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23年,清朝已經滅亡12個年頭了。保留清室帝號的溥儀,突然生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頭來,於是他決定出國留學,但遺憾的是,最終他未能如願。這是怎麼回事呢?

    (溥儀舊照)

    說起來,溥儀自3歲登基做皇帝后,便一直深居宮中。

    清王朝未亡時,溥儀的父親載灃是攝政王,一切軍政大事都由他代為主理。

    溥儀是個奶孩子,雖然隆裕太后是他的監護人,但是長年陪伴他的不過是一幫太監宮女。

    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後,眼看共和是大勢所趨,隆裕太后不得不代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為維繫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畫上了句號。

    時年6歲的溥儀,成了亡國之君。

    好在隆裕太后為溥儀和清皇室爭取了最大限度的優待條件。因此在北洋政府成立後,溥儀依舊住在紫禁城裡,保留著清皇室帝號,並且還能享受到北洋政府每年撥給清皇室的400萬大洋的生活費。

    雖說北洋政府把溥儀給“養”起來了,但溥儀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

    教過溥儀的“帝師”都是當時的大儒,比如陸潤庠、陳寶琛、羅振玉等。他們不光在學問上很有造詣,書法也是一等一的好。

    (莊士敦舊照)

    不過讓溥儀受影響最大的,卻是“洋帝師”莊士敦。

    1918年,身為“帝師”的徐世昌為了出任大總統一職,在辭去“帝師”的同時,他向溥儀推薦了一位“洋帝師”莊士敦。

    莊士敦不僅具有很高的學問,還是個久居中國的中國通,對中國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

    當時,溥儀14歲,而莊士敦已經45歲了。

    不過,比起先前的那些古板大儒們,莊士敦“寓教於樂”的講課形式,更合溥儀的胃口。

    莊士敦在教溥儀英文時,曾多次給溥儀講過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等,這讓溥儀對西方國家產生了極強烈的嚮往之情。

    日久天長,溥儀和莊士敦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不僅不顧老太妃們的阻撓,生生剪掉了拖在腦後的長辮子,還在鼻樑上架了個副眼鏡,穿起了西服。

    與國際接軌還不止這些變化,他還裝了電話,騎上了腳踏車。甚至在莊士敦的介紹下,他還和外國使節們有了往來。

    溥儀的種種變化,讓皇族遺老們對莊士敦很不滿意。不過,溥儀的父親載灃由於年輕時有出國的遊歷,所以他認為讓溥儀跟著莊士敦接受西方文化和科學,並不是壞事。

    (穿上西裝後的溥儀)

    更何況就在莊士敦來紫禁城的前一年,辮子軍大帥張勳才導演了一場“復辟”運動。雖然復辟成功了,溥儀也重新坐上了龍床。但是由於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復辟僅12天便不得不草草收場。

    儘管北洋政府並沒因此為難溥儀,也沒有藉機取消《清皇室優待條件》,但紫禁城外的軍閥混戰,依然讓載灃心驚膽戰,唯恐哪天北洋政府承諾的條件便全不作數了。

    所以,載灃認為,將來也許能用得上莊士敦,萬一哪天溥儀要出國避難呢?

    其實,莊士敦也知道張勳復辟事件。他認為張勳復辟之所以失敗,是沒能得到國際上的支援,於是,莊士敦建議溥儀先出國留學。

    一方面,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另一方面還能借助英國政府的幫助,建立流亡政府。待機會成熟,溥儀再回國復辟,這樣一來,溥儀就能重新掌管國家大權了。

    聽了莊士敦的建議,溥儀非常激動。畢竟在他心裡,一直有恢復祖業的心願。

    但是,溥儀想出國留學的想法,卻遭到了滿清遺老遺少們的強烈反對。

    在他們看來,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這種非常時期呢!

