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瀋晚報

    對於這一次的遠征烏桓,曹操自己也當眾承認了是全靠老天爺保佑。一般每次重大戰役之後,曹操都是組織手下進行座談,探討得失。在遠征烏桓得勝班師之後,大會又隆重召開了,不過會議一開始,曹操就問了,說你們當初都有誰反對我去消滅袁氏餘孽的?

    這時候眾文武就都忐忑了,因為當初就一個人堅決支援曹操出征,就是郭嘉郭奉孝,結果就這麼一個還死在了進軍路上。

    就當大家懷疑曹操是不是要秋後算賬的時候,曹操大聲說,來人!看賞,重重賞!然後他自己先主動檢討了,“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跋山涉水幾百裡的一萬疲憊之師面對數萬烏桓鐵騎,如果不是烏桓人來得倉促而且打仗沒什麼組織紀律性的話,只怕大傢伙都要交代在遼西的白狼山下了。

    至於曹操為何一定要滅了袁氏餘孽,史書並未提及,只說了眾文武勸他罷兵的理由。“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

    作為後人分析的話,先看看時間,遠征烏桓是在207年,十一月才從回師到了河北。而第二年,也就是208年,6月,曹操自任丞相,7月,曹操就率軍直撲荊襄,由此可見,或許曹操心裡早就有了平定天下的時間表。

    而在這之前,必須解決自家後院的問題。袁氏在河北的統治還算是成功的,作為世家門閥的代表,河北的高門大姓對於袁紹是相當支援的,所以雖然袁紹死了,但是仍有不少人跟著他的兒子跑了。“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餘萬戶。”(《後漢書·烏桓傳》)

    十餘萬啊,在河北的關係肯定是盤根錯節的,一旦趁著自己徵劉表的機會發難,只怕河北局面很容易就翻盤。再加上袁氏一族一直與烏桓等民族關係不錯,隨時能獲得其後有“天下名騎”之稱的烏桓鐵騎支援,一旦讓他們緩過一口氣來,捲土重來未可知也。

    可能是這原因吧,曹操這才“虛國遠征”,最後僥天之倖成功了。只不過他還是太急了一點,折戟赤壁,始有了天下三分。

  • 2 # 漩渦鳴人yy

    冒險是冒險,但是相比較於之後會迎來的麻煩問題,這一次作戰還是值得的,首先我們說到袁紹的這兩個兒子他們是誰?袁氏的傳承人。

    袁紹這一家人,四世三公什麼意思?寒潮的那些當官的人如果想當官兒的話必須要得到上層的認可,才能夠當官兒等於就是說天下的門生和官吏都是出自於袁紹家族的人的推薦。即便是曹操手底下比較中心的,比如說荀彧荀攸這一些人,跟袁少,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時候如果放任袁紹的後人,出去瞎說八道的話,可能對於自己的根基是一種極其不穩定的選擇。更何況,袁家兄弟十分清楚,河北的防務問題,並且這兩個人手裡是有軍隊的,一旦這兩個人,帶著外族進入的話,對於中華大地是一場災難。曹操雖然稱為漢賊,但是實際上對於外族問題上,曹操一直堅持的是打壓態度。放任兩個人逃竄到了這個地方的話,將來要部署多少軍隊在這苦寒之地,要花多少人力物力,運輸糧草,在這地方駐軍,這都是一個大的數目,曹操與袁紹之間大戰時的冀州原來300萬戶的,人家只剩下了30萬人,想想整個大戰,對於中原大地的破壞。曹操希望的是整個中原大地能夠有一場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不是一場無休止的戰亂。而且曹操跟袁紹兩個人之間的恩怨必須得在這個時候完結的,這是曹操自己內心所堅持的東西。

    再者,我們說到這次的比主角之一烏桓,這並不是一隻單純意義上的少數民族,它們的組成很複雜,是當初駐守在邊關的一批漢人跟少數民族也就是當地的遊牧民族結合以後所產生的一隻部落這次部落穿上漢人的衣服,他就是漢人,穿上胡人的衣服他就是胡人。因此很多人都會做到什麼情況的,比如說夏季的時候官府過來普查派出所對過來住房的時候我穿上漢人的衣服,裝作是良民,我種地等到官兵一走,立刻穿上胡人的衣服直接打劫當地的漢姓人家。這種人是最可惡的傢伙。烏桓就是這一類人。

    這一類人對於當地官府的應付水準是特別高,而且對於邊關的駐防情況是極其清楚的,並且這一類人狼子野心永遠沒有滿足他們的胃口。所以趁他們現在也興起來了,想攻打中華的時候一舉把他們給滅了,返到來的乾淨利落。錯過了這次機會,想要再次討伐並且一網打盡他們估計是難上加難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3 # 筆下發白

    曹操的一生我認為用雄才大略來說一點也不過分,他自陳留起兵,就開始東征西討,而他東征烏桓和平定遼東之舉,這並不是軍事冒險,這對於曹操來說是必須的,因為曹操的勢力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區,而這兩個地方做為其大後方,當然得統一之後才可以征討其他地方。

    而曹操在東征烏桓時取得了大勝,我認為這對曹操來說沒有任何困難,因為曹操在打敗袁紹之後,可以說是三國中實力最為強橫之人,他天下十三州得九,兵多將廣,而且手下謀士如雲,根本算不得冒險。

