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肇英
-
2 # 大腳汽車
類似今天的亞馬爾半島,勘察加,庫頁島,如果沒有石油天然氣絕對不會去,普京也只能去點火儀式沒有迪拜的亞特蘭蒂斯酒店開業,請半個世界的明星去,開煙火慶典。高勾驪在南韓電視劇《自鳴鼓》中吞併平壤平原的樂浪國。整個國家只有6萬。而平壤樂浪國有30萬人,環境惡劣和蒙古差不多,和巴黎倫敦差不多緯度,到唐代渤海國首都龍泉府,比天安門廣場還小,4平方公里大小,5萬人不到,中原才是全世界最肥沃土地,打下那裡再管理蠻荒之地的事情《近肖古王》提到百濟王子在山東控制幾個城池,當時在無政府狀態
首先,高句麗完全佔領遼東地區(即當時的遼東郡和玄菟郡)的具體時間,中外歷史學界有多種觀點——比如公元386年-391年間,比如398年,比如400年-402年間,比如404年等等。我更傾向於在404年-405年左右,高句麗最終完全控制了遼東地區。
其次,談不上“不管”。具體來說:
慕容鮮卑(含前燕、後燕)
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慕容廆在東北地區的統治獲得了東晉朝廷的正式承認。本就作為兩晉王朝制衡慕容鮮卑主要力量之一的高句麗,此後頻頻進攻遼東。即便在慕容軍的壓力下,高句麗不得不同慕容鮮卑訂立盟約,卻並未就此停止侵擾行動。這導致了意圖進取中原的前燕政權(慕容鮮卑於337年建立),決定採取武力手段解決後顧之憂。
從東晉成帝鹹康八年(342年),慕容皝親率4萬大軍進攻高句麗開始,直到前燕景昭帝元璽四年(355年),高句麗才被徹底打服,“納質修貢”,臣服於前燕。然而,短短15年後的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前燕便為前秦所滅。待到燕元元年(384年),慕容垂趁淝水之戰前秦慘敗之機建立後燕政權的時候,高句麗已經開始試圖趁後燕立國未穩全力搶佔遼東了。由於後燕強敵環繞以及內亂頻仍等原因,高句麗此時同燕國的力量對比已經大幅拉近,圍繞遼東歸屬權的拉鋸戰,最終以後燕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北燕
407年,後燕將領馮跋滅後燕,擁立後燕惠慜帝慕容寶的養子,同時亦是高句麗王族旁支出身的慕容雲(高雲),建立了北燕政權。從馮跋的這個選擇上,我們就已經能夠看出北燕政權對高句麗的依存需求了。由於北魏統一戰爭的不可妥協性,北燕政權為了保證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後方以全力抵抗北魏,(自己並未控制的)遼東地區的歸屬就成了一個合適的籌碼。反觀高句麗,雖然北燕政權是自己向遼西擴張的障礙,但另一方面來看,北燕又起到了高句麗和北魏間軍事屏障的作用。於是,北燕與高句麗之間,保持持續穩定的政治關係就成了當然選擇。北燕也就不可能去同高句麗爭奪遼東了。
北魏
北燕昭成帝太興六年(436年),北燕為北魏所滅,燕主馮宏率數萬燕國軍民逃奔高句麗。之後,隨著馮氏南投劉宋為高句麗所阻,被殺,高句麗得以將掌握著先進技術、文化的數萬燕國軍民成功消化。在獲取遼東地區後經濟得到不斷髮展的高句麗,國力因此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儼然成為了此時東亞諸國中僅次於北魏、劉宋的第三強權。北魏對高句麗佔據遼東的承認,很大程度上正是緣於這樣的現實。
北魏相比高句麗當然是強大的。但這種“強大”,又不足以使北魏能夠像後世的大一統國家隋、唐那樣,試圖去以“遣大軍攻滅”的方式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而只能採取相對寬鬆的羈縻政策。高句麗深知這一點,於是分別向北朝和南朝稱臣納貢,同時進入了二者的朝貢冊封體系。尤其對近在咫尺的北魏,即便檯面下有不少小動作,正面的外交往來中,高句麗卻是不斷以頻繁的朝貢去化解自己與北魏爆發衝突的苗頭的。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著尖銳的南北分裂政治格局的北魏,也就唯有把遼東歸屬這一問題“留待日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