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 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④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⑤?’ 對曰:‘將以釁鐘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⑩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⑾其無罪而就死地, 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⑿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⒀也。”
【註釋】
①齊宣王:姓田,名闢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 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 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齕:人名,齊宣王 身邊的近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鐘:新鍾鑄成,殺牲取血塗抹鐘的孔隙,用來祭祀。 按照古代禮儀,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觫 (su):因恐懼而戰慄的樣子。 ⑧愛:吝嗇。 ⑨褊(bian):狹小。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 怪。 ⑾隱:疼愛,可憐。 ⑿無傷:沒有關係,不要緊。 ⒀庖廚:廚房。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 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 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 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 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 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 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 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 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 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④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⑤?’ 對曰:‘將以釁鐘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⑩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⑾其無罪而就死地, 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⑿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⒀也。”
【註釋】
①齊宣王:姓田,名闢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 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 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齕:人名,齊宣王 身邊的近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鐘:新鍾鑄成,殺牲取血塗抹鐘的孔隙,用來祭祀。 按照古代禮儀,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觫 (su):因恐懼而戰慄的樣子。 ⑧愛:吝嗇。 ⑨褊(bian):狹小。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 怪。 ⑾隱:疼愛,可憐。 ⑿無傷:沒有關係,不要緊。 ⒀庖廚:廚房。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 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 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 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 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 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 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 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 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