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歷代史書都把唐太宗李世民吹捧為仁慈英明的“堯舜之君”,然而從他在“玄武門之變”前後的一系列表現來看,實在配不上如此高的評價。比如,李世民剛剛爬上帝位,便將堂兄李瑗的愛妃,也就是自己的堂嫂納入宮中,併為此受到大臣的嘲諷。那麼問題來了,唐太宗為何會做出如此為人不齒之事?一切,還要從李瑗被殺說起。

    李瑗劇照

    李瑗,字德圭,隴西成紀人,出身顯貴之家,是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的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柱國、備身將軍李哲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由於史料記載闕如,李瑗早期事蹟不詳,等到他出現於正史當中時,已是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建立後,李瑗以皇室宗親的身份,被唐高祖任命為刑部侍郎,封黃臺公。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瑗奉唐高祖之命安撫山南,不久改任信州總管,進封廬江王,後累次升遷至山南東道行臺右僕射,是唐朝坐鎮華中地區的封疆大吏。武德四年(621年),李瑗奉命從襄陽道出兵,與河間王李孝恭、行軍總管李靖、黔州刺史田世康一起進攻梁帝蕭銑 ,但沒有建立功勳。由此可知,李瑗並沒有過人的本領,他之所以能長期佔據高位,不過是出身好罷了。

    唐高宗李淵劇照

    天下基本統一後,唐高祖將皇室成員派往各大都市擔任都督,目的在於加強對當地的管控,其中李瑗在武德九年(626年)出任幽州大都督,負責統領十餘萬精兵,防備突厥、契丹等異族的侵擾。由於李瑗才能平庸、性格怯懦,並非將帥之才,所以唐高祖思慮再三,便命蓋世名將王君廓來輔佐他,以防出現危機。

    李瑗很欣賞王君廓的才能,所以剛一到任便刻意籠絡他,不僅對其推心置腹,而且還要與他結為姻親(“初,上以瑗懦怯非將帥才,使君廓佐之。君廓故群盜,勇悍險詐,瑗推心倚伏之,許為昏姻。”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然而,王君廓陰險狡詐、心懷反覆,夢想著能獨自掌控幽州,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舉兵反唐、稱王稱帝。

    王君廓誣陷李瑗謀反並將他殺死

    因此,等到“玄武門之變”後,王君廓便利用李瑗與太子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唆使他扣押朝廷使者崔敦禮,並策劃舉兵造反事宜。然而,等到李瑗真的扣押崔敦禮後,王君廓卻以討伐叛賊的名義,率軍逮捕並處死李瑗,時在武德九年(626年)七月。同年八月,李世民登基為帝,為獎賞王君廓的“平叛”之功,便進拜王君廓為左領軍大將軍、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祿大夫。

    李瑗死後被廢為庶人、逐出宗籍,家眷則被沒為奴婢,其中有一位美豔絕倫的小妾被唐太宗“笑納”,進入皇宮侍寢。唐太宗很寵愛這位美女,甚至在會見朝臣時都會把她帶在身邊,名義上是讓她做些端茶倒水的雜事,但實際上卻是在炫耀。對於唐太宗的“小心思”,很多朝臣心知肚明。

    李瑗死後,小妾被唐太宗“接收”

    某日,唐太宗跟黃門侍郎王珪閒談時,隨手指著身邊的美人跟他將:“李瑗無道,當年殺死這個女子的丈夫後卻納其為妾,如此殘忍暴虐,怎會不自取滅亡?”王珪以直言敢諫著稱,聽完後便趕緊避席回答道:“既然如此,陛下覺得廬江王強取此女為妾,是否合適呢?”聽完王珪的發問後,唐太宗先是一愣,然後回答道:“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

    王珪見皇帝不明白,便給他講了一則故事。當年齊桓公視察新徵服的郭國時,曾向一位老者詢問道:“郭國為何會滅亡?”老者回答道:“因為國君喜歡正直的人、討厭奸佞小人的緣故。”齊桓公不解,便問老者:“如此說來,郭君算得上是賢君了,那為何國家還會滅亡呢?”老者說道:“郭君雖然喜歡正直的人卻從不重用他們,雖然討厭奸佞小人但從未斥逐過他們,所以才導致國家的滅亡。”

    王珪勸說唐太宗將美人遣送出宮

    王珪頓了頓,接著說道:“如今這位美妾尚在宮中,微臣認為陛下內心或許是贊同廬江王當初的做法,如果陛下不認同,那麼就屬於知錯不改啊!”唐太宗聽完後,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場面甚是尷尬。事後,唐太宗下令將李瑗的美妾交給其親族照顧,並大力誇獎王珪一番,此事才算是得到圓滿解決(詳情見《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 2 # 2許雲輝

    廬江王李瑗謀反被殺後,李世民將貌美如花的堂嫂納為姫妾。

    一日,李世民與黃門侍郎王珪閒談時,指著堂嫂道:“廬江王殘暴無道!此美人原有丈夫,他殘害了她丈夫,把她佔為己有。廬江王暴虐太甚,怎能不自取滅亡?”

