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幾

    對於海鮮的需求,人類從最初的裹腹充飢提升到迷戀,只經歷了1600年到1850年兩百多年的歷史,那之後的海洋魚類資源就開始急劇枯萎,海洋生態環境正在急劇惡化。從1995年後,無論全世界的海洋漁業如何努力,總產量只能維持在1億噸左右,再也沒有明顯上升了,而且還在連年下降。

    美國第一次近海的漁業資源枯竭是從1850年起,到1930年代達到頂峰。之後遠洋漁業的興起,讓美國近海魚類數量得到一些恢復,但隨著二戰的結束,美國的人口增加和經濟復甦,從1950到1970年代美國近海又經歷了第二次漁業枯竭。

    早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國印第安人就用骨頭做成魚鉤在近海釣魚,

    由於歐洲海洋漁場爭奪日益激烈,北歐、西班牙和法華人開始航行到美洲北部沿岸捕撈鱈魚。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批歐洲漁民湧入美國東部沿海地區。對食物的需求迫使他們把目光盯向深邃的海洋,很快打魚從最初的充飢,發展成了利潤豐厚的產業。他們把上等鱈魚運到歐洲,換取酒和水果等,把差一些的鱈魚運到加勒比海地區,賣給那裡的奴隸主,換取糖、棉花、菸草和鹽等等。這些漁民成為當時大受歡迎的一群人,因為他們能提供收入頗豐的工作,並在冬天也有充足的食物,歐洲人喜歡吃的三文魚也開始走上美華人的餐桌。

    從1850年開始,蒸汽輪機動力輪船的開發,使海洋漁業從近海發展到遠洋深海。蒸汽機車也讓通往各地的鐵路網路迅速發展起來,魚類產品迅速豐富了美華人的胃,漁業產量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大西洋東北部的海洋漁類數量大幅下降,達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自1870年起,美國一大批海洋專家開始在Woods Hole著手調研,並得到了很多社會環保人士的大力支援,美國魚類及漁業委員會也於1871年成立。但是大肆捕撈作業仍然沒有有效措施加以限制,1900年前後,美國是世界漁業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進入1920--1930年前後,美國近海魚類被捕撈殆盡。

    1930年代到二戰結束期間的20年間,世界遠洋漁業得到蓬勃發展。掛網和拖網的大量普及以及冷凍技術的運用使商業捕魚業更加興旺發達,各國漁船大量湧入美國海域,對海洋漁場的爭奪也愈演愈烈。1950年到1960年之間,世界科學界有一種聲音認為海洋漁業資源足夠人類消費的,還不足以令人擔憂,但是很快全球漁業危機就已經開始發生了。例如,美國西海岸的太平洋沙丁魚,從1936年的每年7萬9千噸,到1970年代已經減產到每年100噸。

    美國在1976年頒佈了漁業法,開始禁止外國漁船進入美國領海200海里以內的地區進行捕撈作業,這下美國本土的漁船倒是樂開了花,開始大肆捕撈,結果是魚類數量比立法之前更加大幅下降。

    聯邦海洋漁業管理局不得不修改管理措施,按海洋區域和魚類品種配額管理,以可捕撈總量為前提條件,取代了過去普遍採取的限制漁船數量、設定禁漁區、禁漁期等被動管理,經過多年的發展,美國海洋漁業年捕撈總量從1980年代中後期到現在一直穩定在500多萬噸,海洋漁業資源管理取得較好的效果。

    自2000年以來美國漁業管理系統正在實現其長期可持續性目標,重建的美國海洋魚類總數達到45種。2018年,美國絕大多數魚類種群處於可持續發展水平。美國漁業產量佔全世界的6%左右,1997年的總捕撈量為540萬噸,只相當於中國的六分之一。

    美國對海洋魚類資源的保護為另一個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美國遊釣業委員會於1870年成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產業。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平均遊釣人數為約3000萬人次,80年代為4000萬人次,而九十年代上升到6000萬人次,而單單在70年代,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就達到45萬人。

