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曉偉
-
2 # 大畫兵器
59和99已經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了。
59,69,79,在技術上一脈相承,經典的外形也一直延續下來。到88型坦克開始發生變化,由於當時巴鐵需要一種較為先進的坦克來對抗來自印度的裝甲壓力,我軍也需要新的裝備來提升裝備水平,向國際水平靠攏,開始嘗試西方式的焊接炮塔,最先完成的是出口巴鐵的85-II,依據巴鐵的使用經驗和反饋,我軍生產和裝備了88C(96式),96式在我軍中是作為便宜的低檔裝備存在的,用於替換大量的59和69。
而99是完全另起爐灶,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研製的一型全新坦克。其炮塔結構,火炮,觀瞄系統,所使用的裝甲都與96不同,價格也比96高出許多。如果說96與59還有一絲煙火情在,那麼99對於59來說就是新興豪門,不過,它們同在解放軍中服役,59雖然無奈,不甘,也應該欣慰。
-
3 # 炎黃軍武
從59坦克的圓形炮塔到99坦克的方形炮塔,不止是外形的變化,背後反映的是坦克防護技術的演變、和中國國防工業的進步。
圓形炮塔的基本工藝是鑄造,方形炮塔則是軋製和焊接,一般來說後者更先進。
譬如防護力,在厚度一致的公平基礎上比較,鑄造炮塔的裝甲鋼材質受限、只能選擇熱熔性較好的鋼材,否則難以成形,而且加工過程中難免會有氣泡、砂眼等結構缺陷,防護力不如材質均一的軋製裝甲鋼。
鑄造的優點是不需要大型裝置,方便組織生產,技術要求也低一些,二戰時蘇聯的T-34、IS-2等坦克大都採用鑄造結構,產量極大。
二戰結束後,各國的第一、二代主戰坦克仍以鑄造炮塔為主,鋼材較薄的車體則多為焊接,當時的T-55、M-60、豹I、AMX-30、“百人隊長”等坦克的炮塔都是圓形鑄造式。
受工藝的限制,鑄造炮塔的裝甲厚度一般,至多不超過200~300毫米。
隨著坦克防護力的提高,炮塔越來越厚,逐漸接近鑄造工藝的實用極限,後來又出現了複合裝甲,兩大陣營的坦克就分道揚鑣,西方新一代坦克如M1、豹II、挑戰者II、勒克萊爾等均採用方形焊接炮塔,方便佈置複合裝甲帶,而蘇聯T-64/72/80則繼續採用鑄造炮塔,透過預留空間來安裝嵌入式複合裝甲。
與國際流行趨勢相比,中國採用方形焊接炮塔的年代較晚,坦克生產廠家在一系列外貿、試驗型號的基礎上,熟悉掌握焊接炮塔的設計與製造,直到ZTZ-96主戰坦克才量產焊接炮塔,並沿襲到ZTZ-99上,使中國的主戰坦克也有條件提升裝甲厚度、安裝模組式複合裝甲,進一步增強防護力。
焊接炮塔的好處很多,也有一些缺點,轉動慣量比圓形鑄造炮塔大,重量也偏大。
在這方面,中國96、99坦克的設計較為合理,加上採用了成熟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炮塔的體積和輪廓比西方三代坦克小一些,有利於提高坦克的生存力。
未來的主戰坦克,炮塔無人化是一個大趨勢、體積也由大變小,但焊接炮塔仍將是主流。
——
-
4 # 科羅廖夫
“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59式有好多魔改型號,其中59G系列徹底改進了炮塔,由圓形炮塔進化到類似96式和99式坦克的方形炮塔。
最早改為方形炮塔的是巴基斯坦的艾扎拉主戰坦克,這是巴基斯坦重工業企業(HIT)在中國59式坦克基礎上的125炮二期改進產品,主要改進是用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取代了100毫米線膛炮,增強了防護效能,炮塔外部安裝焊接外殼,可安裝爆炸反應裝甲,防護效能大幅提高,更新了火控系統,配備下反觀瞄系統,換裝730馬力柴油機,算是59坦克的終極魔改型。
不過,艾扎拉主戰坦克炮塔的改裝還是比較簡單,直到2009年被塔利班擊毀了一輛,人們才發現,裡面還是蛋殼裝的主裝甲。附加裝甲就是直接在59坦克的主裝甲外面焊接的,很薄,中間是空的,相當於間隔裝甲。
坦尚尼亞在2013年展示的中國59G式坦克,給人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這輛在中國公司協助下進行現代化改裝的59式坦克,效能非常先進,優於南非“號角”MK II和巴基斯坦“阿扎拉”坦克。炮塔的改裝為真正的楔形複合裝甲,外面加裝4+4+6+6反應式裝甲防護系統,是中國較為先進的FY-II爆炸反應裝甲。
這批坦克被命名為VT-3坦克,VT-3坦克是中國產59式坦克的重大改型,也就是“五對輪魔改”。其實就是裝備了125毫米滑膛炮的59G坦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換裝了一門125毫米滑膛炮,據悉這門主炮是直接採用了96式主戰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如此改動使得59G-125坦克的打擊火力一下子就有巨大的躍升,據悉使用普通炮彈時,59G-125坦克仍然能夠在2000米上穿深超過600毫米。由於安裝了新主炮,59G-125坦克的火控和觀瞄裝置也進行了升級。
