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不搭八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羅子蟹裡,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樸、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菸。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尊老待客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裡,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揹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裡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裡扔髒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節慶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裡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儲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別)。

      米闊獸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如外甥、侄兒、女兒等)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個木盤,盤裡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週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野外婚禮與“歡樂之火”

      鄂溫克獵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親、訂婚、結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女方家附近。結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 0 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後,新郎新娘擁抱接吻,並互贈禮物。然後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是在室內,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稱為“歡樂之火”的篝火,然後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裡簇擁到篝火邊,並以火為中心圍成一個半圓圈,由一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佈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裡,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後新郎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一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這種歌舞鄂溫克人稱之為“歡樂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時而振臂扭腰,時而盡情歡跳。一人領唱,眾人齊和。歌伴舞,舞隨歌,時快時慢,高低錯落。大家在歌舞中縱情歡樂。

  • 2 # 戶外探險OUTDOOR

    鄂溫克的文化有著古老的歷史,祖先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外貝加爾湖和尼布楚河上游的溫多森林苔原高地。

    現在的鄂溫克人生活在充滿著城市文明的地方,所以,手工業這種能體現著鄂溫克文化的技藝,就在傳承上面格外的珍貴。這種手工業是一種非常好的經濟形式,這能為當地的旅遊業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內蒙古是一個有很多樺樹的地方,自然對於樺樹皮的利用就非常的多種多樣。利用樺樹皮作畫,就是一種根好的藝術形式。當然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鄂溫克的年輕人開始走向城市,走向更當代的一些職業形式,會這種技藝的年輕人也就越來越少。

    鄂溫克有傳統的皮毛畫,是用馴鹿皮作畫的,從選擇馴鹿皮到用剪刀作畫,這是一個漫長而又非常需要精心的過程。這個技藝已經越來越少的人會了,已經成為了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敖鄉有一個鄂溫克部落的博物館,裡面有著這個部落的人曾經用的槍,吸引著很多人的注意,現在脫離了打獵生活的鄂溫克人,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始了馴養馴鹿的生活,鹿茸和鹿皮成為了主要的經濟來源。不過這種生活,也將老人們的生活前後割裂開來,所以融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鄂溫克文化還有著很多故事很多的傳統,所以要了解鄂溫克文化,不僅僅要在這裡,還要在更多的書籍中,甚至是親身去了解。

  • 3 # 本草綱目zb

    鄂溫克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不僅分佈在中國俄羅斯也有大量分佈,在中國境內大約有3萬多人口,分為三個部落通古斯部,索倫部和使鹿鄂溫克,其中人口最少文化特點最明顯的就是敖魯古雅鄉的使鹿鄂溫克,就200多人,主要以飼養馴鹿為生活方式,老額尼瑪利亞~索老人應該還健在吧,有九十多歲了,是最後一代女酋長,也是要堅守使鹿鄂溫克生活方式的精神領袖,雖然近年來以烏日娜(鄂溫克族)為代表的人正在保護挖掘傳承民族文化,但是還真的不知道這種最純樸的畫面和聲音能流傳多久。

  • 4 # 悅會會員YHOUSE

    鄂溫克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西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最大的聚居區在內蒙古鄂溫克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的武五嶺山區,水草豐美,森林茂密,土壤肥沃。

    鄂溫克人的服飾根據居住環境、生產方式的不同,質料也有所區別。特別是古代和近代也有極大的變化。古代以狍皮、鹿皮、羊皮等為主要原料,近代則以棉布、綢緞為原料。

    鄂溫克人用金屬、皮革、布緞製作各種飾物,耳墜是將珊瑚、綠松石、瑪瑙石加工成圓形、長條形、扁圓形後用銀鏈串起來。戒指有銅、骨、鐵、玉、銀、金等種類,一般婦女習慣帶兩個戒指。手鐲有銅鐲、紅銅鐲、玉鐲、銀鐲等。

    歷史上鄂溫克人男女都圍頭巾,男人多用白色,女人多為藍、青、綠色,春夏秋三季多數人圍頭巾,但現在男人圍頭巾的也不多見了。尖頂布帽呈圓錐形,冬季戴的帽耳以羊羔皮或水獺皮作裡,又輕又暖,夏季戴的帽耳襯以呢絨,帽耳可放下遮耳,也可翻折到帽盔裡。婦女戴四耳帽,男子戴三角帽。

    鄂溫克人的林中居所成為“仙人柱”,又叫“撮羅子”,通常三米多高,直徑四米左右,是用木頭搭起的傘狀窩棚,夏天以樺樹皮做蓋,冬天用獸皮圍起。搭好的“仙人柱”內外各設一個火塘,用來做飯、取暖。

