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道同臺
-
2 # 珍視映畫
考古發現的服裝實物是最直接的材料,
但服裝是很難長期儲存到今天的,
因此研
究春秋
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
除出土服裝實物外,
還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
繪
畫等間接資料作為
補充。
1.
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服裝實物:
(
1
)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
正
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
8
片,正身
2
片寬各
32
釐米,雙
袖各
3
片,
寬
42
釐米、
43
釐米、
45
釐米。以上
8
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
在雙袖與正身相接
的腋下,
另拼一塊長
37
釐米、
寬
24
釐米的長方形,
便於手
臂上下活動。
領緣用緯起花的
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
44
釐米。
下裳正裁共
5
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
寬
45
釐米,其他三片各寬
41
釐米。裾
緣下襬緣直裁另拼縫。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
雙袖均斜裁,共
8
片,寬度
23
釐米、
26
釐米、
17
釐米,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
8
片,
每片寬
20
釐米至
37
釐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型後領下凹,
前領為
三角形交領。
兩袖下斜向外收殺,
袖筒最寬處在腋下,
小袖口。
此型尺寸較小,
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
。衣身
較寬鬆,為罩
於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
,據《後漢書·輿服
志》
說
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
。
衣身寬鬆,
有華貴的風度。
此種款
式至
西漢仍繼續流行。
以上三種類型,均為交領、右衽、直裾式,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另外觀察長
沙戰國楚
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
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
式,
實物於湖南長沙馬
王堆一號西漢墓有所發現。
(
2
)
禪衣交領、
右衽、
直裾,
上衣與下裳相連,
雙袖呈胡狀。
(
3
)
夾衣衣長及膝,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
(
4
)〓(
qi
ū
音秋)衣是一種短袖
式對襟衣,
〓字可與裯字相通。
用整塊衣
料上部左右剪開,
疊成雙袖,
下部左右內折成兩襟,
再用繡絹鑲領,兩襟、下襬、
袖口等緣而成。兩襟對中(對襟式)
,腰與下襬等寬,凹後領。
原件尺寸很小,
是為殉葬所特製,置於小竹笥中,外系竹籤自名〓衣。
(
5
)單裙下襬稍大
於裙腰,裙面用
8
片縫拼,寬分別為
27
釐米、
27
釐米、
27.5
釐米、
26
釐米、
27
釐米、
24
釐米、
27
釐米、
26
釐米,下襬緣寬
12.5
釐
米。
(
6
)綿袴由袴腰和袴腳兩部分組成,
袴腰
4
片,每隻袴腳連上
2
片,每片寬
30.5
釐米,長
45
釐米。袴腳左右各
2
片,其中
1
片用整幅絹,寬
50
釐米,長
61
釐米。另
1
片用半幅絹,寬
25
釐米,長
59
釐米。袴
腳上部一側拼入
1
塊長
12
釐米,
寬
20
釐米的長方形袴襠,
1
條寬邊與袴腰相接。
1
條邊
縫在袴腳上,
摺疊成三角形,
展開呈漏斗狀。
袴腳下部拼有
1
塊長
32
釐米,
寬
9
釐米的
條紋
袴邊,做成小袴口,袴腳的各拼縫處均鑲嵌絲絛。繡絹作面料,深黃絹裡。袴腳
上部
與袴腰相連。但兩襠不相連。後腰敞開形成開襠。袴腰寬
0.5
釐米,袴長
116
釐米。
(
7
)
帽展開呈不規則圓臺形,
摺疊時呈前高後低,
頂部外凸,
上有圓孔。
帽
后里側裝有組帶兩束,
應是帽系。幅高
18.5
釐米,前邊長
25
釐米,後邊長
40
釐米。面料紅棕色絹,裡料深黃
回覆列表
看到沒,就跟一下圖片似的穿上春秋時期的衣服肯定讓你欲哭無淚,那個笨重啊,套在身上簡直有了,跟穿裙子差不多,那衣袖啊,拖起來,看背影簡直分不出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