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浦郎,吳敬梓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牛浦郎出身於一個生意人家,父母早就去世了,他從小跟著開香蠟店的祖父卜崇禮一起生活。祖父年紀大了,家境又不寬裕。牛浦即長到十七、八歲,便每日相助祖父去顧客家討些賒賬。
牛浦郎對做生意毫無興趣,卻嚮往學堂的讀書生活,於是在店裡偷了錢去買書念,每日收了賬,來到甘露寺內,藉著韋馱佛像旁邊的琉璃燈有滋有味地念書。他的好學不倦感動了寺裡的老和尚,攀談中,老和尚見他出語不俗,心裡高興,答應過些日子送一本好詩給他讀。
原來這甘露寺內曾有一位牛布衣借住,他以詩會友,“相交的都是貴者長官”,不輕易與人交往。後來牛布衣病死在甘露寺中,死前將幾年間所作的兩本詩集贈給這位老和尚。和尚看牛浦郎喜歡讀詩,便想起這兩本詩集來。牛浦郎讀詩心切,忍不住將詩集偷拿出來,一讀之下“不覺眉花眼笑,手舞足蹈的起來”。原來那些詩的題目上都寫著“呈相國某大人”“懷督學周大人”等等字樣,這就誘發了牛浦郎求名之念,他想:“可見只要會做兩句詩,並不要進學、中舉,就可以同這些老爺們往來。何等榮耀!”牛浦郎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夥子,他略一思忖,便想出一個冒名頂替的方法,他詩上只寫了牛布衣,並不曾有個名字,何不把我的名字合著他的號,刻起兩方圖書來印在上面,“這兩本詩可不算了我的了?”
自從存了冒充牛布衣,結交權貴,圖慕虛榮的念頭,牛浦郎再也無心去當好一個生意人了。祖父給他娶了親,又把店裡的事都交付給他,指望他“一家一計過日子”。可是他根本無心照管生意,幾個月下來,一爿小店宣告破產,祖父一氣之下病重身亡,連牛浦郎自己住的屋子都賣掉了,只得寄住在舅丈家中。
牛浦郎雖然已經寄人籬下,卻仍然嚮往結交有身份的人,看不起供養他生活的舅丈卜誠、卜信。候缺知縣董瑛慕牛布衣之名前來拜望,牛浦郎讓卜信捧茶,竟當著董瑛的面羞辱卜信。董瑛走後,舅丈人責怪他不該如此,他反倒揚言:“明日向董老爺說,拿帖子送到蕪湖縣,先打一頓板子!”兩位舅丈大怒,把牛浦郎趕了出來。
牛浦郎失去生活依靠,索性一心一意把希望寄託在冒充牛布衣、攀結權貴上面。他把寺裡的香爐等物拿去當了作路費,去淮安尋找安東縣新補知縣董瑛。江船上,牛浦郎結識了大鹽商萬雪齋家的代筆牛玉圃。牛玉圃是一個喬妝身份、大言不慚的清客,牛浦郎一對懾於他的氣勢,小心翼翼聽從他的吩咐,認他做了叔公。這位叔公為了收用他作為自己的幫手,請他吃飯、贈他衣物。只因牛浦郎此時撒謊騙人尚未圓熟老練,在與萬雪齋的對答中反應不夠機敏,接著又在萬府花園中不慎掉下水塘,活活露出未見過世面的窘相,因而被牛玉圃斥為“上不的檯盤的人”。這句話對正欲混入上層社會的牛浦郎來說,恰是刺在傷處,因此牛浦郎“惹了一肚子的氣”。不過這些“氣”對牛浦郎是有用處的。就在這樣的一些小小失敗中,牛浦郎作為一個熟練而出色的騙子正一天天成長起來。不久,他訪得萬雪齋當過書僮的身世,騙牛玉圃去挑破他主人的陰私,弄得牛玉圃糊里糊塗地被打發出門。牛玉圃這個慣於大話欺人的大騙子終於跌在一個剛剛起步的小騙子手裡。這一個回合中,香蠟店裡走出來的小夥子已經獲得了成為騙子的最根本條件,那就是心狠手辣和一副老臉皮。
