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科千尋君
-
2 # 五班長
大家好,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都和西方殖民者有關。
原本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最早中國稱印度為身毒、天竺等,自唐代玄奘到天竺取經回來,我們就一直稱印度了。
印度在西方名聲很大,是傳說中的香料之國,遍地是黃金白銀,自15世紀起,西方Nautilus就開始尋找印度這片“發財”的天堂。
最先找到印度的是萄萄牙上,後來被荷蘭人介入,最終由英華人佔領,由於印度在地理上是西方的東邊,所以英國在印度建立了“英屬東印度公司”,以實施對印度的管轄。
印度尼西亞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原本也不是一個統一國家,也是在西方尋找印度大陸的過程中找到的,1602年荷蘭在這片地域成立了“荷屬東印度公司”。
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亞宣佈獨立,可當時並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統一國名,雖然我們稱它為“爪哇”,可“爪哇”又不能成為國名,印尼歷史上有數不清的小朝代,任何一個小朝代都不可能為大家認可,唯有殖民時代的印度這個名稱,算是把他們聯絡在了一起,於是在起新國名上就有了印度兩字。
、
這是殖民者取的名字。
網上很多人分不清印度(India)和印度尼西亞(Indonesia)這兩個國家。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全世界最大群島國。
這兩個國家沒有接壤,文化民族也不相同,為何國名會雷同?因為殖民者幾百年前搞錯了。
我們先來看看“印度”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有很多,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為天竺,還有譯為身毒、捐毒、懸毒、天篤、懸度等。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載“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天竺,今從正音,宜云印度。”於是正式以印度取代舊稱。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Indu,後來就成為了英語中的India。漢語譯名沿用古稱印度,而印度人則稱自己的國家為婆羅多。
而印度尼西亞與印度扯上關係是殖民者弄錯了。
在歐洲殖民者來之前,這片群島上曾出現過一些國家和王朝,漢語譯名都很拗口,比如室利佛逝(三佛齊王國)和麻諾巴歇王朝。
大海航時代到來之後,歐洲人開著船滿世界搶地盤,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先後盯上了這塊群島,但最終荷蘭人成為這塊群島“主人”。荷蘭人1596年登陸印度尼西亞,當時的歐洲人對亞洲不是很瞭解,但他們對“印度”這個地名卻非常熟,因為歐洲人很早之前就知道印度是盛產香料的富饒之地。
印度尼西亞一詞就源自希臘語的印度(Indus)及島嶼(nèsos),指印度各島。在歐洲人的地理概念中,印度位於歐洲以東,當歐洲人向東來到印度尼西亞時,以為到了印度,就將其稱為東印度群島(加勒比海有個西印度群島,是因為1492年哥倫布於巴哈馬群島登陸時誤以為那裡是印度,印第安人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1602年3月20日,荷蘭成立了一家殖民地機構,就叫東印度公司(英國、法國、丹麥、葡萄牙、瑞典、奧地利都建立過東印度公司)。
英國民族學家喬治·溫莎·爾耳於1850年發表了“Indunesians”一詞,但其更喜歡使用“Malayunesians”指東印度群島及馬來群島的居民。在同篇期刊中,爾耳的學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James Richardson Logan)則以“Indonesia”指東印度群島。但荷蘭學界不使用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一詞,而使用馬來群島(Maleische Archipel)、荷屬東印度群島(Nederlandsch Oost Indië)等。
柏林大學的阿道夫·巴斯蒂安出版了《Indonesien 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 Archipels》一書後,“印度尼西亞”的稱呼更被廣泛使用。進入20世紀後,這個稱呼被印尼國家主義團體認同。
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統治了幾百年,上世紀初印度尼西亞人準備反抗荷蘭的殖民統治。起義後需要給這一片島嶼起國名,有人提議用“英素琳特”或“努山打拉”,但最終入選的卻是“印度尼西亞”。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宣佈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