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1和點點的日常

    瑞典國家工作生命研究院對905名惡性腦腫瘤患者的手機使用模式研究發現,常在頭部一側使用手機超過2000小時的人患惡性腦腫瘤的風險將提高2.4倍。基於這類研究結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手機產生的極低頻磁場確定為對人疑似致癌因素。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丹麥癌症流行病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手機簽約使用者和非手機簽約使用者兩組對比顯示,患腦癌的比例沒有明顯差異。 基於以上結論,黃紅光副主任認為,大家不需要拒絕用手機,但要注意科學合理使用,他提出以下建議: 可以使用耳機減少手機輻射,手機輻射是由天線發出來的,使用擴音耳機來接聽電話,可以避免接受行動電話釋放的90%以上的電磁輻射。 剛接通手機時,輻射最大,因此,接通手機最初5秒避免手機貼近耳朵。 儘量減少通話時間。使用手機者應儘量長話短說,儘量減少每一次的通話時間。如一次通話時間確需較長,那麼中間不妨停一停,分成兩次或三次交談。 手機訊號弱時少聽電話。研究顯示在弱訊號環境下撥打手機,輻射明顯增大,人體對天線輻射的吸收也可能增加,所以,在手機訊號不好的時候也要儘量避免打手機。 懷孕早期最好少用手機。婦女更不應將手機掛在胸前,以減低輻射對胎兒的影響。青少年兒童也要少用手機。 黃紅光副主任提醒,腦膠質瘤臨床表現頭痛、頭暈、噁心、視力障礙、癲癇發作、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如果無緣無故突然出現以上症狀,建議及時上醫院做個磁共振,有助於早期發現腦瘤。

  • 2 # 掙脫枷鎖的囚徒

    使用手機能否引發腦瘤的爭論在科學界持續了幾十年。最近,義大利一家地方法院的判決再次將該爭論推向風口浪尖。因為該法院判令社會保障機構每年向一位義大利電信的員工每年支付7000歐元保障金,原因是這位員工在15年工作期間每天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遠遠超過目前不超過1小時的極限。而這位員工因為聽力障礙被診斷聽神經瘤,手術切除腫瘤後一側聽力喪失。

    這被人們解讀為世界首例法院判決手機輻射與腦瘤間存在關聯的案例。手機輻射能否導致腦瘤,幾是否具有致癌性,原本是一項事實判斷,卻由法律作出裁定,實在是鬧劇一場。

    那麼,從科學角度看,手機輻射能否致癌呢?

    什麼是手機輻射?

    手機接收的是射頻輻射訊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線電波。它與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以及醫學上CT檢查的X射線等都屬於電磁輻射,差別在於所攜帶的能量不同,表現為波長和頻率的不同。

    手機射頻輻射又僅是射頻輻射中的一個小頻段:

    輻射生物學效應理論

    各種電磁輻射攜帶的能量不同,作用於生物體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X射線和γ射線位於電磁輻射頻譜圖最左端,攜帶的能量最高,作用於生物體可以產生電離作用,可以破壞生物分子的結構,稱為電離輻射。其他電磁輻射攜帶能量不足以產生電離作用,稱非電離輻射。其中,最高能的紫外線可以被某些生物分子吸收,比如DNA分子中的芳香環結構,破壞分子結構,稱為光化學效應。其他非電離輻射作用生物體只能產生熱效應。手機射頻輻射的能量最低,這種熱效應也極其微弱,人體完全感受不到。

    各種輻射是不是具有致癌性,取決於能不能破壞細胞的DNA分子結構引發突變。因此,電離輻射和紫外線具有致癌效應,而包括手機射頻輻射在內的其他輻射沒有致癌效應。

    就是說,按照目前的理論,手機輻射是不可能致癌的。

    實驗室和動物實驗

    針對射頻輻射可能的生物學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學研究。這些研究包括培養細胞的體外研究和齧齒動物暴露的動物實驗,研究涉及單獨射頻輻射暴露也涉及與其他物理或化學因素組合效應研究。然而,所有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高度一致,射頻輻射不會造成生物DNA損傷,不具有致癌效應。

