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些歷史要讀
-
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或者帝王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即使是北宋這樣弱勉強稱為大一統的王朝依然透過河湟之役完成了對西北的開拓。北宋在消滅吐蕃割據青塘的角廝羅政權和黃頭回鶻後,觸角勉強達到了西域的邊緣。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隴右都護府成為北宋管理西北的機構。隨著北宋的勢力延伸到西北,隴右都護府對周邊的吐蕃、西夏、高昌回鶻以及喀喇汗國等政權有什麼影響?這些政權對大宋的隴右都護府又是什麼態度呢?隴右都護府建立的背景
隴右都護府是北宋設置於河湟沿邊的軍事機構。北宋在哲宗、徽宗兩次進入河湟之地。最終在宋徽宗崇寧三年四月,建隴右都護,以知西寧州兼領。此後攻滅黃頭回鶻,把隴右都護府的管轄地域延伸到西域的邊緣。其實就是貼著河西走廊南沿,現在的青海和甘肅的一部分一直延伸到西藏和新疆的結合部。
隴右都護府的建立始於宋神宗,神宗決心一改前朝歷代皇帝消極軟弱的外交策略。希望以開疆拓土的秦皇漢武為榜樣,徹底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現實。也因為此才任用王安石變法積累財富後才滅吐蕃角廝羅政權,收復河湟之地;五路攻伐夏,西夏差點被滅國。這就是河湟開邊,大宋隴右都護府的來源(可惜神宗三十多歲英年早逝,否則也不會到到徽宗欽宗就亡國)。用南宋史學家南宋李心傳所言就是:
“神宗始用師於西方,歷哲宗、徽宗,遂漸奪橫山之地,又傍取熙河湟鄯以制之。”隴右都護府對西部各國的影響既然大宋把觸手伸到了西北,那麼這個存在了20多年的隴右都護府對周邊的西夏、吐蕃、回鶻各國都有哪些影響呢?
西夏北宋本來就和西夏是仇敵,西夏的建立可以說是在北宋多次失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在宋神宗時期,擔任攻取河湟的是《平戎策》的作者大臣王韶。正是他詳論取西夏之略,其大意為奪取西夏左廂橫山之地,切斷西夏賴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絡,從右翼邊境壓迫西夏,徹底解決西夏威脅,消除西部邊患。
看到沒有,依照王韶的觀點攻取河湟建立隴右僅僅是滅西夏的一個步驟。最後的重點肯定是平定西北,滅掉西夏。這就讓西夏陷入了北宋的東和南兩個方向的包夾。原來西夏還可額以憑藉賀蘭山脈作為天險和北宋對峙,但是如果兩個方向用兵對於人口基數本來就少的西夏是個嚴峻的考驗。
所以西夏的就是在自救的同時,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一方面聯絡遼國對北宋施壓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聯絡吐蕃諸部陳曉厲害,和西夏一起從南北兩面包夾北宋。
吐蕃吐蕃自從末代贊普被殺後作為統一的高原政權就不復存在了。而生於997年唃廝囉是吐蕃亞隴覺阿王系的後裔,這麼算先來也算是吐蕃贊普的後裔。當時,吐蕃國勢早已衰微。西藏本土,四分五裂;河隴一帶更是族種分散,無復統一。而河西地區的党項人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掉吐蕃西涼六穀部領袖潘羅支。河隴吐蕃大有被西夏軍隊吞食的危險,形勢十分緊迫。
唃廝囉作為名義上吐蕃贊普,慢慢親政後建立角廝羅吐蕃政權。吐蕃獨自對付處於上升期的党項有點力不從心,所以角廝羅很容易就把目光投到了鄰居北宋身上。他採取的措施正是聯宋抗夏。
角廝羅去世後,三子董氈繼位仍然採取聯宋抗夏的方針被北宋冊封為武威郡王。但是董氈去世後,養子阿里骨篡奪了政權並改變了聯宋抗夏的國策反而與西夏聯手攻打北宋。這才讓北宋惱火後征伐青塘,最後滅國後建立隴右都護府。
