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天的樹葉黃了

    石丁(朱道君)安徽淮南人,1975年生。2004年到宜興丁蜀鎮從事紫砂陶藝創作和陶刻,並致力於紫砂原料的研究和收藏。2009年成立石丁紫砂陶坊,並創立“石丁”紫砂品牌,專業從事紫砂品茗杯的創作,作品繼承傳統手工藝精髓並大膽創新,注重詩意和精神內涵的表達。從最小到最大,從最厚到最薄,在無限可能的探索中成功創造了不倒杯、粉漿杯、朱泥大盞、紫砂開片等多個第一。內外粉漿更是開創了紫砂“以泥代釉”的歷史先河。

    兩隻遠帆緩緩地浮游,帆布被風吹得鼓脹,有飽滿輕柔的動感。近處樹叢密匝,將人家掩映。山石橫臥,四目恬靜而安寧,給人世外桃源般的片刻暢懷。這是就石丁製作的紫砂杯,有詩詞、山水與人文景象,各有索思,並且兼蓄了技巧與畫工、意境與意趣,筆意俱全。如果不是從紫砂杯上標新立異,用刻繪的方式表現文化與宗教。石丁大概會像大部分紫砂藝人那樣畢生專工壺藝,不必為了尋找新意絞盡腦汁,將藝術與文化修養的增進視為使命。這是牆院外的來客從紫砂的數種形象中捕獲到的獨特之美。因為立場不同,受人忽視的紫砂杯就成為了石丁眼中趣味無窮的領域。實際上,陶刻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丁必須經過筆墨和篆刻兩道工序,從畫到刻,每個環節都細緻到苛刻,才能準確表達書畫與傳統範疇內的很多內容。石丁受到北宗畫派審美觀的影響,偏重於瀟灑的筆墨,也鍾愛畫家任伯年酣暢淋漓的情感與灑脫有勁的力道。“刀刻任伯年的畫作,總有飛沙走石的酣暢感。”石丁一言難盡的感喟,儘管刻刀只有一面鋒,運用得當,就能從容自如的透過線條同時表現篆刻的刀味、骨力與毛筆柔和的韻味,充分顯示書畫線條的節奏與氣韻。不過,石丁並沒有將有限的精力與才華豪擲在技藝上面,他耐下心來全面研究,不怕耗費心血,甚至願意窮盡一生的以紫砂為材,展示中國傳統書畫與文化的精彩,帶著無限的誠意。於是,他的杯子從一開始就明確了標準,那就是將自己對生命、文化與藝術的理解轉化傾注杯中,結合器型表現宗教與哲學。以器傳思,令紫砂成為載體,關注思想的表達。可是,要想融合詩書畫印、造型藝術以及雕塑藝術於一體,是多麼龐大深入的體系。石丁說了一句:“窮盡一生經歷,恐怕也不能完備”,話裡包藏著熱愛智慧、鍾情思考,願一生為學,不知歸途的衷情。

    除了制器與陶刻,石丁研究最多的就是紫砂礦石,每一種礦石與泥料他都是熟悉的,哪塊是黃段,哪塊是墨綠段,哪塊燒成後的顏色呈墨綠色,哪塊燒成後有橙黃或是淡墨帶點青的色彩。這是他研究的另一個領域,嘗試配比不同的泥料,不斷試燒,每種礦石能夠承受的溫度與不同溫度燒成後的區別差異,他都清清楚楚。對石丁而言,刻繪儘管直觀,能從視覺上打動人心,但仍是紫砂杯最薄弱的地方。只有深入紫砂背後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源頭的材料,才可能保證其富有全面的美感。隨著時間的深入與大量細緻的工作,如今的石丁再看紫砂,感情非同以往,“過去只當它是原材料,現在看卻有了鮮活的個性。本山綠泥與朱泥嬌豔的像柔弱無骨的小女子,底槽清顏色沉穩、形狀敦實,給人厚重的男性氣息。”不同特性的泥料豐富了紫砂的表現,並在製作過程中還給他截然不同的感受——從其可塑性與燒成後的成功率來看,紫砂泥的豐富與隨和可謂一種美德——這正是石丁從紫砂中悟出的第一個人生道理。

    (懷古)系列,目前可謂是石丁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取名懷古也是作者追憶古人淡泊寧靜的田園生活,嚮往漁樵耕讀的自在悠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軍歌《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