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漢者,當塗高也。”意思是說漢王朝氣數已盡,註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當塗高”。
“當塗高”三字意思隱晦,又想謎語。誰是“當塗高”呢?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首先認為自己是“當塗高”的是哪個無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術。後來聽說孫堅在長安得到傳國玉璽,就更以為漢王朝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了。為了得到這個象徵天命的寶貝,他更是不擇手段,把孫堅的妻子拘留起來,逼她交出玉璽(《演義》記載略有不同,這是根據《三國志》)。玉璽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獻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壽春正式做起皇帝來,自稱“仲家”,設定公卿百官,郊祭天地,還要把呂布的女兒接來做太子的“冢婦”。
這簡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徹底失敗,當然是無可避免的。
袁術失敗以後,第二個撿起這句破爛讖語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漢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有個叫許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讖語,說:“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原來古代的宮殿祠廟前面通常都建有兩個高大的臺,臺上又有樓觀,在兩臺之間留個空闕的地方,這種建築就叫闕或雙闕。許芝說“當塗而高”正是這個東西。它又叫“象魏”。於是就證明以魏代漢,正是“天意”了。
說穿了,“天意”不過是人意。這個人意又不是眾人之意,而是有權力的人的私意。寫在紙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讖語不過是些遊移不定的東西,隨你怎麼解釋都可以,問題是在於誰有解釋的權力。既然袁術以失敗告終,這個“當塗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卻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為“象魏”便是理所當然的了。什麼圖讖、《燒餅歌》之類,都是一個道理
“代漢者,當塗高也。”意思是說漢王朝氣數已盡,註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當塗高”。
“當塗高”三字意思隱晦,又想謎語。誰是“當塗高”呢?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首先認為自己是“當塗高”的是哪個無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術。後來聽說孫堅在長安得到傳國玉璽,就更以為漢王朝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了。為了得到這個象徵天命的寶貝,他更是不擇手段,把孫堅的妻子拘留起來,逼她交出玉璽(《演義》記載略有不同,這是根據《三國志》)。玉璽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獻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壽春正式做起皇帝來,自稱“仲家”,設定公卿百官,郊祭天地,還要把呂布的女兒接來做太子的“冢婦”。
這簡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徹底失敗,當然是無可避免的。
袁術失敗以後,第二個撿起這句破爛讖語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漢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有個叫許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讖語,說:“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原來古代的宮殿祠廟前面通常都建有兩個高大的臺,臺上又有樓觀,在兩臺之間留個空闕的地方,這種建築就叫闕或雙闕。許芝說“當塗而高”正是這個東西。它又叫“象魏”。於是就證明以魏代漢,正是“天意”了。
說穿了,“天意”不過是人意。這個人意又不是眾人之意,而是有權力的人的私意。寫在紙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讖語不過是些遊移不定的東西,隨你怎麼解釋都可以,問題是在於誰有解釋的權力。既然袁術以失敗告終,這個“當塗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卻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為“象魏”便是理所當然的了。什麼圖讖、《燒餅歌》之類,都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