當隴右都護府建立後,吐蕃與西夏不再接壤自然也感覺不到党項的威脅。反而是北宋滅到吐蕃角廝羅政權對北宋不再友好。所以當西夏聯絡吐蕃攻擊北宋的時候,吐蕃也有意動。
高昌回鶻、喀喇汗國高昌回鶻、喀喇汗國以及被西夏滅掉的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其實都脫胎於唐朝時期的草原霸主回鶻政權。當回鶻被新的草原霸主黠戛斯擊敗後部落紛紛離開草原進入西域地區建立各部政權形成的各個回鶻政權。
党項崛起後先後滅掉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佔據了河西走廊建立起了西夏政權,所以說回鶻和西夏是有仇的。同時西夏再往西就是高昌回鶻,這個政權讓西夏吃盡了苦頭再也無法向西擴張。西夏只能把重點放到東方的遼和宋兩個龐然大物身上。所以即使北宋建立的隴右都護府,也無力對高昌回鶻和喀喇汗國造成什麼威脅。所以它們對誰佔據這裡沒有疑問,只要沒有影響它們就好。
小結:
綜上所述,只有西夏對於北宋開邊河湟有切膚之痛所以反應也最強烈。最後還是藉著靖康之變後逐漸蠶食隴右這部分領土。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整個宋朝對河隴之地的開拓,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的“熙河開邊”;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的“元符河湟之役”;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的“崇寧河湟之役”;
前後歷經神宗、哲宗、徽宗三代皇帝,耗時32年之久。
第一階段,在王韶的主持下,宋軍攻陷熙河六州,併吞隴右諸州,拓地2000餘里,並在河湟(黃河、湟水流域)吐蕃的打擊下,站穩了腳跟,為之後的繼續拓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在宋將王愍、王贍的率領下,攻入青唐(西寧)先後降服了唃廝囉政權的第四代、第五代領袖“瞎徵”、“隴拶”。
但隨著河湟吐蕃擁立“隴拶”的弟弟“溪賒羅撒”(小隴拶)為國主,宋軍陷入吐蕃反抗的狂潮。被次年四月迫撤出,並承認了青唐新主“溪賒羅撒”(小隴拶)的領袖地位。
第三階段,宋徽宗繼位後,宋朝重拾向河湟拓展的戰略,以王厚為帥、童貫為監軍,分兩路從河州、蘭州出發,向湟水流域挺進。
經十個月的苦戰,於崇寧三年四月,第二次攻取青唐,逐走“小隴拶”。
五月,改青唐為西寧。
至此,整個河隴之地盡歸北宋,吐蕃唃廝囉政權徹底終結。
但逃入深山的“小隴拶”,並不想退出歷史舞臺。
此後,在河隴千里之地上,北宋、吐蕃、西夏、金、蒙古帝國間不斷上演聯合與絞殺。
本文將從宋軍再次佔領西寧(青唐)開始,仔細講述這段,潮起潮落的河隴歲月!
一、“小隴拶”的反擊“小隴拶”離開西寧(青唐)遁入深山,但他並不想,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1105年(宋徽宗,崇寧三年)三月,“小隴鑼”來到西夏求助,西夏皇帝“李乾順”隆重的接待了他。
對“小隴拶”復國之請,李乾順滿口答應。
其實,從西夏尚未建國的李繼遷時期開始,党項人便已覬覦河湟地區,但始終未能得逞。
北宋佔領了河湟良馬產地後,對西夏的威脅加大。既然“小隴拶”求上門來,西夏正好藉助他這杆“佛子”唃廝囉後裔的大旗。
李乾順馬上派數萬夏軍,助“小隴拶”攻宣威城城(西寧北五十里),並犯西寧州。
西寧知州高永年遣知河州劉仲武率兵御之,不克,遂率部親援。
出西寧三十里,遇到一支吐蕃“熟戶”部落軍隊。這支吐蕃熟戶是當年他親自招降的,因此高永年毫無戒備之心。
但當吐蕃熟戶走到他身邊,卻突然暴起,擒拿高永年並驅散了他的親兵,將其綁至“小隴拶”和“多羅巴”面前。
“多羅巴”謂其下曰:“此人奪吾國,使吾宗族漂落無處所,殺之,探其心肝食焉!”
