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厚積
-
2 # 河北人張鵬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一生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簷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他的父親魏大忠因彈劾權宦魏忠賢而遭誣害,他自己也因受閹黨威逼而悲憤至死。
《核舟記》是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出自清朝人張潮《虞初新志》。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和總-分-總的敘述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藝術的讚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讚揚。作者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點,讚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同時也高度讚揚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歎不已的關鍵則在於核舟如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賦》作為核舟雕刻藝術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復以《赤壁賦》的內容作為觀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據,而我們廣大讀者則又更以《赤壁賦》的所述來體味散文含蓄雋永的意境,在這裡,“奇巧人”創作的藍本,作者的豐富想像和讀者的欣賞聯想,都在《赤壁賦》的基礎上得以自然融匯而溝通在一起了。尤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奇巧人王叔遠還是作家魏學他們既忠實而準確地反映了《赤壁賦》的意境和“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而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不為原作所囿,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正由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彌補了素材的不足,又賦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
-
3 # 蝸牛小小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是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文章描述了用核桃刻成的小舟,刻畫的惟妙惟肖,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手藝的高潮技能,深刻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
我認為這樣精美的雕刻工藝真的存在,原來人們說修建萬里長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照樣修建起來了嗎?古時候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容小覷,只可惜我們沒見過這樣精美的雕刻,但我相信高手在民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
4 # 人刀核藝1
《核舟記》這樣精細雕刻工藝是肯定存在的。因為我自學核雕,我也雕刻過一些核舟,當然水平不敢與大師們比,但可以說明精細雕刻工藝是真實存在的,下面影片是我用桃核剛雕刻的龍舟
以上圖片是我雕刻的一些核舟,有橄欖核的有桃核的。
其實現在雕刻更精細。以前雕刻工具基本就是幾把簡單的雕刻刀,現在的雕刻工具更精細,比如牙機的使用,讓雕刻有難度的地方變得簡單。現在的雕刻工藝更精湛。現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核舟,非常的精美,雕刻得相當的精細,可以說已經超越了《核舟記》裡面的核舟。不過現在的核舟大多數都是用光亮的橄欖核雕刻,而《核舟記》裡的核舟是用佈滿紋路孔洞的桃核雕刻而成。桃核雕刻相對橄欖核肯定難度要大很多。
下面網上搜了一些大師們雕刻的核舟以及一些精美作品
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核舟記》裡精細雕刻工藝是絕對真實存在的,現在雕刻工藝更精湛,題材也更豐富多彩。
回覆列表
古代的人不像現在人,現在的人互相猜忌,變造虛假新聞,無中生有,比比皆是,而古代的人都比較淳樸,特別是文人階層,制學都是很嚴謹的,一句話概括吧,古代的人都是正版的,而現在的人幾乎都成了盜版的,用現在人的眼光去猜忌古代的人,本身就是對我們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一種褻瀆。尊重古人創造的燦爛文化,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嚴肅面對的,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