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
2 # 跟著強哥學茶道
我是強哥 我來回答
古人喝茶時早已定好了用水的優先次序。依次為:
一 山泉水,是泡茶最理想的水,但應注意是否潔淨、無汙染,且不宜存放過久,新鮮為好;
二 江水、河水、湖水:遠離人口密集處的江水、河水、湖水也不失為沏茶的好水;
三 雪水、雨水:被古人稱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為古人所推崇;
四 井水:屬地下水,懸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較高;
古人對好水的標準是,水質:清、活、輕;水味:甘、冽。
一 清:水質要清。要求無雜、無色、透明、無沉澱物。
二 活:水源要活。現代科學證明,在流動的水中細菌就不易繁殖,而且活水經自然淨化,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較高,泡出來的茶湯特別鮮爽。
三 輕:水體要輕。水的比重越大,說明溶解的礦物質就越多。實驗表明,當水中的鐵過多時,茶湯就會發暗,滋味也變淡;鋁含量過高時,茶湯會有明顯的苦澀味;鈣離子過多時,茶湯會帶澀,所以水要以輕為美。
四 甘:水味要甘。就是入口之後,舌尖頃刻便會有甜滋滋的感覺。嚥下去後,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
五 冽:冽即冷寒之意。因為寒冽之水大多出於地層深處的泉脈之中,受汙染的機會較少,泡出來的茶湯滋味純正。
水要甘而潔。宋代蔡襄在《茶錄》中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指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王安石還有“水甘茶串香”的詩句。
水要活而清鮮。宋代唐庚的《鬥茶記》記載:“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分析得更為具體,指出:“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於黃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流動者愈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關注強哥 感受茶葉的魅力 提高生活的品質
《茶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古人是憑什麼對水做出評價的呢?常見的水體一般包括井水、泉水、河水和雨水等,我們不妨以它們為例加以論述。
首先,水作為飲食的一部分,衛生要求是古今都擺在第一位的。《茶經》第五章就載有甄別水源的方法:河水要選遠離人群的,這樣可以避免汙染;井水要選被汲取頻繁的,這說明無毒害;水要經常流動才好,這樣不會聚集毒素。故《食憲鴻秘》舉揚子江心水為絕品,定源遠流長的山泉為佳品。
至於雨水,古人認為此水從天而來,其性質與季候有關。如立春雨水有發育之義,可以助孕;梅雨水則和衣物受潮生黴有關,可以增益發酵;臘雪水則似寒冬,用以浸五穀可以防蟲。所以,古人認為雨水是難以確定優劣之物。如果時節不明,喝雨水被視為有風險之事。醫書上有“雨水亦貴久宿”之論,即把雨水收入壇中,用炭火熬煮開,古人覺得這可以消毒。
井水在古代被評價不宜用來烹茶,但適合熬粥。這引出了第二點,即古人對水口感方面的要求。《飲食須知》:“井水,味有甘、淡、鹹之異。”蔡襄評茶,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古人心中水的本味是甘冽,否則就會破壞烹調的口感。唯有白粥味寡淡,《食憲鴻秘》謂井水煮粥可以增香,井水之味可以調和無味之米。
(長沙白沙井)
既然水以甘冽為美,地表徑流長期與泥沼接觸,那麼是難被古人稱道的。山泉若是由石上滲出,則被視作妙甚,因為此水無土腥味。袁枚有“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之論。當時的人們認為對於採自江河湖井之水,只需選擇流動之水,遠離水岸,避其土氣,採回熬煮,存入壇內,則“煎茶於泉水莫辨。愈宿愈好。”古人定雨水味甘淡,而寡淡非正味,所以仍需熬煮陳置,既可解毒又能使其甘冽。
(水要經常流動,而且少沾土腥才好)
至此,我們可以下結論。古人定水之優劣的標準主要是兩部分,首先是衛生狀況:水源不可以離生活區域太近,水儘量少接觸泥沼。死水不可用,而石上清泉是極品;第二點是口感:甘冽是水的正味,因各種原因造成味道不正的水則需要處理方可安全使用。熬煮後封於壇內靜置是古人藏水的常用方法。
參考文獻
[唐]陸羽.《茶經》
[宋]蔡襄.《茶錄》
[元]賈銘.《飲食須知》
[清]朱彝尊.《食憲鴻秘》
[清]袁枚.《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