就在“小隴拶”引西夏軍圍攻宣威城時,廓州(青海化隆)大首領“洛施軍令結”、熙州(甘肅臨洮)的勇丁“丹溪”等集六族部相繼“叛宋”。
他們焚燒大通河橋以自守,“圍廓州及懷和等寨,逾月不克。是月解去,又圍膚公城……”。
“小隴拶”趁廓、熙二州動亂,在宣威城下全力圍攻,“增兵四萬攻宣威城甚力,……丁丑,又犯西寧州。戊寅,又犯臨宗寨。”
洮州境內的吐蕃首領“臧徵僕哥”也率部眾反叛,圍攻州城。
西夏見到“小隴拶”成功攪亂了河湟局面,在出兵協助小隴拶之餘,自己也出兵圍攻湟州(青海樂都),進犯清平寨、臨宗寨等地。
《宋史 • 西夏傳》記載:“夏人遂入鎮戎,略數萬口,執知鄯州高永年而去,又攻湟州,自是兵連者三年。”
短短數月間,河湟地區烽煙四起,民眾再次跌入血與火的漩渦。
二、宋徽宗的組合拳
面對河湟亂局,宋朝“棄守河湟”的聲音再起泛起。
終宋一代,始終都不是很有進取心的王朝,對北拓疆土總有反對之聲。
好在此時,徽宗皇帝的腦袋還沒扎進花鳥艮嶽之中,心中尚存些許奮進之思。
他頂住了“棄守西北”的言論,將幾個蹦得最歡的大臣貶官。
隨後,宋朝將幾個畏懼不前的邊將治罪,重新整合了河湟軍務。
並在強硬的軍事打擊之餘,開始實施一些懷柔政策,任命吐蕃部族首領為官,尤其是著力扶持唃廝囉家族的後裔,派其招降不順服的吐蕃首領。
1108年(宋徽宗,大觀二年)正月,“改封趙懷德(小隴拶的哥哥,青唐政權第五代領袖)為順義郡王,昭化軍節度使河南蕃部總領,河南蕃將緬什羅蒙為節度觀察留後,賜名趙懷忠。”
同年四月,令童貫繼續用兵河湟,降服不願歸附的部落首領。
童貫命馮瓘、辛叔獻統率大軍自岷州(甘肅岷縣)發兵入洮州(甘肅臨潭)鎮壓附近蕃部。
戰端初始,溪哥城(青海貴德西十里)的吐蕃首領“臧徵撲哥”戰意頗濃,“王子臧徵撲哥欲與官軍鬥,亦無意出降”,還給童貫送來一封藏文書信,“其辭據甚”。
但在童貫兩路大軍的威逼下,“臧徵撲哥”的勢力範圍,逐漸被壓縮到只剩溪哥城周邊區域。
宋隴右都護劉仲武於溪哥城對岸,撒逋谷口架橋渡河,兵鋒直指溪哥城下。
早就歸附北宋的順義郡王“趙懷德”,也隨軍趕來親自勸降。
溪哥城一帶,本就是趙懷德的舊部,在此頗有些聲望。
五月三日,“臧徵撲哥”派其弟,前往宋軍駐地納款請降。宋軍進駐溪哥城後,改稱“積石軍”,黃河以南的吐蕃之地初平。
紅色為北宋,黑色為吐蕃
解決了實力最弱的河南吐蕃部落,北宋還要啃啃廓州(青海化隆)、湟州(青海樂都)和西寧州,這幾塊硬骨頭。
這些吐蕃部落人數眾多,遠非洮州吐蕃可比。
所幸,宋朝在湟水流域的幾座城市中,還保有數量較多的宋軍。
因此,能在吐蕃和西夏的攻擊下,勉力守住這些城寨,為宋軍的反攻打下了基礎。
宋徽宗派涇原守將李真赴廓州平叛,並令張誡、王亨等人率兵協助。
李真所部宋軍與吐蕃大首領“洛施軍令結”在廓州相持不下,為了分擔李真的壓力,宋庭又命王厚的部將趙隆、辛叔詹二人率兵,救援大通城(青海循化縣)。
就在廓州周邊反覆拉鋸之時,西夏出兵萬餘眾,圍攻湟州以北的北番市。
湟州知州辛叔獻及統制郭祖德出兵援救,與西夏軍展開激戰,擊退了西夏的進攻,並斬首千餘級。
同時,宋朝派遣大將劉仲武率軍,擊敗了圍攻西寧州、清平寨等地的西夏吐蕃聯軍。
宋軍在西寧和湟州周邊取勝後,廓州吐蕃孤立無援,也被宋軍連續擊敗,最終退出了廓州。
這次歷經數年,由小隴拶和西夏聯合的復國之舉,在北宋的打擊下煙消雲散。