    再說,出國留學,那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溥儀深知阻力重重,但他卻下定了非出國留學不可的決定。為了實現夢想,溥儀拉了弟弟溥傑做同謀。

    (溥儀和莊士敦等人的合影)

    在很長一段時間,溥儀透過“賞賜”溥傑,將宮裡的古董字畫等,讓他運出宮去,這其中不乏《步輦圖》《江山秋色圖》等傳世佳作。

    待這些精挑細選的古董字畫被存在天津租界後,溥儀認為時機成熟,於是他親自給荷蘭大使館打了個電話,再次確認“只要他能走出神武門,大使館的車就能把他帶到前往英國的輪船上”的承諾後,他這才放寬了心。

    在溥儀計劃出走的那天早晨,溥儀覺得自己馬上要走了,得告訴婉容一聲。所以他就把計劃告訴了婉容。

    婉容聽後極力支援,並給他出主意,要他花點錢買通宮內的太監們,這樣不至於節外生枝。

    溥儀聽了婉容的建議,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有可能阻礙他走到神武門的太監們都悄悄地打點了一番。

    很快就到了約定的時間,溥儀按捺住心中的激動,做出鎮定的樣子,走出了養心殿。

    誰知外面卻一片鬧哄哄,和往常很不一樣。

    溥儀著人一問,原來是載灃下了“嚴守各宮門,一切人等皆不得出入”的命令。

    溥儀無奈,只得退回養心殿,而他出國留學的計劃,也隨之泡了湯。

    (載灃舊照)

    那麼,是誰走漏了風聲呢?

    原來,有個小太監在得了錢後,覺得事情重大,密報給了內務府。

    內務府又趕緊告訴給了掌管宮內事務的載灃。

    所以,載灃才會心急火燎地趕到宮裡,下了“嚴守各宮門”的命令。

    載灃之所以如此,當然也有他的想法。

    第一,北洋政府之所以一直優待清皇室成員,是因為簽了《清皇室優待條件》,而促成這一契約關係的,正是溥儀的皇帝身份。

    第二,北洋政府每年的400萬大洋,不光是養活溥儀,還有皇室成員。萬一溥儀走後,北洋政府終止了這筆錢,那麼皇室成員該怎麼生活呢!

    第三,溥儀的身份特殊,萬一他到了國外,肯定會有別有用心的人來利用他,那麼他的安全等都會失去保障。

    所以,於公於私,載灃都不能讓溥儀出國留學。他既不願再讓北洋政府抓住把柄,也不願溥儀遭遇不測。所以他以家長的身份,最終掐滅了溥儀留學的夢想。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溥儀》等)

  • 2 # 神州一左

    末代皇帝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史稱宣統帝。

    載灃,清朝攝政王,宣統帝之父。光緒三十年任軍機大臣,同年,溥儀入承大統,被封為攝政王。他是清末中國實際的統制者,所以溥儀想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經他首肯,否則,行不通。在加上清末朝權式微,外患加內亂,民不聊生,皇帝更不不可能不理朝政,到外國去留學。所以載灃出手阻止了溥儀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

  • 3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溥儀三歲登基,年號宣統(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在位四年。七歲就退位了。他想去留學已經是他退位以後了的事。那時的他已經不是大清的皇帝了,完全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但要是去留學的話,為什麼生父載灃還是不同意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外華人眼中,他仍代表著中國。

    那時的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他終究是中國的皇帝,那怕已經退位了,在外華人的眼中,也曾代表著中國。他去外國留學,很容易的就會被有心人利用,做出危害國家的事。

    二、滿清貴族自身的無知

    在滿族貴族眼中。皇帝是天選之子,具有崇高無上的權力,清朝也是泱泱大國。他們認為,我大清朝的皇帝又豈會向西方南蠻學習?

