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律疏議
-
2 # 手機使用者6319898643
成吉思汗是人不是神,沒有人能征服世界。就如同當今的美利堅合眾國,即使美國的核武器能毀滅地球三次,也征服不了世界。印度一個毫無廉恥甘願做列強的衣缽的小人,征服了印度還得眷養這群仗勢欺人的奴僕,毫無意義。
成吉思汗早已認清了印度人的本質,所以不去征服並非征服不了。
-
3 # 論史
話說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年)的八月,成吉思汗在攻滅西域的花剌子模國後,到達東印度,駐紮在鐵門關,《元史·耶律楚材傳》載:“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在耶律楚材的一番心靈雞湯後,成吉思汗決定班師回朝,“帝即日班師”。關於成吉思汗為何不攻列印度,《元史》給我們提供的資訊非常有相限,而在《太祖本紀》中並沒有提供太多關於成吉思汗西征的史實,所以關於成吉思汗為什麼沒有徵服印度,還得求之於別的史書。為此,我翻開別的史書求證,那就是《多桑蒙古史》和《新元史》,才大致心裡有點數。
首先,成吉思汗之所以兵臨印度河流域是因為要追捕花剌子模王子札闌丁,征服印度是不是他的戰略目標得存疑。因為在《多桑蒙古史》中記載:“追札闌丁之蒙古二將曰八剌、曰禿兒臺,奉成吉思汗命追敵渡申河,不得扎闌丁蹤跡”。《新元史》記載:“尋遣巴剌土爾臺渡河追札剌勒丁,不及而還”。《元史》記載:“札闌丁遁去,遣巴剌追之,不獲”。三種史書一致記載成吉思汗攻列印度的動機就是去捉札闌丁,很有可能佔領印度這塊地方並不在成吉思汗的預案之內。
第二,從蒙古高原來的蒙古戰士實在受不了南亞炎熱的氣候。我們繼續來看史料,巴剌和禿兒臺二將在追擊花剌子模王子的途中,渡過印度河確實和印度的土著開戰了,戰爭場面一邊倒,蒙古軍隊佔絕對優勢(我不知道網上蒙古兵怕印度軍隊的言論是怎麼來的,先存個疑),我們先來看看《多桑蒙古史》的記載,在渡河後,兩將“先破必牙寨,進圍木勒壇。知此城附近無石可備炮攻,預以河中棄車載石往,圍攻之。城不難下,然蒙古兵不耐酷熱,解圍去。不欲深入印度追擊札闌丁,遂躪木勒壇、剌火兒、富樓沙、滅裡蒲兒等諸州之地,重渡申河,取道哥疾寧,與就歸途之大軍合”。從這段史料上來看蒙古軍隊渡過印度河後,如入無人之境,印度人並未採取有效的抵抗。第二,蒙古軍隊之所以放棄繼續前進搜尋札闌丁,純屬是印度氣候過於酷熱。
第三,此時成吉思汗雖然攻滅花剌子模國,但是他建立的統治還不牢固。據《新元史》記載,成吉思汗十七年的春天,哥疾寧(音譯取《多桑蒙古史》)城發生反抗蒙古人的事件,成吉思汗命令窩闊臺征討。“十七年,壬午春,以札剌勒丁未獲,嘎自尼諸城復叛,遣窩闊臺討平之”。然後一波未平又來一波,呼羅珊境內也裡城又發生了反抗蒙古人的事件,“初,巴魯安之敗,海拉脫亦叛,至是帝遣按只吉歹討平之”。這次叛亂時間非常之長,按照《多桑蒙古史》的記載長達六個月,“計圍城已六閱月又十七日矣”。而在同年四月份“帝聞巴里黑復叛,自將討平之”。蒙古軍隊又在同一時期忙於攻擊札闌丁的餘黨。所以,即便是成吉思汗想征服印度,也沒有這個餘力,蒙古軍隊忙於鞏固統治區呢!哪有時間去想印度。據《多桑蒙古史》記載1222年的6月,統治區才最終穩固。
而成吉思汗在秋天就是八月份決定班師回去,按照《多桑蒙古史》引用《史集》和《新元史》的說法就是唐古特發生了叛亂,“帝欲從印度斯單經唐古特而歸,行數城,聞唐古特復叛,又以道路險惡,乃改途,渡質渾河,循故道至撒馬爾幹”,然後,發生了向《元史》所說野獸說話的故事,“帝遂決意班師”。在十月份,正式下詔撤軍。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些就是成吉思汗沒有徵服印度的原因。
回覆列表
並不是征服不了印度,而是沒來得及征服成吉思汗就去世了。印度也沒有讓成吉思汗值得去征服的藉口和必要。成吉思汗的西征主要還是針對花剌子模還有扎蘭丁的。花剌子模的殘部是往西走的。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印度不處於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帶上。自古以來,從中國北部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南部的廣大草原帶,是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區域,脫離這個草原帶之外,遊牧民族的征服戰爭略有困難(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比如帖木兒的後代就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臥爾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