經此一戰,吐蕃殘部再受重創,主力基本消耗殆盡。吐蕃民眾苦於戰火頻仍,普遍生出厭戰之心。
北宋則透過軍事打擊和懷柔招撫的組合拳,逐漸在河湟站穩了腳跟。
三、姓“完顏”的北方新玩家為了能夠穩定河湟局面,徹底斬斷西夏伸向河湟的觸角。
宋徽宗於政和五年(1115年),詔令童貫領軍兵發湟州北攻西夏。
童貫自領中軍坐鎮蘭州,命熙河路經略使劉法率精兵十五萬,自熙河出發趕赴湟州一帶;又遣秦鳳經略使劉仲武自河州(甘肅臨夏)出發趕赴會州(甘肅會寧縣),兩路宋軍左右夾擊,互為聲援。
劉法率軍沿著大通河向北進發,遭遇西夏大軍的突襲。
宋夏兩軍於“古骨龍城”(青海門源縣東南)激戰,在宋軍持續不斷的打壓下,西夏因寡不敵眾大敗。
宋軍隨即佔據了古骨龍城,並斬首夏軍三千級。
1116年(政和六年)六月,宋朝在古骨龍城築“震武城”,七月改為“震武軍”。
此戰之敗,西夏勢力基本被逐出河湟地區,“唃廝囉之地悉為郡縣”。北宋在王厚、童貫再次收復青唐後,又耗時十二年,才算將河湟之地納入囊中。
此時,徽宗君臣彈冠相慶,但命運的時輪即將碾過,北宋滅亡只剩十年。
在遙遠的北地,一支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部落,正等待著南下,赴豪門間的盛宴。
1115年(政和五年),東北長白山麓和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建國,取國號為“金”。
金國的興起,迅速改變了北方宋、遼、西夏三國鼎立的局面。
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北宋背棄了與遼國的盟約,在蔡京和童貫的鼓動下,與金締結海上之盟,金國南下攻遼。
1125年,滅亡遼國的過程中,金髮現南方的盟友實在孱弱不堪,順勢大舉南下,長驅中原,直逼北宋都城汴京(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不妙,將皇位傳給兒子趙桓,史稱“宋欽宗”,改元“靖康”。
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十五日,金軍攻破汴京,北宋滅亡。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押解著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奔赴遙遠的黑龍江阿城“北狩”。
金滅北宋之後,劍指西北。
1130年(南宋高宗趙構,建炎四年),金國右副元帥“完顏宗輔”經略陝西、甘肅、青海一帶。
次年,《金史》記:“宗弼撫定鞏、洮、河、樂、西寧、蘭、廓、積石等州。涇原、熙河兩路皆平。”
為了固守西北,抵禦金國的進攻,南宋朝廷也做了一些安排。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六月,剛剛立國的南宋朝廷,便派遣原來的北宋陝西經制使巡撫河湟,尋找唃廝囉後裔封立,以圖利用他們為宋守邊。
北宋的官員找到了“隴拶”之弟“益麻黨徵”,賜名“趙懷恩”,封為隴右郡王,命其“措置湟都事”,這是南宋王朝在河徨地區的第一任朝廷命官。