    人類的流行病學研究

    無論體外實驗還是動物實驗的結果不一定適用於人類。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最終還是需要在人類的試驗給出最終結論。

    到目前為止,最具有影響力流行病學調查是丹麥基於全華人口的大型研究和NTERPHONE專項研究。

    這些研究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常規使用手機與可疑的神經膠質瘤、腦膜瘤等腦瘤之間沒有關聯。而且,事實上,絕大多數分組顯示的相對風險比(OR)小於1,直接的解讀是手機使用對於腦瘤發病具有保護作用或無關。

    僅在NTERPHONE專項研究中,手機使用終生累計時間≥1640h時,膠質瘤和腦膜瘤危險性增加,OR分別為1.40和1.15。這些腦瘤中,同側顳葉腫瘤OR明顯升高達1.87。

    可以說,無論手機常規使用對腦瘤的保護作用還是類使用時間≥1640h的增加腦瘤危險性的效應,很大可能是研究混雜因素造成的假象。

    機構觀點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手機射頻輻射列為2B組致癌因素,即可能致癌因子(possibly carcinogenic)。

    然而基於相同的研究證據,其他機構卻不認同IARC的觀點。比如,另一個國際機構,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流行病學常務委員會就幾乎在同一時間得出了一個相反的結論。連保守的英國癌症研究所也指出,“雖然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越來越多地積累的趨勢性證據並不支援手機使用可能會導致成年人腦腫瘤的假設。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癌症協會等機構則苦口婆心的向擔憂的消費者保證說,世衛組織結論並不是基於任何臨床意義的新證據,只是對現有文獻證據的重新評估。專家們一再重複著被他們嚼爛了的口頭禪,“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的主流理論和實驗不支援手機射頻致癌的可能。人類流行病學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結論,無論常規手機使用者顯示的對腦瘤的保護作用還是極少數過度使用者顯示的增加腦瘤危險性效應,都很可能是研究混雜因素產生的假象。最終的結論尚需等待更多的研究。

    總體上,我們不妨這麼說,基於目前的研究證據,如果你不相信“使用手機對腦瘤發病具有保護作用”的說法。同樣的,你也不應該相信“手機輻射致癌”的說法

  • 3 # 中國家庭報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手機輻射是否致癌。研究納入13個國家的萬餘名受試者,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 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和7658例正常對照者。最後的研究結論是:使用手機並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

    說手機“有害”主要是源於對輻射的擔心。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種,它們的本質都是電磁波。生活中常見的產生非電離輻射的包括微波爐、無線WiFi、手機、雷達、電視、電腦等。非電離輻射不會殺傷細胞或破壞DNA,而是產生熱效應。

    世界衛生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劃定為2B類致癌物。2B即射頻電磁波與癌症的發生“可能存在因果關係但證據並不充分”。同屬2B類的致癌物還有我們熟悉的紅肉(豬肉、牛肉、 羊肉等),醃製、熏製後的肉類致癌級別則升至2A類。

    “射頻電磁波致癌”僅是世界衛組織出於謹慎做出的推測,尚缺乏研究證據支援。2010年國際抗癌聯盟主席大衛希爾教授(David Hill)指出,手機的副作用要大概15年後才能看到,雖然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並沒有觀察到手機與腦瘤發生的因果關係;然而,這些研究大部分都將重點放在那些使用手機不足10年的人身上。因此,目前仍不能排除手機導致腦瘤的潛在風險。未來需要大樣本、長時間的研究觀察來證實手機與腦瘤的關係。

  • 4 # 社群健康小助手

    您好,科普知識腦膠質瘤解密圖書,在內容中提到,雖然在人的身上沒有相關的實驗資料,但是研究課題在動物的身上有結論,電離輻射和電磁波等環境生物化學等因素的確會造成動物誘發腦膠質瘤,這類疾病還屬於第二大惡性腫瘤,目前無法治癒,生存期更是很短,所以引起注意。希望對您有用。

