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樓
-
2 # 心理理想地
在《隨園食單》裡,我們習以為常的醬油只出現過2次,而一種叫“秋油”的調味品卻出現過72次。
在《隨園食單》裡,很多美味的菜餚都要用秋油,如干鍋蒸肉、生炒甲魚、蔣侍郎豆腐、煨制竹筍等,吃過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個頻頻出現的“秋油”究竟是什麼?清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裡揭出謎底:按醬油的做法,先做成豆醬,在三伏天經過暴曬後,一定要經過秋天的露水。然後在深秋取出第一抽,這就叫秋油。秋油用來烹調食物,葷素都適合,美味無比。
原來,“秋油”是醬油的一種,又比普通的醬油珍貴。不過,到民國時,“秋油”就消失了,大多是用“醬油”和“上等醬油”的說法。
讀袁枚《隨園食單》時,發現裡面有一種神秘的調味品,叫“秋油”。這秋油到底是什麼呢?是一種油類,還是一種醬油?
我們來看看《隨園食單》裡都有那些食譜用了秋油。
比如生炒甲魚,取一隻甲魚,去掉骨頭,先用香油爆炒,然後加上秋油一杯、雞汁一杯。這是魏太守家的做法(太守,就是市長的職位);
再比如,做乾鍋蒸肉,用一個小瓷盆,把肉切成方塊,加甜酒和秋油,以蓋住肉為準,不加水,裝盆裡再蓋上蓋,放在大鍋裡面,用文火蒸上兩刻鐘的時間;
袁枚筆下的名菜“蔣侍郎豆腐”更絕: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大油煎一下,略微灑點鹽。然後放入甜酒一杯,把蝦米放裡面煮上一刻鐘;放入秋油一小杯,再煮上一刻鐘;加糖一勺,再煮一刻鐘;最後切點細蔥,放入後慢慢起鍋;
杭州產的竹筍可以這樣做:把筍乾泡爛切絲,用雞湯煨制,再放入秋油,烘乾後上桌。吃過的人都對這種美味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來這個“秋油”是一種很常用的調味品。我仔細查閱資料,發現在清朝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裡,這樣解釋“秋油”的來歷:“篘油則豆醬為宜,日曬三伏,晴則夜露,深秋第一篘者勝,名秋油,即母油。調和食物,葷素皆宜。”這個“篘”,是一種竹製的過濾工具,就像打酒用的提子。
看到這裡,我明白了,秋油不是醬油,而是曬制的醬油,經過三伏天,到了深秋時節曬好了,用提子提出的第一抽醬油,才叫“秋油”。這種秋油用來烹調食物,葷素都適合,美味無比。
就像“酒頭”比普通白酒珍貴一樣,“秋油”雖然是醬油的一種,但又比普通的醬油珍貴。不過,我翻遍清末、民國的食譜,比如龔乃保的《冶城蔬譜》、張通之的《白門食譜》,都沒找到“秋油”的說法,看到的大多是用“醬油”和“上等醬油”的說法。
那這個神秘的“秋油”是怎麼消失的呢?這已經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我覺得,“秋油“這個名字神秘典雅,帶著濃郁的歲月痕跡,不比那些“味極鮮”、“一品鮮”有內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