牛浦郎為騙牛玉圃仍然付出了代價,他被臭打一頓,摜倒在一個糞窖子跟前,大病了一場。病中幸有做戲子行頭生意的黃客人救助扶持,使他大難不死,來到安東。
牛浦郎當初被剝光衣服扔在糞窖子邊時,就對黃客人謊稱自己是秀才,要到安東縣董老爺家去做館。到了安東,便帶起一頂方巾去拜董知縣。黃客人見他果然與老爺交往,十分敬重,要把第四個女兒嫁給他,招他做個女婿。牛浦郎樂得做現成的姑爺,隱瞞了已經成親的事實,又娶了黃家姑娘,在安東快活過日子。這時的牛浦郎,更由一個小騙子變成一個大騙子,他的名字履歷是冒充的,兩本詩集是冒充的,秀才身份是冒充的,就連做黃家女婿也是騙來的。他步步撒謊,處處騙人,每日裡藉著講詩為名,各處招搖矇騙,居然也“弄起幾個錢來”。
正在牛浦郎春風得意、騙術屢試不爽的時候,事態突然起了戲劇性的變化。真牛布衣的好友馮琢庵在京聽說牛布衣曾住在蕪湖甘露寺,便給牛布衣的妻子捎了信。這位牛奶奶知道了丈夫的訊息,一心想尋他回去,便從家鄉浙江紹興一路尋往蕪湖、安東而來。牛浦郎這時正混得不錯,黃家把門面一帶三四間屋都讓給他住,他就在門口貼了一個帖,上寫道:“牛布衣代做詩文”。牛奶奶一徑尋來,恰巧牛浦郎外出,便與牛浦郎的黃氏娘子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是牛布衣的妻子。正當此時,牛浦郎回家來,牛奶奶見了這個冒牌的牛布衣,心中又急又氣,當下就以“謀殺夫命”的罪名把牛浦郎告下了。本來,牛浦郎冒名頂替的事到此已經露餡,他的騙人生涯也該結束了,但偏偏碰上一位糊里糊塗的向知縣,他被牛奶奶纏得急了,竟胡亂把牛浦郎放了,把牛奶奶解往紹興完事。牛浦郎逢凶化吉,從此可以安心地把牛布衣當下去了。
牛浦郎小時雖然已有偷錢偷書的舉動,卻還不失為一個好學上進的青年,只因心裡存了一點虛榮的念頭,便不甘心老老實實憑本領力氣生活,當他從行騙中嚐到一點甜頭以後,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香蠟店出來的小小生意人在走向安東街頭的過程中曾經過多次挫折,但每次只要運用騙術,便能夠逢凶化吉,生活和社會都在給年輕人某種暗示和某種鍛鍊,終於在不長的時間內完成了一個既無情義又無廉恥的卑微靈魂的塑造。
吳敬梓在刻畫牛浦郎這個人物時,注意了展開社會環境的描寫,在這個社會里,不管人們有多少種不同的身份,歸根結底,不是騙人者就是被騙者。萬雪齋、牛玉圃等人固然是牛浦郎效法的極好榜樣,而董知縣、向知縣以至好心的老和尚、黃客人這些被騙者,又何嘗不在從另一個角度鼓勵著、滋養著騙子的成長?作者在牛浦郎假充牛布衣正走好運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叫做石老鼠的騙子來冒充牛浦郎的舅舅。這個小騙子來騙大騙子的細節,使這個社會中你騙我、我騙你的鏈條中又增加了一環,活生生地將一個騙人“怪圈”展示在讀者面前。出現在這個“怪圈”中的牛浦郎,本身也成了這個社會的一面鏡子了。