  • 5 # 專治各種不服1111

    你好,我們調查發現最高級別的重度手機使用者,也就是每天持續打電話三十分鐘以上,而且還要持續十年時間以上,患腦瘤甚至腦膠質瘤的風險就明顯增加了,所以說手機是可以導致得腦瘤的。這裡還要說的一點是小孩兒,青少年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薄,更小,所以手機接受輻射的量是成年人的一半,患腦腫瘤的機率會更高,建議小孩最好不要玩手機,更不能接打電話!

    雖然條件比較苛刻,但是我們回頭想想自己的生活中屬不屬於這類人群呢?所以我們需要深思下要不要換種生活方式,少玩會兒手機就少一份得病的機率。

    平時我們離電離輻射遠點,每天少打點電話,手機拿遠點帶個耳塞也是不錯的辦法,其實除了這個我們也要加強自身的鍛鍊,保持一個健壯的身體也是抵禦外界的最好方法。在這裡大家看看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 傅相平 講的 腦膠質瘤解密,很好的詮釋瞭如何預防治療,在某寶有買,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有病治病無病預防。其實很多東西都是被我們忽略的,希望大家都重視起來從手機做起。

  • 6 #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手機使用普及化也引發了“手機病”,時不時的解鎖手機螢幕然後再關掉螢幕是現代人的通病。有人說,手機輻射大,會誘發腦瘤,頓時引起了一陣恐慌。

    科學家就上海地區腦瘤發病率做了深入研究,發現近三十年內男性腦膠質瘤發病率提高了大概1.2倍,女性腦膠質瘤發病率則提高了2.2倍,而這三十年內恰恰是上海地區手機普及率升高的時期。

    手機作為通訊工具在中國越來越普及,而手機的廣泛使用又莫名的和腦瘤增長趨勢重合,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長期使用手機是腦瘤的最大誘因。

    針對這一個問題,天津市腫瘤醫院腦腫瘤科李文良主任、教授就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確會加速腦細胞衰亡的速度,甚至會引發頭痛頭暈以及記憶力下降等症狀,但是目前並沒有足夠或者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手機輻射會導致腦瘤,因此網上流傳的“長時間玩手機會導致腦瘤”的說法並不準確。

    國際抗癌研究機構在2011年時曾將手機歸屬到“可能致癌物”的範疇,因此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將手機定義為腦瘤發病率升高的最主要原因,不過國際抗癌研究機構也在報告中做出了相關的陳述:無線裝置產生的輻射有可能是某些人患腦瘤的原因,但是手機輻射致癌也只能停留在“可能致癌”的層面。

    事實上手機發出來的輻射是一種非電離性射線,可以理解為和微波爐發出的輻射一樣,而這種低功率低頻率的非電力輻射其實還沒有達到完全損傷腦細胞的程度,一般情況下接觸輻射劑量較小時人體免疫系統可以承受,相反,長時間使用手機就會引發頭痛頭暈或注意力下降等現象,但這個情況也能完全和腦瘤畫上等號。

    李文良主任也表示手機輻射和腦瘤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絡,但是聯絡並不是特別大,我們只能說手機的輻射是腦瘤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但是卻不是腦瘤的最主要致病因素。

    遺傳因素:先天性腦瘤多半是遺傳導致的,即胚胎髮育時期不能完全退化的腦細胞和結構會殘留在腦部並誘發腦瘤。

    物理因素:強電離輻射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腦瘤的發病率,特別是腦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多年後能在區域性照射區發現腦膜瘤或纖維肉瘤。

    化學因素:目前已經證實像硝酸化合物、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都可能誘發腦瘤。

    個人因素:飲食不當會導致人體機能下降並提升腦瘤患病率,另外用腦過度或者長期壓力過大都會使大腦處於疲乏的狀態,無形中也會提升腦瘤的患病率。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杜絕吸菸酗酒等不良行為,保證有充足的睡眠而不要頻繁的熬夜,同時要積極的參加運動以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