這種魔改後的59式坦克作戰能力甚至可以趕上或超過早期的T-72A主戰坦克。真可謂是將小車扛大炮發揮到了極致。59式坦克的改進型/變型一直都在不斷出現,展示了異常強大的生命力。目前VT-3坦克主要的出口物件主要是亞非拉的一些不發達國家,對他們來說VT-3的效能足夠了。
-
5 # 紅色手電筒
59式坦克是中國第一種能夠自制的坦克,產量據說超過10000輛,而且脫胎於T-54A的59式坦克效能優良,在50-60年代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坦克,59式坦克使得當時的中國裝甲部隊在裝備水平第一次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59式和它的原型T-54/55總產量達到了10萬輛是有史以來產量最大的坦克。
隨著時代的發展,59式坦克慢慢的無法滿足作戰的要求,於是中國開始自行研製新一代的坦克,但是由於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幾種新坦克不過說是59式坦克的大改型而已,透過這些坦克,中國是鍛鍊了自己的坦克研製隊伍,同時還掙了點錢,尤其是兩伊戰爭。當時如果沒有兩伊戰爭,中國的坦克廠恐怕真的就會關門大吉了。69式坦克是當時出口的拳頭產品,不過在海灣戰爭中,被毀了名聲的不只是T-72,其實被打的滿天飛的很多是69。
而在經過69,79等坦克的磨練以後,中國開始自己研製新一代的主戰坦克,其實中國自行研製重型坦克很早,在59式坦克剛剛仿製成功不久,就開始自己研製,不過由於技術上的問題,不久就下馬了。
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軍工企業日子非常難過,國內的訂貨驟減,都指著海外市場過日子,所以當時軍品外貿上邊中國研製了很多的新型坦克,不過這些坦克大多是外貿產品,國內並沒有裝備,就是在這些外貿產品中,中國的坦克開始擺脫蘇式坦克的形象,開始吸取一些西方坦克的優點。這些都是當年下馬產品的樣車,這個應該是坦克博物館裡邊的,不過最近坦克博物館閉館整修,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重新開張。85式坦克是當時為巴鐵研製的,首先使用了125炮和焊接炮塔。不過,焊接炮塔應該更早,原來有過一種使用105炮的坦克,我忘了具體型號,也是給巴鐵研製的,使用英國L-7的中國版本,好像型號是85-3型,當時的編號也是挺亂的。這種使用105炮的中國坦克第一次使用了焊接炮塔。而到了85式坦克,焊接炮塔已經使用的非常常見了,反倒是原來的卵形鑄造炮塔很少見了。
焊接炮塔由於使用軋製裝甲鋼板,所以防盜效能比鑄造炮塔要好一點,而且中國從90-2坦克開始,大量開始使用模組裝甲,使用形狀相對簡單的焊接炮塔,在更換損壞的裝甲塊或者換裝新型裝甲塊的時候更方便一點,所以現在各國大部分都是使用焊接炮塔,而而中國的坦克除了本身基礎的裝甲以外,還會增加附加裝甲,而這都是使用焊接炮塔比較簡單。
應該說,中國在海灣戰爭之後被深深的震撼,而到了99年炸館和後來的兩國論以及臺海危機等刺激,對於國防方向才開始加大投入,而透過這一段時間的一系列外貿坦克,鍛鍊了自己研發隊伍,這才有了99式坦克又一次的和世界先進水平接軌。
回覆列表
糾正一點那個不叫方形炮塔,按照工藝來分叫做焊接炮塔,按照外形來分叫做楔形炮塔。
說起坦克炮塔大家印象中的是圓的,這就是坦克炮塔加工技術的體現,坦克炮塔分鑄造和焊接炮塔這是兩種不同的工藝技術。
所謂鑄造炮塔就是一個模子,然後鋼水倒進去然後凝固了把模具分開,把炮塔的毛坯做好之後進行精細加工,這種鑄造的當然是結構比較簡單的炮塔形狀才能成功,如果比較複雜的外形採用鑄造的話那麼產品質量會很差。
所謂焊接炮塔就是把一塊一塊的鋼板焊起來,先拼接好然後再焊焊完之後就是這種炮塔,楔形炮塔它的外形非常不規則,如果用鑄造的話加工很難而且精度很差,所以把一塊一塊的鋼板拼接起來這樣簡單省事,但是這種技術對工藝的要求就高一點了,鑄造的話對工藝要求很低的。
這兩種工藝適用於兩種不同的炮塔,而且由於這兩種不同的工藝導致了防護力的差別,圓形的炮塔在被炮彈擊中之後容易垂直受力,而楔形炮塔在炮彈解除斜面裝甲的時候容易產生跳彈,並且由於裝甲呈現傾斜角度,所以還容易使穿甲彈改變穿入角度這樣導致它多穿一點甲,而圓形的話全身都是受力點,所以穿甲彈進入後會穿最短的距離。
早期坦克都是圓形的多,後來技術升級才能製造出來複雜外形的炮塔,中國也是從前蘇聯學來的坦克技術,所以像59、69、88式都是圓形的。後來中美蜜月期的時候中國從西方學習了不少先進的軍民用技術,後來還從西方搞來了英國L5型105毫米線膛炮、德國120毫米口徑滑膛炮、法國小羚羊武裝直升機...,所以後來中國民用技術受到美國方面的影響,基本上就是搞定了一全套的技術,剛開始是用在99和96坦克上面,後來是普及到了出口的59式坦克上面。
反正中美蜜月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大規模的學習西方然後搞改革開放,學習到了不少的先進的西方技術和經驗,也就有了把99式坦克的炮塔採用焊接工藝的底氣,而59式坦克換裝焊接炮塔是晚於99和96式的,新世紀中國飛速發展然後有錢了,才能讓59式不停的改進,所以才會出現焊接炮塔版本的59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