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月照胡天
-
2 # 新知傳習閣
一
漢朝時,儒家並不是顯學。漢朝時立國時信的是黃老的無為而治,基本上信的是道教。到了後來漢武帝只是把儒家當成了他鬥爭的工具,而漢武帝並沒有從內心裡尊重儒家。至少我們可以說,儒家思想在漢朝不是唯一的主流學說。
唐朝時,因為李家是鮮卑人,不是漢人。唐朝李家為了能統治好天下漢人,讓漢人臣服,就稱道教的老子是他們的祖先。因此唐朝也尊道教為國教,這就是說在唐朝,儒家思想也不是主流學說和思想。
宋朝建立後,開國宰相趙普是個低階文人,沒讀過太多書。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高,就吹牛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此以後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國家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後邊的明清也是如此。
唯一的差別在宋明之時,皇帝是世俗社會的領袖,而儒家大師們才是國家思想的領袖。到了清朝,那個滿人皇帝為了愚弄漢人,不僅當了世俗社會的皇帝,還兼任了思想文化的領袖,對國家思想擁有最終的解釋權,壟斷了思想文化,甚至包括了傳統社會的一切。皇帝的思想就是國民的思想,因此清朝沒有什麼大文化思想家。
這就是從祀孔廟的人漢唐很少,宋明很多的原因。漢唐時期沒有太多的人去學孔孟,只有宋明兩朝才有大量的文人去研究學習儒家,併產生了大量的儒學大師,從祀孔廟才成為一種時尚。
二
在孔廟(文廟)中,所有從祀在概指時可統稱為"從祀",但在細分時,四配、十二哲和歷代先賢、先儒這些所有"從祀"人物,還應當分為"配享"、"配祀"、"從祀"三個位階。
--"配享"是祭祀孔子時陪祭的第一等級,共有四位人物,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即"四配"。
"配祀"屬於第二等級,包括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十二人,通稱"十二哲"。"十二哲"中,朱熹號稱宋代的孔子,除了朱熹,其他十一位都是孔子的弟子。
"從祀"屬第三等,包括先賢、先儒兩部分,先賢地位略高於先儒。
到民國期間,孔廟配享的先賢、先儒已達到172人,都是歷代儒家學派中的著名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配享孔廟的都是那些人。四配:“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十二哲:子騫、仲弓、子貢、子路、子夏、子若、伯牛、子我、子有、子游、子張和朱熹,除宋儒朱熹外,均為孔子弟子。東廡先賢:公孫僑、林放、原憲、南宮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梟阝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絜、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牢、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縣亶、牧皮、樂正克、萬章、周敦頤、程顥、邵雍。西廡先賢:蘧瑗、澹臺滅明、宓不齊、公冶長、公皙哀、高柴、樊須、商澤、巫馬施、顏辛、曹血阝、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後處、奚容箴、顏祖、句井疆、秦祖、縣成、公祖句茲、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公西葴、顏之僕、施之常、申棖、左丘明、秦冉、公明義、公都子、公孫丑、張載、程頤。東廡先儒:公羊高、伏勝、毛亨、孔安國、毛萇、杜子春、鄭玄、諸葛亮、王通、韓愈、胡瑗、韓琦、楊時、謝良佐、尹焞、胡安國、李侗、呂祖謙、袁燮、黃幹、輔廣、何基、文天祥、王柏、劉因、陳澔、方孝儒、薛瑄、胡居仁、羅欽順、呂柟、劉宗周、孫奇逢、黃宗羲、張履祥、陸隴其、張伯行、湯斌、顏元。西廡先儒:穀梁赤、高堂生、劉德、董仲舒、後蒼、許慎、趙歧、範寧、陸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遊酢、呂大臨、羅從彥、李綱、張栻、陸九淵、陳淳、真德秀、蔡沈、魏了翁、陸秀夫、趙復、金履祥、許衡、吳澄、許謙、曹端、陳獻章、蔡清、王守仁、呂坤、黃道周、王夫之、陸世儀、顧炎武、李塨。以上就是從祀孔廟的所有人的大名單,這些人被稱為儒家大師級人物,確實宋明兩朝佔了絕大多數,其它各個時期都有,但總量很少。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在下姑妄答之。漢唐時期,孔廟尚不能完整稱為孔廟,而是文廟,這一時期文廟之中周公和孔子並稱,且周在孔前,統治者提倡周孔主要從政治方面考量,著重其對現實政治的意義,故文廟從祀著少。而隋唐時代佛道大興,儒家勢弱。佛道尤其是大興的禪宗,不僅在形而上之道方面遠比儒家精妙,其在宗門道統存續上更是比儒家完整嚴密。因此,唐宋儒家在排斥佛老過程中,一方面大力提倡性命之學,形成了程朱理學,另一方面,針對佛家道統論,韓愈首倡儒家道統,提出了自堯舜至於孔孟的完整的儒門道統存續脈絡。隨著宋明理學大興,儒家道統論也深入人心,作為孔孟之後儒家思想的傳承者,歷代大儒也因此不斷進入孔廟配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