    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清淡飲食的同時要多吃蔬菜水果,或者多吃補腦的核桃、深海魚等。

    然後要樹立良好的心態。平時應當正確的面對工作和情感的壓力,注意勞逸結合而不要過度勞累,學會放寬心態並保持心情愉悅。

    最後要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的做身體健康檢查,一旦有腦炎等腦部疾病就要積極的配合醫生做治療。

    腦瘤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非常高,我們更應該警惕腦瘤並積極的預防!

  • 7 # 臨床營養科譚濤峰主任

    現在我們都是手機不離手,生活中用它打車、訂餐、檢視地圖,工作中用它與同事領導溝通,傳送檔案。但人們使用手機最長時間的非追劇和打遊戲莫屬了!在廣東有位12歲的小男孩小民,每逢假期都會長期使用手機。但就在最近,玩手機後突然出現了頭暈、頭痛的情況,甚至還嘔吐,險些進入半昏迷狀態,這令家長十分擔心。

    家長帶著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結果發現小民顱內有一顆鴿蛋大小的腫瘤。由於小民一直以來不良的作息習慣,加重了顱內壓,導致腫瘤越來越大,引發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其實除了長時間玩手機外,熬夜、抽菸、喝酒、打麻將、夜生活……各種不良生活習慣每天都在上演。很多疾病都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患病的人並非不知道,但人們往往不願意去改變他們已經熟悉和適應的生活規律。

    八大生活不良習慣

    1. 缺乏運動

    運動不足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第四大導致死亡的危險因素,全球超14億的成年人缺乏運動,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的風險更高。專家提醒,運動要多樣化,首先是運動健康要素的多樣化,即心肺耐力運動、抗阻力運動、拉伸運動、神經肌肉運動等都要做。很多中老年人會存在肌肉量和功能不足的情況,即肌少症,可能會導致容易跌倒、骨質疏鬆、生活無法自理。

    2. 蹺二郎腿

    蹺二郎腿是身體為了代償關節壓力而採取的一種緩解不適感的姿勢。其實,蹺二郎腿的危害是日積月累的,當積累到一段時間後可造成高低肩、長短腿、骨盆側傾等身姿問題。

    3. 連續使用電子產品

    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令人感到眼睛疲勞、肩酸腰痛,還會引發頭痛、食慾不振、失眠等問題。

    4. 喝水太少

    喝水少會引起面板彈性比較差,尿量減少,也會出現有口乾舌燥的情況發生,也會導致面板經常出現有皺紋的情況,導致出現身體過早的衰老。

    5. 用力排便

    排便過於用力可使心臟收縮加強,血壓會突然升高,誘發腦溢血。

    6. 愛喝冰鎮飲料

    喝冰水、冰飲料可以導致胃腸不舒服也可以引起腦血管的痙攣,從而引發心絞痛,所以老年人儘可能不要喝冰水。

    7. 上廁所玩手機

    坐在馬桶上讀書看報看手機勢必延長排便時間,造成肛門充血,從而引起痔瘡發作。

    8. 彎腰搬重物

    彎腰搬抬重物有可能損傷腰部肌肉以及腰椎間盤。最好蹲下來,將身體向前靠,使重力分擔在腿部肌肉上。

    美國癌症權威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不良習慣佔致癌因素的35%。有鑑於此,重視生活方式的防範,就能讓很多人遠離癌症。從預防學的角度提出預防“生活方式癌”的新概念,主要目的在於提醒人們癌症並不可怕,其既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同時對於已經患癌的人群,我們建議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也不要忘了日常注意飲食、心理、運動等,建議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微生態輔助療法,補充脆弱擬桿菌BF839,幫助人體緩解放化療毒副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重塑自體免疫微迴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文人崇尚“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