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籍與歷史
-
2 # pku小動物
散官是一種級別。與職事官的主要區別是散官沒有實權,職事官有實權、散官不限名額,職事官有一定名額。
散官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內是九品十八階,也就是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品分正從,即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直到正九品、從九品。
就今天的制度而言,散官品級相當於科級、處級、局級、部級、國級的五級分類,不過比起古代的散官制度,現代的分級數量就少多了。
這個級別是跟一定利益相關的,有的年代關聯的利益多,有的年代關聯的利益少。關聯利益比較多的時候可能跟薪俸、蔭敘、服色、上朝時站隊的位置等都有關係,關聯利益少的時候可能就只跟服色有關。
勳官最初是授予軍人的榮譽稱號,相當於現代的一等功、二等功之類。後來也開始授予文武大臣,獲得勳官後可以獲得相應的封地。但是這個利益關係就太重大了,並沒有那麼多地可以封出去。所以很快勳官就不與實際利益相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了。
職事官就是職位啦。類似於今天的某市市長,某省省長等等。
職事官是限名額的,例如同為正七品,正七品散官不限額,有多少都可以。但是正七品職事官是有一定數額限制的,只有這麼多空位置,就只能授予這麼多的正七品職事官。職事官一般是最重要的身份,因為與多種利益相關,最主要的當然是與薪俸掛鉤,同時還意味著有實權。
當然了,古代也有遙授或者檢校之類的制度。例如正一品只有兩個名額,但是對於功勳卓著者,也有可能遙授某個正一品的職位,實際上並不管事,只是享受待遇,甚至也不享受待遇,只是名聲好聽,類似於今天的名譽校長、名譽主席。
多說幾句,今天的級別大多數情況下是跟職務掛鉤的。任命了處級職位,才有處級級別(當然也有處級調研員,但不屬於常規情況)。但在唐代到元代,散官品級和職事官品級是不一定相符的,或者說大部分情況下都不相符。直到明清時期散官品級才和職事官品級掛鉤。所以在明代之前,會有散官品級很高,職事官品級很低的情況,也會有職事官品級很高,散官品級較低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還是職事官的品級比較重要。
其實吧,我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金元散官,不過的確比較枯燥,感興趣的人應該很少:)
回覆列表
散官
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最初出現在隋代。例如唐代文散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士郎凡二十九階,武散官自驃騎大將軍至陪戎八校尉副尉凡四十五階。我們在影視劇當中看到的正一品,正七品就是散官無任何實質的職務。唐代散官的官階決定了俸祿的多少。
勳官勳官是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最初出現在北周時本以用來獎勵有功的戰士。唐代有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共十二種,授予正二品至從七品,這些獲得勳官的人也沒有實際職務,官職只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勳所以被稱為勳官。有點像今天軍隊中的一等功,二等功之類的。
職事官職官又稱職事官,職者,執也.就是具體行使某種權力施行某些職責的官位.如中央三省六部官員(宰相/各部尚書/左右侍郎~~),地方省府州縣官(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