牛浦郎,吳敬梓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牛浦郎出身於一個生意人家,父母早就去世了,他從小跟著開香蠟店的祖父卜崇禮一起生活。祖父年紀大了,家境又不寬裕。牛浦即長到十七、八歲,便每日相助祖父去顧客家討些賒賬。
牛浦郎對做生意毫無興趣,卻嚮往學堂的讀書生活,於是在店裡偷了錢去買書念,每日收了賬,來到甘露寺內,藉著韋馱佛像旁邊的琉璃燈有滋有味地念書。他的好學不倦感動了寺裡的老和尚,攀談中,老和尚見他出語不俗,心裡高興,答應過些日子送一本好詩給他讀。
原來這甘露寺內曾有一位牛布衣借住,他以詩會友,“相交的都是貴者長官”,不輕易與人交往。後來牛布衣病死在甘露寺中,死前將幾年間所作的兩本詩集贈給這位老和尚。和尚看牛浦郎喜歡讀詩,便想起這兩本詩集來。牛浦郎讀詩心切,忍不住將詩集偷拿出來,一讀之下“不覺眉花眼笑,手舞足蹈的起來”。原來那些詩的題目上都寫著“呈相國某大人”“懷督學周大人”等等字樣,這就誘發了牛浦郎求名之念,他想:“可見只要會做兩句詩,並不要進學、中舉,就可以同這些老爺們往來。何等榮耀!”牛浦郎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夥子,他略一思忖,便想出一個冒名頂替的方法,他詩上只寫了牛布衣,並不曾有個名字,何不把我的名字合著他的號,刻起兩方圖書來印在上面,“這兩本詩可不算了我的了?”
自從存了冒充牛布衣,結交權貴,圖慕虛榮的念頭,牛浦郎再也無心去當好一個生意人了。祖父給他娶了親,又把店裡的事都交付給他,指望他“一家一計過日子”。可是他根本無心照管生意,幾個月下來,一爿小店宣告破產,祖父一氣之下病重身亡,連牛浦郎自己住的屋子都賣掉了,只得寄住在舅丈家中。
牛浦郎雖然已經寄人籬下,卻仍然嚮往結交有身份的人,看不起供養他生活的舅丈卜誠、卜信。候缺知縣董瑛慕牛布衣之名前來拜望,牛浦郎讓卜信捧茶,竟當著董瑛的面羞辱卜信。董瑛走後,舅丈人責怪他不該如此,他反倒揚言:“明日向董老爺說,拿帖子送到蕪湖縣,先打一頓板子!”兩位舅丈大怒,把牛浦郎趕了出來。
牛浦郎失去生活依靠,索性一心一意把希望寄託在冒充牛布衣、攀結權貴上面。他把寺裡的香爐等物拿去當了作路費,去淮安尋找安東縣新補知縣董瑛。江船上,牛浦郎結識了大鹽商萬雪齋家的代筆牛玉圃。牛玉圃是一個喬妝身份、大言不慚的清客,牛浦郎一對懾於他的氣勢,小心翼翼聽從他的吩咐,認他做了叔公。這位叔公為了收用他作為自己的幫手,請他吃飯、贈他衣物。只因牛浦郎此時撒謊騙人尚未圓熟老練,在與萬雪齋的對答中反應不夠機敏,接著又在萬府花園中不慎掉下水塘,活活露出未見過世面的窘相,因而被牛玉圃斥為“上不的檯盤的人”。這句話對正欲混入上層社會的牛浦郎來說,恰是刺在傷處,因此牛浦郎“惹了一肚子的氣”。不過這些“氣”對牛浦郎是有用處的。就在這樣的一些小小失敗中,牛浦郎作為一個熟練而出色的騙子正一天天成長起來。不久,他訪得萬雪齋當過書僮的身世,騙牛玉圃去挑破他主人的陰私,弄得牛玉圃糊里糊塗地被打發出門。牛玉圃這個慣於大話欺人的大騙子終於跌在一個剛剛起步的小騙子手裡。這一個回合中,香蠟店裡走出來的小夥子已經獲得了成為騙子的最根本條件,那就是心狠手辣和一副老臉皮。
