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韋姐電影

    遊戲世界給很多人第二次生命,網路世界也讓很多人發掘出了另一個自我。

    有教養,自尊,自信的人,無論在哪一個世界都是有教養,自尊,自信的

    而現實生活中極度自卑的人,才會在另一個世界尋找心理上的平衡,裝13,亂噴人。。。

    所以,做好自我就可以了

  • 2 # 濟南利贏網路賀家林

    為什麼人們喜歡在別人背後說閒話,嚼舌根呢。因為這樣不需要承擔後果,可以盡情的跟第三個人說。這就是為什麼網路上喜歡噴人的原因,不需要承擔後果,真面對面,誰敢罵人,詆譭,噴糞啊,人家肯定揍他。

    所以說法制社會是很有必要的。

    他罵了別人,他能釋放自己對社會或者對某些個人的不滿,釋放壞的情緒,但是他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3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題主你好,我是渡仁心理的CBT君,心理學專業出身,一直從事心理諮詢行業,目前為止已有五六年。

    對於你說的這一類人,俗稱“噴子”。仔細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大多數也是從性格方面來分析的。我在這裡也有以下幾點看法說出來與廣大答友們探討。

    要想了解“噴子”這一群體,先要清楚它的定義。百度給的定義是:指愛好胡亂指責他人而不通情達理的人。

    偶爾的胡亂指責並非人格特徵,如果成為一種愛好即一種性格特徵或心智慧力,就被定性為噴子。

    總結來說,“噴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徵:

    1.斷章取義,不關心帖子的內容,他只看有沒有留下漏洞、把柄,只要有就抓出來狂批狠鬥;

    2.無立場,他不需要立場,也不能有立場。有立場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3.出口成髒,一般都說不出什麼好話,語言能有多惡毒就有多惡毒。意在激怒對方,挑起爭端;

    4.自我感覺良好,以挑刺找茬為樂趣,透過發表反對觀點進行自我實現。

    首先,作為心理諮詢師,CBT君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也非常感興趣,特意去查了心理學領域對於這一群體的研究,發現有個實驗非常有意思。

    這個實驗是聯邦大學(Federation University)的健康科學及心理學學院做的,研究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一份網路調查問卷,一共調查了415名男男女女的一系列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主要包括: 社交技巧(social skills)、心理變態(psychopathy)、虐待欲(sadism)、同理心(empathy)這四個維度。

    其中同理心又分為2類:情感性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能夠體會、內化這些感情,並對它們做出反應)和認知性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能理解別人的感情)。

    實驗研究結果表示:“噴子”在心理變態和認知性同理心這2項特質上的得分比一般人高,而在情感性同理心的得分比一般人低。

    具體來講,心理變態這一點包括“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高水平的認知性同理心,讓這些人很擅長傷害別人的感情。

    而低水平的情感性同理心,讓“噴子”們體會不到受害者的感受(難過、傷心、憤怒、失望等),因此他們絲毫不會有負罪感。

    簡單來說,就是“噴子”們知道哪些話最容易傷人(高認知的同理心),但他們體會不到被傷害和內疚的情緒(低情感的同理心)。

    其次,我想從攻擊性這一角度來分析“噴子”的心理。

    總所周知,每個人都具有攻擊性,這也是與生俱來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的攻擊性會被社會化(隱藏、轉化、昇華等)。

    從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憤怒的哭聲裡就包含著攻擊性。隨著我們的成長,這種攻擊性也不在斷地發展,打鬥、辱罵等行為是最突出的表現。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一樣,因此,我們的人格也就不一樣。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如果成長環境較好,受到父母合乎情理的關愛,我們就會逐漸地融入社會正常的環境,這種攻擊性會變成與別人的良好競爭,例如比考試競賽、體育競技等。

    但是,如果我們從小沒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當我們想要表達憤怒時受到家長、監護人的忽視甚至是指責、虐待,這波人的攻擊性就會一直得不到釋放和緩解,會一直隱藏起來,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典型的表現有犟嘴、罵人、吵架甚至是妒嫉、暗算等,最嚴重的就是發展成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也就是說,“噴子”這波人從小的攻擊性沿著惡性方向發展,沒有被社會化。

    由此看來,“噴子”是一種病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任何病態行為都是潛意識過程,是潛意識在作祟。也就是說,“噴子”的行為大部分是他意識不到的,儘管他知道這種行為是攻擊性的,但是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做則是屬於潛意識的。

    最後,我想從“社會責任分散”的角度來簡單講講“噴子”的心理。

    我們經常會發現“噴子”常常出現在網路上,現實生活中比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網路上發表言論,往往因為社會責任分散而很難被懲罰,懲罰犯罪的成本被大大的降低後,自然更容易犯。

    社會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在“噴子”這群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就是當他們(不止一個人)在網路上群起而攻之同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除非出現情節特別嚴重的情況,一般都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內心戲應該是這樣的:

    “在網上我想怎麼噴就怎麼噴,不會受到懲罰,反正大家也都是這樣的,又爽又不用負責任,多好。噴了那麼多,又沒誰能拿我怎麼辦,剛好我也可以滿足現實生活中很多做不了達不到的事情。”

    這是有這樣的想法,才會演變成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而在中國,關於網路言論犯罪的相關法律還處於空白,除非情節特別嚴重,涉及到了刑法、民法中的言辭攻擊、誹謗、散佈謠言等條款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一般“噴子”們在網路上是屬於“言論自由”的,不會受到處罰的,這也就是說他們言行的懲罰犯罪成本非常的低。

  • 4 # 鵜鶘心理

    “噴”這個字的意思,被描述為胡亂指責、批評乃至謾罵等,以前並沒有很深體會也不太留意,但近期在網上看到了一些評論,讓我形象地感受到了所謂噴人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我能理解人和人之間觀點、視角會很不同,但與擺事實講道理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僅僅是發發牢騷吐吐槽不同,“噴”給人的感覺更有敵意和攻擊性,而且毫無道理可言,也因此讓人覺得不太舒服。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碰到意見不和、相互衝突的時候,有些人也會指責和批評對方,但一般來說會有個度。畢竟人們還是需要維護自身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的,沒有人喜歡被別人說成是缺乏道德、素質低下的人。但如果在網際網路上,由於許多人的評論、發言都不是顯示真實名字,對一個人的限制就小了很多。即使發表了非常負面的言論,也不會被認識的人知道,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影響也很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能是會助長某些噴人的行為的。

    我曾經看到網上的一篇文章下面,有些評論沒有任何針對性,就是在胡亂指責,而且所提到的和文章內容都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噴人行為的背後,有些是在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有些是在透過一些過激言論來博人眼球,有些是在透過攻擊別人來獲得內心的優越感和心理快感等。

    那些喜歡噴人的人,一般來說不會去顧慮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是為了讓自己爽快,滿足自己某方面的心理需求。但凡能夠去將心比心的為他人考慮,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話語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情感,也就會注意言辭,不會過於激進和胡亂指責。網路的匿名效能夠讓我們在言論上更加自由,各抒己見,但還是需要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便黃是肝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