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北鎮撫司

    這個問題很複雜了。

    其實朱元璋在1367年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說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注意是“驅除”而不是消滅,這就表示新政府的政策是“胡虜”只要退出中原就可以了,不是趕盡殺絕。而後又說“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是表示,前朝各色人等,只要你們遵守法度禮儀,安分守己,忠誠,政府一律平等對待,可以繼續以往的生活。

    這就說明,明廷對蒙元的歷次討伐主要目的是為了打擊有生力量,使之臣服,無力南犯。而新政府的主要政治目標是為了恢復宋朝以及漢唐的版圖。這點做到了。之後徐達常遇春,傅友德,藍玉等的歷次北征都是要消滅北元主力,打殘北元政治根基為主。後來朱棣五次北征,肯定有超越乃父,試圖吞滅蒙古的雄心,但是各種原因影響,使得這一目標沒有實現,這和軍事原因關係不大,哈密衛設立打通西域,開平,遼東等地收復後,到朱棣時代明朝的版圖差不多穩定了。蒙古高原土地貧瘠,對於明朝來說是負擔,納入直接管轄得不償失。反而任由其自行管理互相爭鬥,明朝可以控制。所以殺不殺名將對明朝版圖影響不大。

    但是如果不殺藍玉等,對朱棣登基是有影響的。原因大家都明白了。

  • 2 # 沒事叨兩句

    朱元璋作為一個平民起來的皇帝,在稱帝路上的陰謀詭計更是多不勝數,造就了朱元璋走一步看三步的性格,尤其稱帝后更是多疑、殺伐果斷。所以在朱元璋生前一直有計劃的誅殺名將為不如自己的後代鋪路,最終結果是朱棣造反時建文帝無良將可用,終被一直戍邊戰鬥經驗豐富的燕王奪取帝位。

    那如果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後,不大肆屠殺功臣良將,那麼大明朝版圖會有多大,那我們先看一看明初勢力分佈地圖和元朝地圖對比一下。因為古代交通不便而蒙古餘部所處偏僻,如果派大軍出征後勤補給只能舉國之力支援,而明初的政策是休養生息,即使有名將估計明朝疆域也不會比實際大多少。因為離得太遠的地方中央要控制力只有大量駐軍,但以明初百廢待興的實際情況,是不足以花費大量糧草對偏遠地區駐守大量軍隊的。直到300年後清朝康熙時期平滅準格爾,中原王朝才算完全瓦解蒙古的勢力。

    不過如果朱元璋不大肆屠殺功臣名將,到了朱棣造反時肯定是倍感艱辛,朱棣敢不敢起兵造反都難說。

  • 3 # 優己

    朱元璋之所以殺藍玉跟杯酒釋兵權有著不同的概念。整個明朝初期,大明並不缺名將!比如在靖難戰爭中朱棣所部出現的幾員大將都是大才,甚至朱棣本身也是統兵良才。也就是說,大明殺了藍玉以後還會有另外的藍玉。但是大明之所以沒有繼續擴大版圖實際是因為國力所限。大明需要時間來恢復國力。反而是靖難之役後,北方的許多地區藉助於燕王南下爭帝位的期間,趁機反叛。這又促成了明成祖五次北伐。因此,殺不殺大將對明朝的國力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中最響的聲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