但在金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下,“趙懷恩”(益麻黨徵)根本無力阻擋。1134年(紹興四年),他被迫“棄離部族田宅,驅攜老小前來川中”,之後,唃廝囉這一支子孫便一直生活在四川閬中,再也沒有返回故鄉。隨後,南宋官員還曾招募吐蕃首領“董谷”降宋,並賜名“趙繼忠”。但這些吐蕃部落在金的軍事打擊下,同樣只能逃避在隴南的深山之中。
四、北宋垮臺,西夏和金瓜分河隴西夏則趁北宋崩盤,金又立足未穩之機。
1136年(南宋紹興六年)七月,突然出兵湟水中下游,攻克樂州(樂都),繼而攻佔西寧州,“乾順既得西寧,與金積石等州鄰逼”。
次年九月,又趁金國無暇西顧,“遣使以厚幣如金,表乞河外諸州。金主以積石、樂、都三州與之”。
在西夏花錢買了積石、樂、都三州之後,金和夏兩國便肢解了唃廝囉故地,西夏佔有(黃)河北,金國佔有河南。
當時在河湟地區,唯一能夠算是有點實力的吐蕃部落,便只剩了唃廝囉四世孫“結什角”。
“結什角”為吐蕃木波族首領,《金史 • 結什角》記載其控制地區“北接洮州、積石軍,其南隴逋族,南限大山,八百里不通人行。東南與疊州羌接。其西丙離族,西與盧甘羌接。其北龐拜族,與西夏容魯族接。地高寒,無五穀,惟產青稞,與野菜合酥酪食之。其疆境共八千里,合四萬餘戶。其居隨水畜牧,遷徙不常”。
從金史的描述看,結什角的管轄區域,基本在洮州(甘肅臨潭)以南的群山溝谷之中,故此有“八百里不通人行”之語,但這已是河湟吐蕃,碩果僅存的地方政權了。
洮州(甘肅臨潭)以南的地形
金朝佔領河南地區之後,也採取了招撫的手段,招降當地部族首領。
“結什角”投附金國後,甚得金世宗厚待,但木波四族所在的洮州,正好處於金夏爭奪的區域,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結什角”,也時時處於動盪之中。
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夏出兵剿滅“吹折”、“密臧”二族,臨近“結什角”統治區的“隴逋”、“龐拜”二族投降“結什角”。
“結什角”接納二族的舉動激怒了西夏。
1169年(乾道五年),西夏人偵知了“結什角”,去莊浪族探望母親的訊息。出兵包圍“結什角”,並勸其投降。
結什角“不從,率所部力戰,潰圍出,夏人斷其臂,虜其母去,部兵亦多亡者,結什角亦死”。
次年,金人尊重“結什角”另立首領的遺言,立他的侄子“趙師古”為四族首領,加宣武將軍。
此後,“趙師古”這一支吐蕃勢力,便一直依附於金朝。
五、最後一個玩家入場,拿走了全部蛋糕。1206年,北方草原首領“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並被推為“成吉思汗”。
1227年,成吉思汗親自率軍進入河湟,取積石、臨洮、西寧諸州。至此,河湟地區盡歸入蒙古統治之下。
蒙古軍隊雖然以武力佔領了河湟,但是對當地的吐蕃部落,卻採用了招降的方式,唃廝囉的後裔“趙阿哥昌”(宋賜姓趙),歸降了蒙古汗國。
《元史》對“趙阿哥昌”有簡單記載:“土播思烏思臧掇族氏。始附宋,賜姓趙氏,世居臨洮”。
“趙阿哥昌”降蒙後,“承製以阿哥昌為疊州安撫使”,其子“趙阿哥潘”隨軍出征四川,共大小五十餘戰,皆先陷陣。
蒙古皇子“闊端”賜以金甲、銀器,以示對其軍功的獎勵。
隨後,“忽必烈”征伐大理,命趙阿哥潘為“攝元帥”。
“趙阿哥潘”屢立戰功,蒙哥汗甚至評價他,“有臣如此,聯復何憂”,並“賜黃金五十兩,名曰拔都。”
