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自學的羊先生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小國越來越弱。
“弭”是平息的意思,“兵”是戰爭的意思,弭兵之會,就是為平息戰爭而舉行的會盟,發生於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一共有兩次,兩次都由宋國牽頭。
自從齊桓公率先稱霸後,春秋列國就進入了爭霸時期,各大國紛紛亮出自己的肌肉,到處收小弟,拳頭最大、小弟最多的那個,就是霸主。
大多數時候,霸主寶座的角逐者是晉國和楚國,可以將他們稱為春秋的“兩極”,除此之外,還有影響力頗大的“兩強”——齊國和秦國,齊與晉勾勾搭搭,秦與楚長期結盟,雙方組成兩個陣營互相爭鬥。
偶爾的時候,秦跟齊也能客串一下主角,與他們倆類似的還有後期加入的吳國和越國,至於其他國家,不好意思,只能淪為爭霸戰爭的犧牲品了。
比如鄭國,曾經也是小霸之國,鄭莊公比齊桓公的老爹齊僖公段位還高點,但齊桓公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鄭莊公的兒子們卻忙於內鬥,導致鄭國衰落。加上尷尬的地理位置,鄭國淪為晉楚爭霸的主要戰場,依附晉國,就遭到楚國的蹂躪;投靠楚國,就遭到晉國的肆虐。
與鄭國為鄰的宋國就要好得多,她跟晉國隔著鄭國、衛國,跟楚國隔著陳國,跟齊國隔著魯國,被吊打的機會比較小,長期是中等國家的領頭羊,一度有稱霸的想法。當然,在被楚國打到彈盡糧絕乃至易子而食後,宋國學會了做人,開始奉行“不結盟政策”。
地理位置處於晉楚中間,外交又相對中立的宋國,最終成為了弭兵之會的發起者。
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利用自己跟晉國正卿欒書、楚國令尹子重都是好朋友的關係,奔走於晉楚之間。加上此時晉楚相爭暫處均勢,楚國頭疼於後方的吳國崛起,晉國被秦國和白狄的進攻拖住了腳步,雙方都接受了華元的提議。
這一年,晉六卿之一計程車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國西門外進行會盟,是為第一次弭兵之會。雙方約定:晉楚兩國不再交戰,共同維護中原的和平與穩定。
然而這只是兩國為了專注於解決後方問題的緩兵之計,晉楚兩國自城濮之戰以來積累了半個多世紀的仇恨,哪是一紙條約就能完全化解的。
前578年,晉國揮兵向西,在麻隧大敗秦軍,解除了西部之憂。次年,晉國小弟鄭國攻打楚國小弟許國,楚國於前576年發兵攻打鄭國、衛國。
前575年,楚鄭議和,鄭國與楚國結盟,並興兵伐宋。而晉國得知小弟叛變,立馬準備開戰,鄭國則向楚國求救,晉楚之間的第三次主力大戰,就此展開。
晉楚兩軍在鄢陵大戰,楚軍戰敗,楚共王還被射傷一隻眼睛,但這場戰爭楚軍並沒有全崩,鄭國也未被晉國控制,之後晉楚兩個陣營圍繞著爭奪鄭國繼續爭鬥,弭兵之會的和約早被拋到九霄雲外。
前557年,晉軍再度攻楚,與楚軍在湛阪交戰,大敗楚軍,晉軍乘勝進攻楚國本土。這是晉國第三次在楚國本土作戰,標誌著鄢陵之戰後楚國的戰略緩衝已被極度壓縮,加上吳國在後,已經難與晉國爭霸。
獲勝的晉國環顧四方,再無一個強敵,當真是無敵寂寞,可對晉國公室而言,情況更加惡劣了,國內的卿大夫相互爭鬥,國君竟難以控制。
晉國忙於內亂,楚國忙於外憂,都不怎麼分的開身,於是在宋國的操盤下,弭兵之會再度召開。
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約請了13國的大夫,連同宋國在內,包含了“兩極”、“兩強”和中原的主要國家,各方訂立盟約:“晉、楚之從交相見也。”而齊、秦除外。
意思就是說,以後晉楚都是霸主,晉國的小弟就是楚國的小弟,交保護費就是一式兩份。在晉強楚弱的情況下訂立這種平等條約,或許是晉國的內部太不穩了吧。
當然,平等是相對晉楚而言,齊、秦因為不用交保護費,也沒什麼損失,可那些中小國家就慘了,交兩份錢就是負擔加重一倍,如果國內經濟跟不上,那負擔只會越來越重,導致國家愈加衰弱。
為了少交點保護費,魯國甚至願意把老臉丟光,自降段位,以求獲得齊國附庸邾國一樣的待遇(交的錢少)。
事實上,魯國的這種擔憂就是弭兵之會的一個影響,小國雖然獲得了和平,但仍舊越來越弱,而大國卻也沒有變得更強,反而因為外部鬥爭的減少,內部鬥爭的劇烈程度直線上升。
儘管弭兵之會後四十餘年晉楚再未交戰,但晉國最終走向三分,齊國也被田氏取代,秦國沒有在和平中崛起,反而是慢慢衰落了,到戰國時期被人吊打,楚國更是直面新崛起的吳、越,國都都丟了一次。
不管怎麼說,弭兵之會後,晉楚爭霸宣告結束,春秋時期進入了最後階段,開始了戰國時期的孕育。
回覆列表
我覺得要弄清弭兵之會的意義和作用,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事件的主要過程和事情的本質。
大背景:事情發生在春秋時期,晉楚爭霸的大背景下。
過程:弭兵之會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公元前579年,由宋國執政華元安排,晉楚兩國在宋國西門外會盟。盟約為:“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如有害楚,責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總之,晉楚兩國表達了休戰罷兵的意願,並簽署了協議。但是事實上,第一次弭兵之盟,並不穩定。兩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爭霸,產生的仇恨,不可能靠一紙合約很快消除的。公元前575年,也就是第一次會盟4年後,晉楚兩國爆發了鄢陵之戰。楚國戰敗。戰敗後的楚國陷入困境,但是戰勝國晉國,國內出現內亂,外又受到秦國攻擊,也是內憂外患。
公元前557年,晉楚兩國因為爭地盤,吞併小國,兩國之間又發生了湛阪之戰,楚國再次戰敗。
由於戰爭消耗,各國都想弭兵停戰,進行修養生息,小國希望避免被大國吞併。宋國大夫向戌為第二次的弭兵之會進行奔走,開展外交活動。
第二次會盟,在向戌的活動下,在公元前546年,晉、楚、齊、秦等14國參加了會盟。簽訂的盟約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其他國家也確立了各自的同盟與附屬關係。
會盟結束之後,春秋時期的爭霸得到一個暫停時期。
弭兵之會的意義和作用:
1、小國承受的戰爭災難減輕,得到了暫時的存在,但是沒有擺脫被大國盤剝的厄運;
2、宋國作為小國,透過外交獲得了政治上的一定地位;
3、會盟之後各國之間的戰爭大為減少,出現了一個相對和平時環境;
4、從國與國之間的爭鬥,開始轉入各國內部貴族之間的鬥爭,促進了各國政治經濟制度的改變;
5、是春秋時期由前期轉為後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由於水平有限,謹作以上回答,還請大家多多指導,不足之處,希望提問的樓主多多包涵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