    雖然美國在保護漁場方面行動比較早,也最成功,但是海洋漁業也一樣隨著全球海洋資源的萎縮而難逃大幅減產的厄運。目前美國每年都要定期關閉阿拉斯加的鱈魚漁場,不得不施行休漁期,而這裡已經是人類最後的漁場了。

  • 2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美國曆史上沒有發生過海洋漁業枯竭的案例

    因為美國聯邦海洋漁業管理從1976開始採取了以馬格努森—史蒂文斯漁業養護和管理法案(MSA)為基礎的漁業法,主要以海洋漁業產出控制為主的政策工具進行海洋漁業管理,美國商業漁業年捕撈總量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現在一直穩定維持在400萬噸並略有下降,海洋漁業資源管理取得較好效果。此外還有以下原因:

    第一、美國擁有完善的漁業資源評估管理體系,在進行漁業資源開發前對海洋漁業資源進行科學、動態持續的評估,依靠大量準確、科學評估資料來判斷海洋漁業資源狀態,根據海洋漁業資源不同狀態採取不同的漁業資源開發手段與養護措施。

    第二、美國構建了清晰的國家漁業管理計劃,實施按資源海域漁業資源分佈特徵、漁業品種屬性、漁區社會經濟生態等情況分別實施不同的漁業管理計劃;在對聯邦、區域與州地方漁業區分管理的基礎上,對具體品種的海洋資源基本資訊、從業者、入漁方式、漁船、入漁區、入漁期都有明確的規定,對漁業資源、環境的影響有科學、準確的評估,同時對某項漁業政策實施與執行的效果進行量化評價。

    第三美國實施了有效的捕撈資源總量控制與份額管理。實施捕撈量總量控制,結合不同海域漁業資源特徵對漁業資源總量進行科學分配。同時,針對重要漁業品種採取捕撈配額、可轉讓配額、社群配額管理制度,針對捕撈主體有明確的規定,突出海洋漁業品種的重要性與捕撈份額分配的科學性,同時提高了重要海洋漁業資源管理效率。

    第四、美國實施“國家觀察員專案”,擁有一套完整的漁業資料統計、監測系統。透過對捕撈漁業產業鏈的捕撈環節、流通環節、市場環節進行全產業鏈的資料統計與監測,為漁業資源的科學評估、國家漁業管理計劃的開展、漁業份額管理的實施提供大量、科學、準確的資料支撐。

  • 3 # 風無蹤跡000

    據我掌握的有限資料看,美國是個魚業資源大國,在他們的歷史上還沒有發生過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的情況。

    美國對於海洋的休漁時間,很早以前就有很嚴密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對於休漁期間的管理非常嚴格、細緻,最具有實際意義的就是量化管理。

    一,他們具體規定了捕撈物的最小尺寸,甚至對每個魚種的捕獲都有嚴格的數量限制。

    二,捕獲時間的管理,根據季節限制捕撈,為漁業各個種類繁殖而設有休漁季節(也就是中國的休漁期)。

    三,由於海域的不同而制定有區別的管理制度,不同海域有不同的魚種,都有不同的、具體的捕獲限制。

    所以,他們考慮綜合的生態系統,對捕撈的工具是有嚴格限制的,小到捕撈工具的尺寸,大到漁類的棲養海域,都是有一定製度限制的。

    由於他們嚴格的制度管理,漁業資源一直是比較發達的,並沒有出現過中國近海漁業近於枯竭的現狀,我們也就不得不到稍遠的海域或是遠海去捕撈。

    中國近些年來,也不斷吸取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嚴控休漁時間的期限,以使近海的漁業得到繁殖養息,休漁期由2個月到3個月,確實逐漸的看到了實效。

    中國對過去的那種無度捕撈,無限制的捕撈工具以法制理,並發展自然條件的人工養殖,使中國也進入了科學管理的世界前列。

    中國有3.2萬公里的海岸線,中國還在不斷的完善保護海洋資源的規章制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會回到世界漁業捕撈大國的行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食物含有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