    王珪避席問:“那麼,陛下認為因為廬江王之故而將她納入後宮,正確還是錯誤?”

    李世民奇怪:“他殺了人還強佔人妻,您竟然問朕正確與否,為何?”

    王珪旁敲側擊講了個故事:齊桓公到郭國問當地百姓:“郭國因何亡國?”百姓答:“因為國君喜歡善人且厭惡惡人!”齊桓公不解:“如你們所說,他本是個賢君,卻為何滅國?”百姓答:“他喜歡善人卻不予重用,厭惡惡人卻不絕棄惡人,所以亡國。”

    然後,王珪話鋒一轉:“現在這個婦人尚在陛下身旁,臣揣測您內心認為(殺兄取嫂之事)是正確的。陛下內心如果認為是錯誤做法,就恰似郭國國君那樣明知邪惡都不絕棄了!”

    李世民當然聽出弦外之音,羞愧難當,深表贊同。但是,他始終未將此女放出宮。

  • 3 # 遼陽郭同建

    說起這個問題就很複雜了。據《近思緣卷八》記載。唐有天下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君臣父子之婦,蓋其源出於太宗。《朱子語類》中說,唐源出於夷狄。故閨門無理之事,不以當異。《中國民族史》,明確說道,李唐一代,其君王不純為漢人,其臣亦多出自異族。所用之兵尤多異類。故實為華夷混合之國家。不能指為純漢族之時代。即其文化亦含有異族之成分。如太宗之妻弟婦,武后之為女帝。玄宗之娶子婦(指楊貴妃)。此皆不同於漢人之慣例。然其仍以華夏自居。

    馮承鈞《華化番胡考》說,高祖李淵來歷就頗為不明。唐書《宗室世系表》,列舉了李氐祖先人名,多出臆造。淵祖李虎,兄名起豆,弟名乞豆。乞豆之母乃名達磨。達磨者即梵文dhatma之對譯,華言法也。起豆,乞豆與印度似無關係,然與鮮卑人必有淵源。此可疑者一。《唐史》自言系出十六國,涼王李嵩,按列代帝夲多浪託古帝。《山海經》第十匕卷中,蚩尤神話之內。與田祖叔均通譜,則先為隴西成紀人之李淵,其遠祖曰李廣,近祖李嵩,而託始於顓頊。此可疑之二也。又《史記》李廣傳,末言有弟有子。而唐書《宗室世系表》,則謂李廣有子兩人。長曰當戶,次曰敢。憑空捏造,此可疑者三也。《世系表》謂嵩之孫欽,生子重耳,是為淵所從出,而與嵩之子寶,則反不著其名。按李寶《魏書》有傳,有子六人。是則李寶當為唐之同族。何以《唐書》高士廉傳,記高宗時,令李寶等七姓十家,不得相互婚配,自抑宗族?此可疑者四。太宗之時,曾令高士廉修天下譜牒,退舊族進新門,當於清修四庫同一用心,此可疑者五也。且即使李淵己為漢人,然也不免摻入鮮卑之血液。淵後寶氐,實生世民。寶後,寶毅之女,寶威之同族,原姓紇豆,豆陵之鮮卑也。則太宗固為鮮卑之混血矣。太宗之後為長孫氐,實生高宗。長孫氐者,長孫無忌之妹。原姓拓拔氏之鮮卑也,然則高宗固當鮮卑之混血矣。

    《國史舊聞》中說太宗之貌虯髯,唐人固有其說。亡吉之為胡,上於敵人之口,若合宮闈之內,藥用胡藥,樂用胡樂,舞用胡舞,請試觀之,李唐之為番姓,誠無可疑者也。

    由此觀之,太宗把堂嫂納入宮中,就不用大驚小怪了。

  • 4 # 歲月是一條河流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但他強納弟媳、霸佔堂嫂,也開啟了髒唐的序幕。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為謀取太子之位,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在這場流血衝突中,太子李建成與四弟齊王李元吉同時被誅。為斬草除根,李建成的五子與李元吉的五子悉數被李世民殺害。而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也被李世民據為己有,李世民非常寵愛這個妃子,甚至在長孫皇后身故後,一度欲立楊妃為後。

    李世民在佔有了弟媳楊妃之後不久,又收納了堂兄廬江王李瑗的妃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堂嫂。但與楊妃不同的是,李世民在收納李瑗之妃後不久,就將這位妃子禮送出宮,這又是為何呢?

