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
2 # 章彥博
1861至1862年,麥克斯韋整理了既有的電磁學定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從場的角度描述了電磁場的動力學:
根據這個公式,就可以推出電磁波的波動方程。由於電場與磁場之間具有如上公式之中的相互轉化關係,可以自然的得到一個波動方程。而這個波動方程的解,即一個正弦波,有一個對應的速度:
這乍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然而,仔細思考,就會問:這個速度是在哪一個參考系下得到的?在當時的認知中(即經典的伽利略時空觀,速度疊加服從線性疊加原則),光是在一種叫做「以太」的介質中傳播的,與經驗中的一般物質沒有什麼差別。那麼,既然得到了這樣的一個速度,很自然的就要問它是在哪個介質中傳播的,更進一步的,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簡潔的表達,很可能就是光相對以太的速度。
當時人們就設計了實驗,試圖用光來測量以太的存在。當時使用干涉的手段,以測量光在不同參考系中微小的速度差異。然而結果令當時的人非常費解:結果顯示光在兩個速度不同的參考系中,都顯示出了相同的速度。為了解釋這些現象,當時提出了很多解釋。在以太的框架中,洛倫茲提出了早期的洛倫茲方程。而愛因斯坦則跳出了以太的框架,直接從時空本身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了光速不變的思想,並重新詮釋了洛倫茲方程的含義,也就有了狹義相對論。
-
3 # 艾伯史密斯
答:愛因斯坦當時,有很大的可能,是為了解決麥克斯韋方程組中的速度,而想到的“光速不變”!
狹義相對論解決了當時的很多問題,比例麥克斯韋方程組得到的速度、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等等。
但我曾經看過的一本《愛因斯坦傳》,書中強調了愛因斯坦1905提出狹義相對論後,表示過他之前並不知道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愛因斯坦對他得到狹義相對論,提到過一個追光實驗:愛因斯坦16歲時,就曾設想追逐一束光會發生什麼事,光會不會靜止?或者凍結?
也許,這就是愛因斯坦對光速不變的雛形!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麥克斯韋方程組,十九世紀末,大科學家麥克斯韋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電磁學方程組。
方程組的一個解給出了一個速度,經過計算,這個速度剛好等於光速,於是麥克斯韋大膽預言了光(可見光)是電磁波。
可這個速度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得到的速度本身,沒有依賴於任何參考系,這個速度好像就是“天然的”,方程不需要藉助參考系就得到了一個速度,這對經典力學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為了解釋這個速度,科學家們藉助了一個古老的概念——以太。加入以太學說後,這個速度的相對性問題得到了解決,因為以太學說中以太就是絕對參考系!
後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了以太的存在;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以光速不變為基礎,才徹底解決了以上問題。
但是,就如愛因斯坦後來所說,他發表狹義相對論前,他並不知道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回覆列表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首先,光速不變假設可以看成對愛因斯坦的第一個假設,即相對性原理,在麥克斯韋電磁學上的貫徹,因為光速是麥克斯韋方程中的重要元素。 由此,愛因斯坦建立了一個新的時空觀,將這兩個假設和諧地結合起來。
光速不變假設與相對性原理結合起來,就解決了當時困擾物理學界的一系列以太(光傳播所依賴的媒介)漂移實驗的零結果。這包括當時愛因斯坦本人關注的恆星光行差、斐索關於流動水中的光速的實驗,以及他了解但沒有特別強調的邁克爾孫-莫雷實驗,因為前者顯示了關於相對速度的一階效應。從而,以太這個概念被拋棄。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愛因斯坦的假設取代了菲茲傑拉德和洛倫茲的在牛頓力學框架下的、真實的、與參照系無關的尺子收縮假設。
1905年,愛因斯坦考慮他的假設時,困擾於它似乎與傳統的速度相加法則相矛盾。洛倫茲並沒有推匯出新的速度相加法則。愛因斯坦花費很多力氣解決了這個問題,終於發現了時間的相對性。與朋友貝索的討論起了幫助,因此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論文中唯一致謝的就是貝索。另外,早先,他和朋友們曾研讀過彭加勒的著作,其中有關於時間相對性的哲學討論。
最後,或許愛因斯坦本人並沒有意識到,因果性要求不同參照系中相同的速度要麼是無窮大,要麼是一個確定的有限速度,前者導致伽利略變換,後者導致洛倫茲變換。光速不變的假設指明瞭後者就是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