    三、為了他的安全著想

    載灃作為溥儀的生父,肯定是不會害溥儀的。歷史上的末代皇帝很少有善終的,溥儀同樣作為末代皇帝,想要殺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數。他在國內有人保護,自然平安無事。可是一旦他出國,危險係數會變得很高,一不小心就會被激進分子殺害。

  • 4 # 科普道人

    清朝末年光緒皇帝因為無子,需要另擇新君,所以光緒皇帝的胞弟,載灃無意是第一人選。但載灃並不適合做一個帝國的統治者,所以最後慈禧決定立位給載灃的兒子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1918年,溥儀的中國老師徐世昌辭去“帝師”之職。徐世昌向英國使館交涉,聘請融貫中西的莊土敦擔任溥儀的新老師。

    1919年,莊士敦至紫禁城擔任溥儀帝師,教育溥儀英文、數學、世界史、地理,14歲的溥儀正式拜45歲的莊士敦為師。

    依據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年少的小皇帝對這位“蘇格蘭老夫子”以及其帶來的西方事物充滿好奇和崇敬。莊士敦從一個一個的英文單字和會話開始教起,並穿插給他講一些世界歷史和地理知識。莊士敦告訴了溥儀宮外的世界有多麼的精彩,那浩瀚的海洋,遼闊的歐洲大陸,先進的大機器生產廠房,時尚的酒吧,歐洲大學……,這讓一直生活在紫荊城中,孤獨長大的溥儀,產生了出洋留學的念頭。

    然而,當溥儀流露出想要出國留學的念頭時,就遭到了朝廷內所有人的反對,包括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

    那麼,載灃為何不肯讓溥儀出國留學,如其心願呢?從歷史緣由說起,主要有以下載灃的五不準:

    一、一國之君為了盤資路費,盡偷盜傳國之寶,散盡天子顏面,散盡一國威嚴

    散盡天子顏面:溥儀為了籌集出國資費,夥同溥傑監守自盜。溥儀以賞賜溥傑的名義,將宮裡一千多件珍貴的字畫典籍搬空,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

    溥儀在天津時曾“賞賜”一批書畫,其中就有唐人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步輦圖》《間苑女仙圖》等極為珍貴的作品。《歷代帝王圖》最終流入美國,現藏於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堂堂一國之君,盡然為了區區金銀之物而行盜竊祖宗珍寶之事,散盡天子顏面。這是

    載灃的一不準。

    散盡一國威嚴:溥儀準備先秘密逃出紫禁城到外國公使館,然後再前往天津搭船出海。溥儀親自與荷蘭公使館公使歐登科電話聯絡,約定出宮的時間和地點,又派溥傑到公使館當面敲定,讓荷蘭公使用汽車到神武門來接。

    堂堂一國之君,盡然為了出洋之事,密謀外國公使。大清雖然已經覆滅,但皇室任在,國號任在。溥儀已一國之君的身份密謀出逃,這是大清的恥辱,散盡一國威嚴。這是

    載灃的二不準。

    二、朝中若無國君做朝,清庭恐有消亡之危

    1、朝廷開銷銀兩:民國給予滿清皇室最高禮遇,溥儀尊號不變,並以對待外國君主的禮儀對清庭,每年供給400萬兩白銀。如若溥儀出走,清廷不確定民國政府是否還有銀兩供應,一旦斷了銀兩,清庭將無力維持運作、有名無實,自行分蹦。這是載灃的三不準。

    2、打破平衡,消亡之危:當時南方的民國、東北的日本人、邊陲的滿清遺少,還有國外的列強勢力,都還認可清廷的存在。幾方勢力都在爭取清廷名義上的歸降,要是溥儀出走,清廷少了皇帝的坐陣,清廷存在的意義將不復存在。這將打破各方的政治維持。這是載灃的四不準。

    三、一個父親的關愛

    載灃早年間有出洋德國的經歷,在見識過列強強大軍力,發達的工業,先進的制度後,載灃發現這個清廷早已是積重難返。而且清廷丟盡江山國土,君主制也早已不得人心,大勢所趨之下,能以皇室道統存活於世間已屬萬全。

    而自己的兒子溥儀年少輕狂,認為能一己之力扭轉乾坤。載灃心裡很清楚溥儀一旦出走,很有可能被各方勢力所利用,導致已經萬幸倖存下來的清廷最終還是要走向萬丈深淵。這是載灃的五不準。

    所以說溥儀想要出國留學,載灃不肯讓其如願主要還是因為要保留清廷的延續以及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改液晶電視,驅動板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