之後,其在青居山中宋軍伏擊,死於亂軍,“諡曰恆勇”。
“趙阿哥潘”之子“趙重喜”也是一員勇將,在忽必烈麾下功勳更勝其父,最終官至萬戶,佩金虎符。
“趙重喜”解甲歸田後,忽必烈特准其之“金虎符”不必交回。
《元史 • 趙重喜傳》“趙氏世世勤勞,其金符勿拘常例,使終佩之”,可見忽必烈對其的青睞。
唃廝囉家族後裔,其後累世為官。
最終,發展成為甘青藏區,最有勢力的土司家族。
回覆列表
河湟開邊(熙河開邊),是北宋歷史上成果最大的開疆擴土行動。
宋神宗熙寧年間,北宋名將王韶在宰相王安石支援下,開始了收復河湟的軍事行動。至熙寧六年(1073),北宋相繼收復熙、河、洮、岷、迭、宕六州,拓地達2000餘里,斬獲不順蕃部近二十萬,招撫大小蕃族三十餘萬帳。
此役,是北宋自結束十國割據局面後,八十年來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軍事勝利。這對於在之前對西夏作戰中接連遭受慘敗的北宋軍隊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鼓舞。經此一戰,宋夏之間的勢力均勢被打破,北宋對西夏形成了包圍之勢,戰略優勢越發顯著。
不過,河湟開邊的豐碩戰果實際上是建立在鉅額的戰爭消耗之上的,加上新招撫的大小蕃族也時有反叛,使得北宋不得不繼續投入更多的兵力,去維持對新開拓地區的統治,使得北宋的軍事投入和消耗與日俱增。而這些問題,也為日後舊黨代表司馬光上臺後放棄河湟地區,提供了理由。
而北宋的河湟開邊行動,受影響最大的當然就是西夏啦,畢竟它都快被徹底打殘了。按照王韶在《平戎策》中的戰略,北宋將透過奪取西夏左廂橫山之地,切斷西夏賴以生存的右臂,再奪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絡,從右翼向西夏施壓,最終徹底解決西夏威脅,進而消除北宋的西北邊患。
而河湟開邊則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王韶的戰略,使西夏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而這對於本就在人口和生產力上處於絕對劣勢的西夏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因此,西夏不得不作出自救,一方面緊急向遼國同好,希望其能對北宋施壓,以便減輕自己的正面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則遊說吐蕃諸部,陳曉厲害,讓他們站到西夏這邊,反過來牽制北宋。
實際上,宋夏相爭,吐蕃諸部反而是最得利。自從末代贊普被殺後,吐蕃作為統一的高原政權就不復存在了。在王韶經略河湟地區以前,吐蕃諸部四分五裂,互不相屬,彼此相攻。與此同時,他們還時刻受到西夏的武力威脅。因此,當時吐蕃諸部的處境,是十分艱難的。
而王韶擊敗西夏後,相繼招撫了吐蕃各部族,使之歸於北宋的統一保護之下,既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與戰爭,也極大的降低了來自西夏的武力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