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Bj

    趙匡胤的母親死之前硬逼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皇帝位傳給趙匡胤兒子。後面趙匡胤是屬於比較會聽話。沒辦法改就傳了100多百年。整個宋朝留下兄終弟繼模式宋太祖宋太宗,宋英宗,宋微宗。燭光斧影。就是老大被老二砍死可能性也有。趙匡胤兒子被趙光義罵。後面就自殺了。後面宰相趙普從中與趙光義密謀。奪取了權力。沒變成叔叔傳給侄子。整個北宋都是趙光義一脈後代做皇帝。南宋才還給趙匡胤的後代當皇帝。

  • 2 # 紀巖松

    金匱之盟的故事過於複雜,而且記錄並不完全,完全是趙匡胤身上的三大迷案之一(另兩個是陳橋兵變、燭影斧聲),而且比另兩個迷案更加撲朔迷離。我這姑且做另一推理。

    1、杜太后的心思

    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生於五代十國。她這個年紀的人,見過了中原地區太多的父子相爭、兄弟相殘及眼花繚亂的帝王輪換,厭惡了戰爭與爭鬥。

    深受五代影響,她知道兒子的帝位來得太過容易,卻坐得並不安穩。當時趙匡胤才剛剛平定了李筠、李重進的叛亂,禁軍功臣、地方強藩的關係遠未理順。所以兒子做了皇帝,看似風光無限,可一旦有禍,就難以挽回,可別如過眼雲煙隨風飄散一樣。

    她極不放心兒孫們今後的日子。凡事均起於內部,要想趙家有福,得以統治長久,斷絕外人的野心,那麼首先就要預防蕭牆之內的爭鬥。

    所以,961年六月,已經病重的她將趙匡胤和趙普叫來。

    為什麼會叫趙普?

    首先,趙普相當於趙匡胤的同姓兄弟和心腹,其次,趙匡胤父親逝前重病就是趙普細心服侍的。趙普相當於親人,現在叫他過來是做個見證。

    杜太后說,趙匡胤你能做皇帝,那是因為柴榮傳位給幼兒,如果後周有年富力強的皇帝,怎麼會輪到你做皇帝呢?我這輩子生了五個兒子,大的和最小的都死了,剩下你們兄弟三個,現在,你35,光義23了,光美也快14歲了。長大了,我都放心了。如果想不讓外人得利,就定下規矩,你之後傳位給兩個弟弟。這就是社稷之福!

    杜太后知道趙匡胤孝順,更是個兄友弟恭的好大哥。果然,趙匡胤沒有拒絕,哭著答應了。杜太后還叫趙普在紙上記下來,末尾署名“臣普記”。

    杜太后再無遺憾地離開了人世。她想,定下了規矩,外人就應該斷了念想。兄弟們、子孫們也是一樣,就不要你爭我搶的,這天下是人人沾光、個個有份,大家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要和平友愛。

    杜太后並不糊塗,也不偏愛誰,只是本著一個普通老太太的美好心願,在臨走前希望大家和諧相處。好比普通人家的老人走之前,先把分家的事情定好了,你讓我、我讓你,大家再無嫌隙,滿是天倫之樂。

    她沒去想十年之後,兒子的江山會越做越穩,一個太平盛世就在眼前。那時,亂世已平,孫子也大了,這種臨終遺言該怎麼處理,該怎麼辦?

    她沒去想,這也不是她所需要解決的了。作為祖輩,她只管眼前幾年,保證趙家江山不被外人覬覦就行了。之後怎麼發展,怎麼再分家,那是趙匡胤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她不會料到,國家大事不同於普通小事,美好的願望終究太過理想。她的遺言逐步影響了聽命者及相關人員未來的命運。

    2、趙普的想法

    趙普聽到這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不禁感到肅清五代亂世仍然任重道遠。統一天下易,改變民心難。

    作為讀書人,他深刻知道“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可五代十國這幾十年的歷史,將什麼道德倫理、制度規範全部掃蕩一空。重建這一切,太難了,但又勢在必行。如果沒有道德倫理、制度規範的重建,那我們辛苦建立的宋朝與其他五代又有何區別?怎麼去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所以當杜太后要趙普出去宣光義、光美、德昭進來,告知他們時,趙普連忙阻止,說,你放心,這事我們記下了,貿然向他們宣佈,還怕他們有其它想法,不利於穩定不如我把這盟約封入金匱之中,交由皇上找個口緊的人藏起來,等有需要的時候再公佈

    杜太后一聽,覺得也有道理,就答應了。

    實際上,趙普的想法是,此事不能當真,更不能流傳出去

    3、趙光義與趙普相鬥

    趙匡胤對自己是極度自信的,兩個弟弟從小規規矩矩,認真讀書,讀書人是不會起什麼亂子的。所以,多壯大他們的勢力對自己是有利的。在趙匡胤心裡,最值得信任的總是親人和心腹。至於太后所說以後傳位的事情,自己現在春秋鼎盛,多少大事要去考慮。此事以後再提!

