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zjp2017

    試飛的話,會承擔更高的風險,畢竟試飛用的飛機技術並未成熟,說不定會出什麼問題,所以飛行員訓練的時候強度也會更大,為了讓他們能夠應對更多的緊急情況,心理承受能力更強,瞬間決斷力更準確。

  • 2 # 攔阻著艦

    其實單純從名字上就能看得出差異了,這種差異的體會,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比如一些遊戲中的“內測”,一些產品的前期“體驗”,在這種內測體驗的過程中,廠家設計方要收集反饋意見。同理試飛員的工作也是如此,只不過這項工作的難度係數顯然更大。

    獲得“八一勳章”的李中華,就曾是特級試飛員。

    試飛員通常是從飛機設計的初始階段就參加工作,在試飛中,試飛員除按要求安全地完成飛行動作外,還要從理論上解釋各種飛行現象,準確地報告飛行情況,提出改進建議。

    試飛員的工作,當然不只是在新機型中備受關注的“首飛”那個時刻,在新機型的研製階段,他們就有作為“使用者”來參與工作,從使用和安全的角度對設計方案提出意見。對於如今的新機型,在設計上已經有了大量的完善的理論計算,風洞和計算機上的模擬,包括各個子系統的前期試驗,但這個新機型第一次飛上藍天,大家的新依舊是懸著的。雖然首飛多半都會是非常之穩妥的,但這才是原型機試飛工作的剛剛開始,每個型號戰機的試飛都不止這一次,首飛之後就是設計人員圍繞新機型設定著易到難設定的試飛科目,需要測試出千個引數、上萬個狀態點。

    在這個試飛過程中,很多都是超常規飛行科目,是要飛出新機型效能指標極限的。舉例來說,每個機型都有個最大飛行速度,這個數值在設計階段理論得出了,但這新機型能不能飛到?實際的最大飛行速度是多少?是比這個理論值大還是小?這都需要飛行員“冒險”來實實在在的飛出來的。同理,一個新機型身上成千上萬個數據,都是如此,設計階段的理論數值是要在這個試飛過程中求證的。

    雖說這半個世紀以來,航空技術已是更加成熟,計算機輔助下的設計和模擬都日趨完善,地面的測試實驗能力日趨強大,也讓試飛員的危險性(也就是“死亡率”)大幅降低了。但一些突發的險情,理論設計與生產製造環節存在的缺憾,包括設計上的不合理不恰當之處,這都是不可避免的。都需要,試飛員來反饋的,透過試飛來摸清新飛機的效能、儘早暴露出設計上的問題,所以,試飛員除了具備非常熟練的飛行技術,還有著較高的理論水平,能準確判斷和及時妥善處置,能將問題細化反饋給設計方,幫助設計方更好的改進升級。

    最後,簡單對比來說,試飛員可能空戰打不過最頂尖的飛行員,但試飛員可能會看更多種機型,而最頂尖飛行員在“入門”時用的飛行手冊,往往就是試飛員在新機型的定型試飛完成後,與總設計師單位共同編寫的。

  • 3 # 光明科普

    功勳級試飛員徐勇凌在多年的試飛生涯中,經歷過試飛專案試飛員選拔,也選拔過更年輕的試飛員。

    他認為在飛行員裡面選拔試飛員是一個優中選優的過程,這樣的考核不僅針對智力,包括心理、團隊指揮協調配合能力等。對複雜情況的應對能力也是重點,因為在複雜的環境下最能考察一個人的潛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豬場的豬發燒,應該怎麼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