    而我認為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冒險還是攻打東吳,因為江東之地多是河流,而曹操的將士多為北方人,不熟悉水性,在南方很是吃虧,所以赤壁大敗於周瑜手下,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

  • 4 # 君山話史

    曹操遠征烏桓之戰,的確是他軍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險。我試分析如下:

    1、後方有被偷襲的可能

    當時很多將領反對北伐烏桓,理由是劉備可能會搗亂,會說服劉表,乘機襲取許都。萬一許都被端掉了,皇帝落入劉表、劉備之手,得不償失。

    針對這種看法,郭嘉指出:劉表只是個坐以論道之人,絕沒有領導劉備的本事。想委以重任嘛,擔心制不住他;不委以重任嘛,又怕劉備不肯為自己所用。郭嘉斷言,劉表絕不會輕舉妄動。

    郭嘉的分析儘管不無道理,但這畢竟是一個賭局,把朝廷命運押在劉表的性格上,說實話,很玄,很不靠譜。

    2、曹操出師不利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之役打響。然而,曹軍出師不利。大軍剛渡過易水,天降大雨,路上泥濘難行,大大延遲行軍速度。烏桓王蹋頓也偵察知曹軍遠道而來,緊急調軍隊盤踞著險關要隘。這麼一來,曹操發動奇襲的可能性就沒了。

    在曹操為道路難行而犯難時,田疇給他指明一條古道,此道是從盧龍通往柳城(烏桓大本營),自從光武帝年間就毀壞嚴重,道路斷絕已兩百年了,荒廢時間雖久,但道路仍然隱約可辨,可以穿行。

    曹操臉上的愁雲頓去,為了迷惑烏桓人,他大張旗鼓撤軍。烏桓王以為高枕無憂時,曹軍在田疇的帶路下,入了徐無山,鑿山開道,填平谷地。為攻敵無備,曹操輕裝上陣,急速推進,穿行數百里,直奔烏桓老巢柳城。

    3、孤注一擲,以寡勝眾

    當烏桓王蹋頓又一次發現曹軍行蹤時,曹軍距離他只有兩百里的距離。兩百里雖然不算很近,可是這一帶沒有重兵把守,曹操可以長驅而入。蹋頓趕緊把主力從南部調回。只是一著錯,先機盡失,未能及時佔據險要地形以抵禦曹軍。

    曹操率先頭部隊抵達白狼山,與烏桓大軍相遇。烏桓騎兵有數萬兵力,首領蹋頓帶著袁尚、袁熙以及遼西單于、右北平單于等人都抵達戰場。這時曹操的後續部隊還沒到達,兵力上不如烏桓,戰還是不戰呢?

    曹操判斷,烏桓雖人多勢眾,但倉促上陣,很多部隊剛從南方調防過來,尚沒做好戰鬥準備。整個烏桓大軍,來得匆忙,混亂不堪。他下定決心,果斷出擊。

    在出擊戰中,張遼表現出色。張遼本是呂布手下的悍將,他身先士卒,衝入隊型不整的敵陣,左劈右砍,主將如此,士兵們個個也鼓足勇氣,以一當十。在曹軍的瘋狂猛撲下,戰鬥成一邊倒的格局,兵力更多的烏桓軍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更糟糕的是,烏桓首領蹋頓在戰鬥中被擊斃。頭頭都死了,這仗還怎麼打呢?烏桓兵敗如山倒,一路潰退。

    曹操得勢不饒人,奮起直追,又擊斃多名烏桓酋長。遼東單于蘇僕延見勢不妙,與袁尚、袁熙帶著數千騎兵逃往遼東,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烏桓全線崩潰,其控制下的胡人、漢人二十餘萬向曹軍投降。

    4、戰後曹操的反思

    北伐烏桓一役,對曹操來說是一次軍事大冒險,他僥倖成功了。

    在北伐軍返師途中,已是冬季,而且雨期過後,旱季來臨。兩百里內尋找不到水源,糧食也開始饋乏。這對曹操是一次極大的考驗,倘若不能戰勝天災與飢餓,軍隊有崩潰的危險。他下令殺戰馬以充飢,數千匹馬被宰了當糧食,總算有得吃。那麼水源呢?只能挖地下水。一直挖到三十丈深的地方,方才看到汩汩而出的泉水。

    大家想想,在回師途中,尚且如此狼狽。若是曹操沒有一鼓作氣打掉烏桓,陷入持久戰,那麼就可能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回到鄴城後,曹操搞了一次突擊調查,調查當初是哪些人反對遠征烏桓。那些曾反對北征烏桓的人都惴惴不安。誰知等待他們並不是懲罰,而是重賞!

    曹操解釋說:征伐烏桓,危險重重,雖然取得勝利,實是運氣,全蒙上天保佑。可以說,這是一次非常規的作戰。諸將雖然反對,並非沒有道理,所以要獎賞諸將,以表彰他們大膽提出反對意見。

    曹操說徵烏桓的勝利,實是僥倖,這並非虛言。

    如果沒有一戰而定烏桓,結局將是可怕的。一旦烏桓將戰爭拖到冬季,誰能料想到這個冬季居然會是大旱呢?無糧食無淡水的曹軍,是否會象拿破崙、希特勒那樣,在橫掃天下之下,命運在一個寒冷的冬季發生轉折?

    戰爭,有太多無可預測的因素。曹操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仍保持著冷靜與清醒,真是難能可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觀音到東土尋取經人為何要住在土地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