    但其他人不這麼想。

    趙光義不斷壯大自己勢力,趙普不斷警告他,並不惜與他撕破臉皮。

    這種宣戰表面上看是兩人在皇帝面前爭寵,誰也不會疑心有它。但趙普知道,自己的宣戰是不斷給趙匡胤敲邊鼓,提醒他注意,不能執行杜太后的遺言,避免趙光義尾大不掉。

    趙光義自然不肯相讓。他是知道自己母親想法的。再說,自己身為皇帝弟弟,如果被這個外人擊倒,那就成笑話了,那不就成全趙普了?從維護皇權威嚴和自己今後考慮,只有應戰。

    趙普、趙光義兩人就這樣明爭暗鬥著。

    趙普一心以維持帝國穩定、可持續發展為己任,力爭實現權力傳承的制度化。但趙匡胤顯然沒與他的思想同步。

    趙匡胤此時不想違背母親諾言,更不想政權不穩,所以他迫切需要壯大弟弟勢力以杜絕外來的想法。

    另一方面,趙普、趙光義相互制衡,自己則坐山觀虎鬥,隨心所欲地操控大局。

    趙普沒考慮這些,相反他拒絕趙匡胤的結親、與樞密使聯姻,這觸動了趙匡胤的逆鱗,兩人關係出現了轉折點。

    隨後,趙普以貪汙、受賄等一大堆違法亂紀之事被外調出京。

    他認為,罷相即意味著趙光義的勝利,意味著趙匡胤心屬趙光義。為帝國的穩定計,為自己身家性命計,必須有所妥協,不能鬧分裂。

    因此,趙普上書趙匡胤,說,外人都以為我輕議、打擊趙光義,實際上他忠孝兩全,怎麼能被離間呢?我這麼做純粹是因為杜太后的遺命,知臣者君,只有陛下你能明白我的心意。

    他有兩層意思。既為自辯,表明自己忠心可鑑,對趙匡胤全是一片真情,只是為帝位平穩傳承考慮,力證自身清白;又表明態度,說自己對趙光義並無個人惡意,現在陛下你既然心意已決,我也沒什麼意見,以求政權穩定。

    但趙匡胤仍不能相信他全出於公心,於是手封其書,藏之金匱。

    4、趙匡胤死於非命

    隨後趙匡胤發現了不對勁。沒想到,看似文弱的書生弟弟,竟然能夠在趙普多年的打壓下,取得如此權勢。而且,朝廷內外有關杜太后的遺言傳得五花八門。趙普肯定不會去亂說,那就只有自己的弟弟們去傳播了。

    難道他們真的想兄終弟及?雖說這種事在五代十國較為普遍,但是現在已是國泰民安。

    況且自己現在身強體壯,權力不容置喙。再加上兒子們已經長大了,不存在主少國疑、外人覬覦的情形,杜太后的遺言當然不能當真。

    而當他想好思路準備逐步落實(如升遷兒子、準備遷都等)時,就出現了雲遮霧罩的千古之謎——“燭影斧聲”。

    趙光義在靈柩前宣誓即位,是為在位21年的宋太宗。

    5、高粱河大敗

    趙光義終於坐上了自己夢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帝位。看著朝內外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切,他有種油然而生的意氣風發。

    以前,他在趙普的牽制、趙匡胤的威懾下,都不大懂得收斂。現在,所有的限制都不再存在了。自己是九五之尊,心中那種汪洋恣肆的豪氣又迸發出來了。

    他急於在朝廷內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他迫不及待修正政策,如崇文抑武、封賞舊臣、統一南方、消滅北漢,達到了個人事業的巔峰

    然而,他冒險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舉動歸於失敗,高粱河一戰他的個人威望與事業迅速下滑

    但高粱河一戰,宋軍這邊,犧牲的是趙光義的聲譽,最終要的卻是趙德昭的性命。趙匡胤的這個兒子,傳說是為將士們索要封賞未果,然後惶恐地回到王宮中,跑到茶酒間,關上門,取出水果刀,自刎身亡。時年28歲。

    趙光義意氣風發、圖謀幽雲地區的雄心壯志,就這樣在兩國的相互交戰中不斷消散。

    邊境不穩,必有內憂。他深知權力鬥爭的陰險狡詐,所以整天憂心忡忡,擔心內患。他坦言:“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981年,趁著契丹內亂,邊境暫無大的戰爭,他沒有整肅軍紀、加強訓練。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內政。

    趙德昭的被擁立,給他帶來了警示;趙德昭的死,更給他帶來了啟示。既然一時難以建立功業,那就更加需要在身份上加以正名。

    6、身份正名

    981年三月,即趙德昭自殺一年半後,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趙德芳卒,時年23歲。

    至此,趙匡胤的兒子全部死掉了,趙光義再無趙匡胤一脈搶奪帝位的擔憂

    但是,更大的擔憂隨之而來。

    朝內外大多知道“兄終弟及”的傳言,這也是自己能夠登基的關鍵和群眾基礎,可有什麼依據能夠證明這點?如果不能證明,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又都無疾而終,這將造成多大的思想混亂?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是“兄終弟及”,那之後難道是要傳位趙光美?趙光美會不會也學自己,來個“燭影斧聲”?

