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3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目前已經得到控制,部分地區仍然很嚴重,遠沒有達到結束的目標。
為什麼說印度的蝗災是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是結束呢?蝗蟲的生命週期是三個月,三個月未的產卵後,成蟲就會壽終正寢,但每隻成蟲產80只卵,待到農曆6月連陰雨時,這些卵就會化繭成蝶,再幾何倍增的成為新蝗蟲群,比以前更多、受災面積更大,造成秋糧農作物新的絕收情況!千萬不可大意!
蝗災時的蝗蟲,不是短時間聚集而成的,而是在適宜的條件下,比如旱季持續下雨,蝗蟲長期大量繁殖,而後蝗蟲種群密度增加並改變習性變成群居性昆蟲時開始到處覓食。在此過程中,逐漸繁殖積累導致幾千億隻形成蝗災,比如今年在非洲爆發的蝗災就是因為在2018年時的天氣氣候的突然變化引起的。從非洲到亞洲後,正好一個生命週期,下一個週期又將開始!
(蝗蟲的四個成長階段!)
生命週期包括三個階段:既卵、跳蟲和成蟲。蝗蟲主要在地表以下10-15釐米深的沙質土壤中的卵莢中產卵,因此,潮溼的土壤和綠色植被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周圍一定有蝗蟲。卵在兩週內孵化,跳蟲階段持續30-40天內,成蟲持續2-4個月。一隻雌性一次產卵95-158枚,而蝗災群居時的蝗蟲雌性通常在一個卵莢裡產卵不到80枚,雌性在一生中可以至少下三次卵,通常間隔6-11天。在蝗災時,一平方米內可發現多達1000個卵莢,即達80000只卵。
找到原因後,人類在滅蝗時就有了研究的方向!但是,它在沙土裡10Cm和粘附在植物的背面,要想有效滅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你得要找到它,利用有機生物殺蟲劑,對其地面噴灌,對植物逆向噴灑滅殺!這時候要特別細心滅殺,儘管如此,仍然有60%以上不能有效滅殺,只能是減少蟲卵的數量而已!說是結束,為時尚早!
印度的本次蝗災是符合這個種群的飛行轉場和傳播週期原理的,它從非洲一路向東,追逐著暖溼氣流,一路直奔印巴而來,在安營紮寨之後,在滅絕了大部分的農作物了後開始繁殖、產卵、最後完成使命,完成了一個生命週期旅程!
印度3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目前已經得到控制,部分地區仍然很嚴重,遠沒有達到結束的目標。
為什麼說印度的蝗災是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是結束呢?蝗蟲的生命週期是三個月,三個月未的產卵後,成蟲就會壽終正寢,但每隻成蟲產80只卵,待到農曆6月連陰雨時,這些卵就會化繭成蝶,再幾何倍增的成為新蝗蟲群,比以前更多、受災面積更大,造成秋糧農作物新的絕收情況!千萬不可大意!
蝗災時的蝗蟲,不是短時間聚集而成的,而是在適宜的條件下,比如旱季持續下雨,蝗蟲長期大量繁殖,而後蝗蟲種群密度增加並改變習性變成群居性昆蟲時開始到處覓食。在此過程中,逐漸繁殖積累導致幾千億隻形成蝗災,比如今年在非洲爆發的蝗災就是因為在2018年時的天氣氣候的突然變化引起的。從非洲到亞洲後,正好一個生命週期,下一個週期又將開始!
(蝗蟲的四個成長階段!)
生命週期包括三個階段:既卵、跳蟲和成蟲。蝗蟲主要在地表以下10-15釐米深的沙質土壤中的卵莢中產卵,因此,潮溼的土壤和綠色植被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周圍一定有蝗蟲。卵在兩週內孵化,跳蟲階段持續30-40天內,成蟲持續2-4個月。一隻雌性一次產卵95-158枚,而蝗災群居時的蝗蟲雌性通常在一個卵莢裡產卵不到80枚,雌性在一生中可以至少下三次卵,通常間隔6-11天。在蝗災時,一平方米內可發現多達1000個卵莢,即達80000只卵。
找到原因後,人類在滅蝗時就有了研究的方向!但是,它在沙土裡10Cm和粘附在植物的背面,要想有效滅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你得要找到它,利用有機生物殺蟲劑,對其地面噴灌,對植物逆向噴灑滅殺!這時候要特別細心滅殺,儘管如此,仍然有60%以上不能有效滅殺,只能是減少蟲卵的數量而已!說是結束,為時尚早!
印度的本次蝗災是符合這個種群的飛行轉場和傳播週期原理的,它從非洲一路向東,追逐著暖溼氣流,一路直奔印巴而來,在安營紮寨之後,在滅絕了大部分的農作物了後開始繁殖、產卵、最後完成使命,完成了一個生命週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