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史不死
-
2 # 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伯夷叔齊的典故被史記撰寫者司馬遷列入了列傳之首,足見典故中所弘揚的儒學思想是司馬遷所尊崇的,非但司馬遷極為敬重此二人,歷朝歷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學思想影響的思想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以及帝王將相皆以伯夷叔齊為道德典範,歌功頌德。
伯夷叔齊典故講述的是商周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以恪守仁義而成為商周時期的仁義典範,故而將此二人的思想融匯於儒學思想中,流傳至今。
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愛小兒子叔齊,有意推翻嫡長子制度命次子繼承家業,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執意將家業由兄長伯夷繼承,然而伯夷也不願繼承,為了避免叔齊為難,遂於夜深遠走他鄉,但叔齊也是恪守禮制之人,見兄長不告而別,二話不說便尋他而去。
皇天不負有心人,叔齊終尋得其兄長,二人便決定不再回歸故里,於是投奔周國,過上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國舉兵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周國屬於商朝的附屬國家,以下犯上,視為不仁,便上朝勸諫,二人秉持仁心並未阻止此次討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來殺身之禍,被下令拘禁。
後來周朝建立,伯夷叔齊仍為出去心中的芥蒂,認為周朝的建立違背禮制,發誓不與周人往來,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後守著心中的執念,餓死在首陽山。
-
3 # 奇堯最棒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紂王,在經過叫孟津一村時,遇伯夷和叔齊兄弟二人攔武王馬叩而質諫,“你父(周文王)剛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怎稱‘孝’呢?作為臣子竟起兵殺君主,怎稱‘忠’呢?‘’。後得知紂王被殺,武建“西周”二人老淚縱橫,來到首陽山上“拒不食周粟”雙雙餓死山上。這個典故核心內容就是“以臣殺君,可謂忠乎?”武王姬發討伐紂就是不忠,伯夷和叔齊是出了名的德高老者,他們認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天經地義,老子打兒子應該,君主殺臣子理當,反之則為不孝不忠。這是【叩馬而諫】之核心。至於見伯夷而不見叔齊,二人同死於首陽山,時至今日叔齊人皆盡知,只是兄弟二人歷代大多以兄伯夷而論,所謂“首陽采薇”我則認為,寧可食草,不食周粟而餓死,以示骨氣正義。所謂“忠於不忠”的到判標準,正確應為“順應天道人道而為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
4 # 玩fan
可以用一句俗語回答:既生瑜何生亮。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古時候家族同輩排名用“伯仲叔季”,伯夷是老大,伯夷叔齊兩人因其德行並稱後世,也許是世人只記得老大的名字而已罷了。
回覆列表
伯夷和叔齊都是忠義之士,叔齊曾經讓君位給兄長伯夷,而且也是堅決不受。後來二人因為周代商是殘暴代殘暴,堅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後來司馬遷給他們作傳的時候也把他倆並列放在七十列傳之首。二者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相同的,只是一個為兄長。而且關於賢德仁義這些方面,很多資料包括名人探究的結果都是叔齊更勝一籌。
至於今天我們大都聞伯夷之名,而忽略叔齊,這可能是由於二者兄弟排名的問題,伯夷在前,叔牙在後,久而久之,人們就喜歡以一代二,但兩人的故事,還總是會放在一起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