牛浦郎為騙牛玉圃仍然付出了代價,他被臭打一頓,摜倒在一個糞窖子跟前,大病了一場。病中幸有做戲子行頭生意的黃客人救助扶持,使他大難不死,來到安東。
牛浦郎當初被剝光衣服扔在糞窖子邊時,就對黃客人謊稱自己是秀才,要到安東縣董老爺家去做館。到了安東,便帶起一頂方巾去拜董知縣。黃客人見他果然與老爺交往,十分敬重,要把第四個女兒嫁給他,招他做個女婿。牛浦郎樂得做現成的姑爺,隱瞞了已經成親的事實,又娶了黃家姑娘,在安東快活過日子。這時的牛浦郎,更由一個小騙子變成一個大騙子,他的名字履歷是冒充的,兩本詩集是冒充的,秀才身份是冒充的,就連做黃家女婿也是騙來的。他步步撒謊,處處騙人,每日裡藉著講詩為名,各處招搖矇騙,居然也“弄起幾個錢來”。
正在牛浦郎春風得意、騙術屢試不爽的時候,事態突然起了戲劇性的變化。真牛布衣的好友馮琢庵在京聽說牛布衣曾住在蕪湖甘露寺,便給牛布衣的妻子捎了信。這位牛奶奶知道了丈夫的訊息,一心想尋他回去,便從家鄉浙江紹興一路尋往蕪湖、安東而來。牛浦郎這時正混得不錯,黃家把門面一帶三四間屋都讓給他住,他就在門口貼了一個帖,上寫道:“牛布衣代做詩文”。牛奶奶一徑尋來,恰巧牛浦郎外出,便與牛浦郎的黃氏娘子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是牛布衣的妻子。正當此時,牛浦郎回家來,牛奶奶見了這個冒牌的牛布衣,心中又急又氣,當下就以“謀殺夫命”的罪名把牛浦郎告下了。本來,牛浦郎冒名頂替的事到此已經露餡,他的騙人生涯也該結束了,但偏偏碰上一位糊里糊塗的向知縣,他被牛奶奶纏得急了,竟胡亂把牛浦郎放了,把牛奶奶解往紹興完事。牛浦郎逢凶化吉,從此可以安心地把牛布衣當下去了。
牛浦郎小時雖然已有偷錢偷書的舉動,卻還不失為一個好學上進的青年,只因心裡存了一點虛榮的念頭,便不甘心老老實實憑本領力氣生活,當他從行騙中嚐到一點甜頭以後,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香蠟店出來的小小生意人在走向安東街頭的過程中曾經過多次挫折,但每次只要運用騙術,便能夠逢凶化吉,生活和社會都在給年輕人某種暗示和某種鍛鍊,終於在不長的時間內完成了一個既無情義又無廉恥的卑微靈魂的塑造。
吳敬梓在刻畫牛浦郎這個人物時,注意了展開社會環境的描寫,在這個社會里,不管人們有多少種不同的身份,歸根結底,不是騙人者就是被騙者。萬雪齋、牛玉圃等人固然是牛浦郎效法的極好榜樣,而董知縣、向知縣以至好心的老和尚、黃客人這些被騙者,又何嘗不在從另一個角度鼓勵著、滋養著騙子的成長?作者在牛浦郎假充牛布衣正走好運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叫做石老鼠的騙子來冒充牛浦郎的舅舅。這個小騙子來騙大騙子的細節,使這個社會中你騙我、我騙你的鏈條中又增加了一環,活生生地將一個騙人“怪圈”展示在讀者面前。出現在這個“怪圈”中的牛浦郎,本身也成了這個社會的一面鏡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