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夜談2

    人是透過五官對事物的感應儲存於大腦,產生記憶,從而具有對事物的識別能力。由於各自的觀點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不一樣,心理上產生不同的承受能力,同樣一件事,有人喜歡,有人厭惡,見得多了,接觸的時間長了,心理反應更強烈。

    眼不見心不煩,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尤其是厭惡的人、事,只要眼睛一看到,心裡的厭煩感自然產生,覺得心理上難以承受。其原因是最先接觸時在心裡沒有留下好的印象,以後再次接觸時便有了先入為主的厭煩心理。但如果相隔時間長了,很久不再見到,這種記憶漸漸淡了,甚至沒有了,以後再見到類似的人和事,心理上的厭煩感自然而然地少了、沒有了。

    人的眼睛是用來觀察看事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不納入我們的眼睛,先入為主的厭惡心理,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正確判斷。

  • 2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我覺得這還是一種躲避、逃避、迴避現實的生活心態,小心模式。眼不見為淨,靜,以去求一份心安理得。另外,還有一種僥倖心理,不敢去正對,求助求心求定求安慰於心理態度。(個人見解)

  • 3 # 信鍾

    從心理學的角度,無論是選擇眼不見或者是耳不聽,都只是一種說法,而不是面對麻煩的正確手段。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白熊效應”,該理論告訴我們: “越想忘掉,越記得牢。”所以面對煩心事,就算你不去看,不去聽,以為這樣做便能驅逐掉煩惱。但殊不知,你越想忘掉,就越會一直去想,以致掛心的事始終沒有離去。常見的失戀丶失眠等問題,就是這麼發生的。

  • 4 # 賴林章

    因為某種緣故,體內意識和潛意識系統已對某事心生厭煩,平時壓抑住不去想它,但眼見時,表示外界該使心厭煩的資訊,透過眼強行進入意識和潛意識系統,必然引發該系統的本能反應,從而心不能不厭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去角質膏揉搓下來的東西真的是死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