    李瑗是唐皇室宗親,他的祖父李蔚是唐高祖李淵的七叔。李瑗這個人膽小怯懦,沒什麼功業,但李淵對這個堂侄也不薄。在唐朝建立後,李瑗授刑部侍郎、封廬江王一路高升。

    但李瑗的命運因玄武門兵變陡然轉折。

    在玄武門兵變發生之前,李瑗已任幽州都督。太子李建成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拉攏李瑗與自己交好,所以李瑗與李建成交往密切。

    玄武門兵變後,太子李建成倒臺,秦王李世民上位被立為太子。

    既然李建成已被殺,那麼跟李建成走得近的人必然遭到李世民的排查。

    於是,李世民就以唐高祖李淵的名義,派通事舍人崔敦禮前往幽州召李瑗進京。

    李瑗本來是膽小怕事之人,這一下慌了神,連忙與自己的輔將王君廓商議。

    王君廓可是個狠角色,早年為盜投瓦崗軍,歸唐隨李世民征戰,為人狡詐多變。

    在李建成被殺後,他就想到可能會受到牽連,所以他急於撇清自己,加入李世民陣營。

    李瑗是個庸碌之才,他對王君廓是絕對地信任和依賴。可陰險的王君廓卻把李瑗當成向李世民表功的投名狀。

    所以,王君廓決定先挑撥李瑗起事,再捉拿李瑗作平叛英雄。李瑗不知是計,王君廓讓他怎麼幹他就照辦。

    在王君廓的授意下,李瑗先把使者崔敦禮囚禁起來,又與燕州刺史王詵合謀起事。

    李瑗身邊的兵曹參軍王利涉曾提醒李瑗,王君廓反覆無常,非可信賴之人。應當除掉他,由王詵來帶兵。但李瑗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了。

    但王君廓在得知這一訊息後,先發制人地除掉了王詵,並提著王詵的腦袋嚇唬眾將士,這就是李瑗和王詵謀反的後果。你們是追隨我享受富貴的,還是與李瑗等全族受戮呢?眾將士紛紛歸順王君廓。

    等李瑗明白上了王君廓的當後,已為時已晚。李璦被王君廓活活勒死,腦袋也被割下,傳到京城。事後,王君廓因平叛有功,升左領軍大將、幽州都督、左光祿大夫。

    而李瑗被王君廓坑得不但丟了性命,而且還被廢為庶人,家人也被從宗室皇籍中除名。他的一個妃子籍沒入宮後,被李世民納入後宮。

    王珪是當時李世民身邊有名的諫臣。在一次酒宴上,李瑗的妃子陪侍李世民。李世民就對王珪講,這位美女本來是有夫之婦,李瑗為了得到她,殺死了她的丈夫。李瑗如此殘酷,自取滅亡也是天意啊!

    王珪聽了後,立即正色道,您認為李瑗的做法正確與否?

    李世民回覆說,你這不是明知故問嗎?殺人奪妻肯定是作惡呀!

    王珪立即接道,您既然知道李瑗的這種做法不對,那麼您現在殺死李瑗,又把他的妃子納娶,這和李瑗的做法又有什麼區別呢?我看您這是在效仿李瑗。

    不得不說,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善於納諫的帝王。王珪的一番話,不但沒有觸怒李世民,李世民反而覺得很有道理,馬上讓這位堂嫂離宮了。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雖是歷史上的明君,但他強納弟媳、霸佔堂嫂,為髒唐添了汙筆,歷來為人所垢病。

    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隨後,滅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並把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據為己有,不久,又強納了堂兄廬江王李瑗的王妃;李瑗的爺爺李蔚是唐高祖李淵的七叔,論資排輩和按年輪大小,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所以,李瑗的妃子就是李世民的堂嫂了。

    李淵在唐朝建立後,授李瑗為刑部侍郎、廬江王等職,官運是很不錯的。但是,李瑗由於在玄武門之變前站錯了隊,命運發生了轉折;玄武門兵變前,李瑗已任幽州都督,太子李建為孤立秦王,拉攏李瑗,老實巴交的李瑗缺乏政治眼光就上了“賊船”,這讓李世民很不爽,兵變勝利後,李世民開始秋後算帳了;李世民以高祖的名義,派通事崔敦禮召李瑗進京。