    這種擔憂隨著趙德芳的死、趙光義的箭傷發作,再次撲面而來。

    此時,趙普出山了。趙普也是被逼無奈。

    趙普深知趙光義急於解決的難題。雖然他內心很不情願攜手趙光義,很不願意對付趙光美,但是,於公、於私,他都需要摒棄個人意願,主動適應帝國現狀,然後改變這種狀況。

    於公而言,趙匡胤的兒子都死了,必須承認趙光義的帝位,為他正名。趙普個人也希望保持自己親手打造的帝國的穩定,維持該有的嫡子繼承製度,真正終結兄終弟及的異常現象

    於私而言,失去權力太久的趙普,迫切需要改變自己及家庭的處境,他要讓政敵盧多遜付出代價。

    趙光義開出的條件是,讓趙普重返中樞,除掉盧多遜;要求是,為趙光義正名,解決趙光美。

    趙普開出的條件是,交出杜太后遺言及自己罷相時的上表,配合趙光義;要求是,按自己的節奏辦事。

    趙光義返回宮中,按照趙普的指點,終於找到了杜太后遺言及趙普的上表。兩件關鍵的東西,終於浮出水面了。

    趙光義感嘆,人誰無過,我現在就已經知道,過去那麼多年自己都錯了,錯得很嚴重!

    這是對趙普以往的肯定。趙普以往反對的只是另一種繼承製度,而不是反對趙光義個人;現在,趙光義需要趙普堅持這種做法。

    但隨後,趙光義發現了太后遺言的致命誘惑和危害。它既是自己繼位的法定依據,亦是今後傳承的難題。

    如何解決?趙光義的想法,可能是能夠改掉遺言最好,讓杜太后講明白,趙匡胤傳我就夠了,別再往趙光美傳下去!

    趙普直言,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

    言外之意,遺言本就有錯,但我不改遺言,只有這遺言能夠證明以往我沒做錯;現在,我仍然堅持遺言有錯、我沒錯!但,我會替你解決問題!

    對趙光義而言,這不是最優選擇,但是次優選擇。有趙普為自己正名,遺言公佈與否,就無所謂了;有他接下來替自己幹髒活累活,足以穩固自己的統治。

    就這樣,秦王趙光美謀反之事出現了。趙光美不斷被貶,984年正月,抑鬱而終,死於房州,時年37歲。

    趙光義聽說後,痛哭流涕地跟宰相們說,趙光美從小剛愎自用,長大後更加兇惡,我只是念及兄弟之情而予以照顧,讓他在房州反省,本來我已經想赦免他、準備重用他,沒想到他這就離我而去,我痛傷奈何!

    如此傷心悲泣,感動左右。哭完後,事辦完了,戲也該收場了。趙光義從容地對宰相們闡述了自己深藏心底的秘密:實際上,趙光美的親媽是我的乳母耿氏,他只是我同父異母的兄弟;後來耿氏嫁了趙氏,生下趙廷俊,因這層關係,所以我重用趙廷俊為軍器庫副使,沒想到,他倆密謀造反,如果真的追究起來,趙光美罪不容誅!我比較寬容,只是讓他去西京留守。而他卻不思悔過,膽敢埋怨!我沒辦法,只好將他遷往房州,對趙廷俊我也沒有重罰,只是貶官而已,我絲毫沒有對不起他們,算是仁至義盡了!

    7、趙普使命完成

    趙普,這位開國重臣,為了完成歷史使命,憑藉一人力挽狂瀾,終於證明了兄終弟及的危害,保證了趙光義政權的穩定,同時為帝國權力的繼承明確了制度。

    這中間,當然也有違背自己良心的時候。但是,許多事情也許並不是出於他的本意。

    為趙光義正名,不是他的本意;除掉趙光美,或許亦非他內心意願。但是,為了國家的穩定,為了大局,他只能以天下為己任,肩扛使命感,義無反顧地獨自前行。

    事後,他卻只能暗自內疚,獨立承擔罵名。是的,把除掉趙光美、除掉盧多遜的責任都推向他吧,都歸結於個人私怨吧。

    這就是成事的代價!一個人要想做成點事,必須付出代價。如果這代價的另一頭是帝國穩定,即使犧牲自己也無妨。

    不管是趙光義兒子趙德崇公開責罵,還是群臣內心鄙視,趙普都絕不迴應。

    他內心無愧!無愧於自己親手建立的大宋王朝,無愧於業已逝去的趙匡胤。

    他雲淡風輕!冷眼旁觀外人的惡評。因為,這些惡評無關於他內心的堅守。

    他三緘其口!對金匱盟約亦不迴應。因為,這種盟約從誕生起就並不合理合法

    人不怕被罵,怕的是被誤解,怕的是無法解釋。

    這一切,都讓它們隨風飄散,消失在歷史迷霧中吧!趙普一力忍受,概不迴應。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名!

    推理合不合理,總之是自圓其說,將史料符合邏輯地有機地串了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西遊手遊助戰酒肉和尚全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