    鄂溫克人多飼養馴鹿,馴鹿對食物的要求很高,以森林中緩慢生長的苔蘚為主,為了能讓馴鹿吃飽,必須頻繁遷徙。

  • 5 # 旅行者說文史

    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鄂溫克文化是2019年初。

    因為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要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行(因疫情原因被取消),所以,內蒙古呼倫貝爾的滿洲里、海拉爾、牙克石的冬天在2019年初特別漂亮,冰雕、雪雕散佈在城市裡的每一個角落。

    就在那個寒冷的冬季,我從牙克石乘上了開往滿歸的雪國列車。很多人對這趟綠皮列車都很陌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它往哪裡去,但是,它卻是攝影愛好者和旅遊愛好者心目中的心頭愛,更是滿歸人民和外界溝通的主要的交通工具。

    滿歸

    它全長約500公里,從始發站海拉爾到終點滿歸,全程要跑12小時33分鐘,硬坐只有35元,我從牙克石上的車,硬坐只有30元。之所以買硬座,就是為了領略沿途不同的雪景。

    滿歸是一座以鄂溫克人為主的森林小城,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方面的根河市,我在這裡將開啟一段美好而浪漫的鄂溫克文化之旅。

    悠久的鄂溫克

    鄂溫克族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鄂溫克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扎蘭屯、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在黑龍江的訥河縣、甘南縣也有不少的鄂溫克人。

    據文獻記載,現在鄂溫克人分佈的地區,並不是他們歷史上的原居住地。鄂溫克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周圍以及以東以北地區,他們和蒙古人、鄂倫春人一樣,都是室韋人的後裔。特殊的地理環境發展了鄂溫克人獨特的歷史文化,尤其以樺皮文化、狩獵文化、馴鹿文化最為知名。

    純真古樸的馴鹿文化

    馴鹿是一種珍稀動物,在鄂溫克語中稱為“鄂倫”,也許這也是鄂溫克人和鄂倫春人同祖同源的證據之一吧。馴鹿跟牛、羊、駱駝等動物一樣,都屬於反芻類動物,它的體態很別緻,特點是角似鹿、蹄似牛、身似驢,所以也稱為“四不像”(麋鹿也稱為“四不像”)。一般鹿科動物是公鹿有角,母鹿沒角,而馴鹿不論公母,頭頂上都長著茸角,區別是母鹿的茸角小一些,公鹿的茸角大一些。馴鹿的角大且形美,雙角不對稱,分支較多,最多的超過三十多叉。現在滿歸的鄂溫克人養殖馴鹿,除了茸角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旅遊業收入十分可觀。

    馴鹿文化就是鄂溫克人在養殖馴鹿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馴鹿不僅體現在鄂溫克人的物質文化中,也體現在鄂溫克人的精神文化中,馴鹿崇拜是馴鹿民族萬物崇拜之一,他們把馴鹿作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鄂溫克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都要宰殺馴鹿,用以祭祀之用。早先小孩生病他們也會宰殺一白一黑兩隻馴鹿進行祭神。婚嫁時,男方也會贈送女方家一些馴鹿作為彩禮,在結婚儀式上,女方還會給男方一個叫“阿勒瑪勒”的樺皮盒,上邊就鐫刻著馴鹿的頭像,塗有各種顏色,象徵著吉祥幸福。

    美輪美奐的樺皮文化

    鄂溫克人心靈手巧,擅長造型藝術,特別是樺皮文化更是鄂溫克人高超藝術的體現。

    鄂溫克人制作的樺樹皮器具有碗、盆、化妝盒、首飾盒、針線盒、水桶等。裝飾紋樣有幾何紋、花草紋和動物紋。特別是花草紋和馴鹿紋在樺皮工藝品中更顯風格,顯示了自然環境、飼養馴鹿以及狩獵生產的特點。

    勤勞淳樸的鄂溫克人,小小的一塊樺樹皮在他們手中,或被雕成飛禽,或被雕成走獸,也許只有你親自到了滿歸(或其他鄂溫克人聚集地)才能體驗到鄂溫克人們那種發自內心的自然美以及散發出來的濃郁的森林草原氣息。

    至於狩獵文化,隨著中國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鄂溫克人紛紛放下了獵槍,走出了原始森林。由撲殺動物改為了養殖馴鹿、大鵝後,不僅維護了大自然了平衡,還因為養殖增加了經濟效益。現在,在滿歸養殖馴鹿的,不僅有老一輩的獵人們,還有新一代的年輕人,透過養殖馴鹿,他們還玩直播,不少人還成為了網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庫釣魚用多長的魚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