上于禁投降關羽,龐德不投降被殺的畫,並請于禁過來看。于禁看完後,受到刺激,就發病死了。他死後,諡號為偏貶義的“厲侯”,結局相當暗淡。

    你可能會覺得,于禁咎由自取,誰叫他投降當戰俘呢?戰俘不是戰鬥英雄,結局暗淡很正常。如果你這樣想,可能是受抗日神劇影響太深。實際上,在三國時期,投降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五子良將”裡的張遼、張郃和徐晃都是投降曹操後受重用的,降於禁的關羽自己也投降過。曹操手下曾經有一個叫魏種的官吏,194年張邈呂布叛曹時他也跟著叛變了。曹操抓住他後繼續重用他,魏種後來官至河內太守。220年,原屬劉備集團的孟達投降曹魏,曹丕“甚器愛之,使達為新城太守”,對他好得不得了。所以,投降本身不構成於禁晚景淒涼的理由。

    那麼,于禁為什麼結局這麼悲催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他作為曹魏集團裡赫赫有名的武將,屈膝投降,嚴重打擊了民心士氣。曹操得知訊息後“哀嘆者久之”,氣得說于禁還不如像龐德那樣死了好。曹丕對於禁的態度更加複雜,一方面這是跟隨先帝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雖然犯了錯,但還是該善待;另一方面覺得實在氣不過,就用畫來暗示于禁趕緊自己了結得了。

    二是于禁的投降行為和自己信奉的治軍理念嚴重違背,他沒有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道”。于禁最看重軍紀嚴明,這裡面肯定包括不能投降。于禁殺了投降的昌豨,現在自己卻投降了,還有臉見人嗎?古代人常說重義輕生,用死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是被推崇的行為,你于禁沒有做到。

    但是,以上兩個原因還僅僅是表面上的,我覺得最本質的原因是:格局固化。

    當時三國間的均衡態勢基本穩定,疆界也基本固定。原先遍地創業公司崛起的時代徹底過去了,現在是三個巨頭級的公司瓜分了所有的市場份額,形成近乎壟斷的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組織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了,而人才的重要性則下降了。

    在三國初期,幾乎每個老闆都在不擇手段地招攬人才,根本顧不上你是不是有投降經歷,越是小老闆越明顯,比如劉備。關羽投降曹操後幹了一段時間,跑回劉備身邊,劉備二話不說,該怎麼信任還怎麼信任。因為你搶到的人才越多,你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但是,到了219年,時局完全變了。魏蜀吳三國已經變成了巨頭,市場上幾乎沒有別的公司和它們競爭,任何人才想建功立業,只有從它們當中挑一個。這個時候就不是公司搶你,而是你求公司的時候了。

    這時,你的能力也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因為組織有自執行的能力,大部分時候你只需要按流程走。你的態度和忠誠反而是公司特別看重的,因為它要增強內部組織性。

    三國中後期投降的人當中,也有待遇還不錯的,比如剛才說到的孟達,還有249年投降蜀國的魏國大將夏侯霸,但他們受到恩遇不是因為個人能力,而是政治拉攏的需要,做個表率給其他人看。不過,孟達後來還因為忠誠度的問題被逼反,又被司馬懿所滅。蜀國還重用了從曹魏投降過來的姜維,最主要原因是蜀國自己人才凋零,加上姜維確實忠誠度沒有問題,能力又出眾。

    總體來看,189-280年間的三國時代,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人才的重要性在隨著市場競爭激烈而變得非常高,等到三國鼎立狀態形成、競爭歸於相對平靜時,人才重要性就顯著下降。而於禁就是在人才重要性下降的趨勢中投降的,所以他的結局不太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讀寶寶肌張力是否有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