    李瑗本來就膽小如鼠,這下變得六神無主了,連忙與王君廓商議應對辦法;這個王君廓早年為盜,後投奔瓦崗軍,終歸了大唐,為人陰險,善於見風使舵;自太子殞命後,便想向李世民靠攏,現在機會來了。王君廓不動聲色,決定先挑動李瑗搞 兵變,自己再平李瑗叛亂,以此向李世民邀功。李瑗不知有詐,對王君廓是言聽計從;便把長安使者崔敦禮囚禁起來,又與燕州刺史王詵商議起事。

    李瑗的曹參軍王利涉對王君廓知根知底,勸諫李瑗說:“王君廓是小人,反覆無常,不可信任。”,建議李瑗除掉他。

    王君廓得到這個訊息後,殺死了王詵,並提著王詵的頭對眾將士說:“這就是李瑗和王詵謀反的後果。”,眾將士不明真相,紛紛歸順了王君廓;李瑗終於看清了王君廓的真面目,但為時已晚,王君廓帶眾人勒死了李瑗,又把他的頭傳到京城。王君廓因平叛有功,升任幽州都督。而李瑗死於非命後,自己和家人都被除了皇籍,其中的一個妃子籍沒後,被李世民納入後宮。

    王珪是李世民的諫臣,在一次酒宴上,李瑗的這位妃子也在座,李世民不無得意地對王珪講:“她本是有夫之婦,李瑗殺死了她的丈夫佔為己有,李瑗倒行逆施,真是自取滅亡啊!”。王珪不動聲色地問:“您認為李瑗的做法對嗎?”,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說:“殺人奪妻肯定是作惡呀!”。王珪立即說:“那麼,您殺死李瑗,又納了堂嫂為妃,這和李瑗的做法毫無二致,您不是在效仿李瑗嗎?”;李世民仔細思量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將堂嫂交給她的親族照顧,放堂嫂出宮了。

    總結,王珪的話不但沒有觸怒到他,經過反思後,還釋放了堂嫂,李世民這善於納諫和知錯即改的作派是值得肯定的,這則 故事,也讓我們能明白,李世民為什麼會有“以人為鏡”的表達了。

    參閱《貞觀政要·納諫》

  • 6 # 唐古看今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被人評為“千古一帝”,不可否認李世民在文治武功上的成就,他使唐朝進入了最強盛時期。但是他一生的“汙點”也非常多,“玄武門之變”他殺兄屠弟,將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殺害,隨後又將兩家男丁全部處死,女眷全部被沒入皇宮成為奴婢。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強佔了李元吉老婆楊氏為妃,等同於亂倫,這也是他被後人所詬病的事!

    然而“玄武門之變”過去不久後,李世民又做了件等同於亂倫之事,那就是把堂嫂納入了自己的後宮,那麼,這個事情是怎樣的呢?

    李世民有個遠房堂兄叫李瑗,李瑗的爺爺和李世民的爺爺是親兄弟,李瑗年齡比李世民大,論資排輩李世民應該喊李瑗為堂兄,按照這層關係李瑗的妃子就是李世民的堂嫂了。

    在“玄武門之變”前,由於李建成跟李世民之間的明爭暗鬥已經到了水火不容地步了,此時很多人選擇“站隊”。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廬江王的李瑗選擇了站到太子李建成這一邊。當“玄武門之變”爆發後,李世民獲勝,對於這些“站錯隊”的人,李世民選擇秋後算帳,於是就派使臣去詔李瑗進京!

    此時的李瑗慌了,連忙找來心腹大將王君廊商量對策,而王君廊哪還顧得上他啊,於是就給李瑗出了個“餿主意”讓他扣押使臣並造反。無計可施的李瑗聽信了王君廊之言,扣押了使臣,並聯系其它藩王準備造反,然而令李瑗沒想到的是,王君廓先造了他的反,控制了他的軍隊,並將李瑗活活勒死,到李世民那邀功去了!

    李瑗死後,其家產都被充公,家裡男丁都被處死,女眷都充入皇宮做奴婢,這時李世民看中了李瑗的一個漂亮妃子,並將她納入後宮。後來李世民在跟群臣的一次宴會上,提起了李瑗的種種罪惡,並說到李瑗如何強佔漂亮妃子一事,這時他的諫臣王珪對李世民說:李瑗有錯是事實,但皇上又納堂嫂為妃與李瑗做法有何區別!李世民聽了王珪的話後恍然大悟,於是便命人將堂嫂遣送出宮!

    李世民是個能聽進諫言的人,因為他知道有人諫言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也因此他才能開創“貞觀之治”使大唐走向富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槓臂屈伸訓練的目標肌肉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