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是這兩個企業發生全面屏的惡戰。
螢幕這個成分,對於華為來說並非重點,在任何一代華為產品中,螢幕也從未是重點提升的部分,即使螢幕形狀發生改變,也是來自供應鏈的方案,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研發成本也比較低,而從色差、色準方面來評價的話,華為的螢幕從來沒得過高分,現在主張擁抱中國產的華為,在螢幕上面需要的磨礪和改變更制約了這方面的發展。
而對於蘋果來說,螢幕是重中之重,螢幕是直接影響使用者體驗的元素之一。所以蘋果每年都是重金購買三星的頂級生產線,螢幕評分始終是A+,雖然研發難度依然沒有落在蘋果方面,但是產品質量確實實打實地擺在那裡。
所以如果一定要以華為的弱勢比較蘋果的強勢,那螢幕這個方面的對比從一開始華為就輸了。
全面屏這個問題,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都沒有做得很極致,反而是OV和小米在這方面下的功夫要更多一些。蘋果對全面屏的態度就是劉海屏,因為需要把Face ID放進去,所以劉海面積無論如何也很難做到比較小,那就不如以不變應萬變,反正效能擺在那裡,安全性擺在那裡,就是話語權。
而華為則選擇了追隨三星的設計,雖然後來採用了BOE的螢幕,但是華為似乎愛上了挖孔屏的設計,從手機到平板,全部改為挖孔屏設計,儘可能增加螢幕本身所佔的比例。所以如果真的出現了屏下攝像頭,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可能都不會第一時間採用,蘋果需要經過品控,而華為可能並不屑於這樣的改變。
處理器這個問題,之前很多人都討論過對比過,資料也擺在那裡,所以處理器研發能力包括處理器的效能,也不需要多說,如果追求效能肯定會選A系列處理器,這樣的話就沒什麼惡仗可打了。但是從宣傳的角度,華為可以輕鬆勝過蘋果,論誇讚自己的產品的角度,目前應該華為屬於王者段位。那麼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方面,很可能蘋果會一如既往遭到吊打,然後保留自己使用者粘性最高的群體,或者依靠類似SE這種入門機型來挽回一部分價效比顧客的心。
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分析,惡戰都不太可能會發生,因為兩者之間優劣勢過於明顯,自己的優勢一般就是對手的劣勢,所以一旦對抗起來,對方都是無力反抗的狀態,這種一邊倒的局面個人認為難以稱得上是惡戰。所謂惡戰,之前小米和榮耀的那一波才叫做惡戰。
不會是這兩個企業發生全面屏的惡戰。
傾向性螢幕這個成分,對於華為來說並非重點,在任何一代華為產品中,螢幕也從未是重點提升的部分,即使螢幕形狀發生改變,也是來自供應鏈的方案,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研發成本也比較低,而從色差、色準方面來評價的話,華為的螢幕從來沒得過高分,現在主張擁抱中國產的華為,在螢幕上面需要的磨礪和改變更制約了這方面的發展。
而對於蘋果來說,螢幕是重中之重,螢幕是直接影響使用者體驗的元素之一。所以蘋果每年都是重金購買三星的頂級生產線,螢幕評分始終是A+,雖然研發難度依然沒有落在蘋果方面,但是產品質量確實實打實地擺在那裡。
所以如果一定要以華為的弱勢比較蘋果的強勢,那螢幕這個方面的對比從一開始華為就輸了。
全面屏全面屏這個問題,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都沒有做得很極致,反而是OV和小米在這方面下的功夫要更多一些。蘋果對全面屏的態度就是劉海屏,因為需要把Face ID放進去,所以劉海面積無論如何也很難做到比較小,那就不如以不變應萬變,反正效能擺在那裡,安全性擺在那裡,就是話語權。
而華為則選擇了追隨三星的設計,雖然後來採用了BOE的螢幕,但是華為似乎愛上了挖孔屏的設計,從手機到平板,全部改為挖孔屏設計,儘可能增加螢幕本身所佔的比例。所以如果真的出現了屏下攝像頭,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可能都不會第一時間採用,蘋果需要經過品控,而華為可能並不屑於這樣的改變。
處理器處理器這個問題,之前很多人都討論過對比過,資料也擺在那裡,所以處理器研發能力包括處理器的效能,也不需要多說,如果追求效能肯定會選A系列處理器,這樣的話就沒什麼惡仗可打了。但是從宣傳的角度,華為可以輕鬆勝過蘋果,論誇讚自己的產品的角度,目前應該華為屬於王者段位。那麼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方面,很可能蘋果會一如既往遭到吊打,然後保留自己使用者粘性最高的群體,或者依靠類似SE這種入門機型來挽回一部分價效比顧客的心。
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分析,惡戰都不太可能會發生,因為兩者之間優劣勢過於明顯,自己的優勢一般就是對手的劣勢,所以一旦對抗起來,對方都是無力反抗的狀態,這種一邊倒的局面個人認為難以稱得上是惡戰。所謂惡戰,之前小米和榮耀的那一波才叫做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