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識我,都是從《奇葩說》開始的。我從來沒被這麼多人同時討厭過,也沒被這麼多人同時喜歡過。”
6月15日,在上海建投書局浦江店的分享會上,《奇葩說》辯手詹青雲如是說,與她對話的是同為辯手的老朋友龐穎。節目上,她們針鋒相對,因“神仙打架”而成名。節目下,她們的人生因此改變,詹青雲創辦了“知所云”讀書會,她開始寫書,在音訊節目上準備法律課程;龐穎則總能在中餐館、機場等場合遇見自己的粉絲,從耶魯大學畢業後,開始自己身為管理諮詢顧問的道路。
在詹青雲眼裡,辯論遠不止捉住對手每一個邏輯上的瑕疵,然後迎頭痛擊——她渴望透過表達傳遞價值。在她看來,這個時代不是不給人們表達的權利,它是要求一個人過於快速地去表達。熱點在不停地切換,需要被討論的東西在飛速地出現,在明確自己立場之前,人們被迫去站隊,這讓她感到困惑:哪有這麼容易站隊?“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時代,但我沒有感到自己真的得到了表達的權利。最可怕的不是指責,你這樣說是錯的,最可怕的是質疑,質疑你有什麼資格發表這個觀點。”
談到在《奇葩說》上辯論的感受,詹青雲笑言,“我曾經特別想迎合觀眾,結果全網都在罵我偷換概念,後來我就放棄了。結果大家反而對我的看法發生轉變,只能說,越想迎合別人,得到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她亦不承認“欲戴CROWN,必承其重”,不接受走紅網路後,就一定要接受批評,“我不覺得自己應該承受這麼多,也不接受基於謾罵和指責的惡意揣測。不要告訴我,紅了之後就一定要付出代價,不對的事情永遠都不對。”
而在龐穎看來,在專業的辯論比賽中,大家更關注邏輯,但是到了《奇葩說》的舞臺上不一樣。“有時候拋完一個梗,觀眾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對方辯友賣個萌、講個故事,流流淚,這個事情就過去了。”這讓她有時候感到無力,又有些遺憾。
龐穎認為,人們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會面臨兩大問題:一個是懶,一個惡。什麼叫惡?在一些公共平臺上,有人說出非常錯誤,但是能吸引人眼球的話,甚至以別人罵他的流量為傲,以流量作為變現,換回自己的名氣,這就是惡;而懶在於,很多時候對事物缺乏深入思考的動力。面對複雜的社會事件,往往涉及到法律、倫理、人的情感、如何操作等多種層面。但往往人們缺乏思考,在熱點一出現,立刻擺明自己的立場,併為其辯護;有人與他立場相左時,就直接人身攻擊。
詹青雲有一個夢想,就是在西湖邊開一家茶館,朋友們可以在裡面聊天,談論社會現象,或許還能辯論。生活中,她喜歡好看的餐具和本子,喜歡美好的房子,用美好的筆寫出美好的字。她和龐穎一起期待著愛情,龐穎說,期待在激情之餘,還擁有友誼;詹青雲說,愛情的本質,就是為了那一陣相遇的狂喜。
活動現場
澎湃新聞:
最近《奇葩說》第五季已經結束了,生活處於怎樣的狀態?
詹青雲:
我現在就是在做律師,我們分成忙季和閒季。最近都忙得沒有時間打辯論了。我肯定不排斥繼續到電視上公開打辯論,但現在剛剛進入職場,還不確定未來在愛好和職業之間如何取捨。
我確實是一個平常心的人,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哎喲,你火了。”但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好玩的經歷。我和朋友,和同事的相處,還是和原來一個樣子,只不過他們會調侃我是“中國節目上的名人”,我的有些客戶也會認出我,加強了我們之間的聯絡。除此之外,生活沒有因為出名而發生太大的變化。
什麼樣的辯手才是好的辯手?
好的辯手要把辯論變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能夠向外輸出一些概念、一些真實有價值的內容,我很在乎辯題是否能真的帶給我們什麼,我透過它傳遞的價值,以及我透過它獲得的價值。
如果給你1000萬,你會選擇做什麼?
龐穎:
我覺得我好現實,我可能會把它變成一種投資,或者可以分紅的被動收入。在我不工作的時候,就可以每個月賺利息。
我們現在的收入都是主動收入。勞作一天後,收入一天,我想要一些被動收入,在不勞作的時候,也能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我沒有什麼一下子需要花1000萬的願望,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自由。
最希望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
或許就像曾國藩所說的“勤勞而後憩息”,我渴望沒有精神壓力和世俗壓力的生活。
身為遵循傳統道路的精英,會不會在生活中面臨焦慮?
不會,哎呀,我怎麼會是這樣一個人。身邊也有很多焦慮的朋友,但我不太能理解他們,人和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同。我一貫都是開導別人的那一個,我覺得我在我朋友眼中是個很幸運的人,我也承認。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希望我快樂,而不是賦予我過多壓力,我是被寵愛著長大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很Sunny,不覺得自己揹負著很重的負擔。走到今天,我獲得很多機會和幫助。我想要的,都能得到,而且超出我對自己的預期。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而身邊的朋友有各種壓力,有些真的曾遭遇過不幸,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心理,是我無法切身地體會到的。
從小到大,我自己的感悟是,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要敢於面對被自己放棄的東西。其實現代人很多的焦慮來源於比較,來源於某一種成功的模型。無論這個模型是用錢來定義的,或是用讀書來定義的,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型。我們敢不敢不要認為人生是一個選單,去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坦然去面對被自己放棄掉的東西,不要跟走在那條路上光鮮的那一部分人去比較,是我們年輕人應該要修煉的部分。
對未來有怎樣的規劃?
最近一直計劃在“看理想”節目上開一個“阿詹的法律課”,應該很快就會播出,他們一直在逼我。(笑)
很擔心我們國家的意識形態,很多公知變節,感覺很多新聞娛樂圈人物都缺乏愛國之心,青少年被這些人所矇蔽,價值觀出了偏差。
“大家認識我,都是從《奇葩說》開始的。我從來沒被這麼多人同時討厭過,也沒被這麼多人同時喜歡過。”
6月15日,在上海建投書局浦江店的分享會上,《奇葩說》辯手詹青雲如是說,與她對話的是同為辯手的老朋友龐穎。節目上,她們針鋒相對,因“神仙打架”而成名。節目下,她們的人生因此改變,詹青雲創辦了“知所云”讀書會,她開始寫書,在音訊節目上準備法律課程;龐穎則總能在中餐館、機場等場合遇見自己的粉絲,從耶魯大學畢業後,開始自己身為管理諮詢顧問的道路。
在詹青雲眼裡,辯論遠不止捉住對手每一個邏輯上的瑕疵,然後迎頭痛擊——她渴望透過表達傳遞價值。在她看來,這個時代不是不給人們表達的權利,它是要求一個人過於快速地去表達。熱點在不停地切換,需要被討論的東西在飛速地出現,在明確自己立場之前,人們被迫去站隊,這讓她感到困惑:哪有這麼容易站隊?“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時代,但我沒有感到自己真的得到了表達的權利。最可怕的不是指責,你這樣說是錯的,最可怕的是質疑,質疑你有什麼資格發表這個觀點。”
談到在《奇葩說》上辯論的感受,詹青雲笑言,“我曾經特別想迎合觀眾,結果全網都在罵我偷換概念,後來我就放棄了。結果大家反而對我的看法發生轉變,只能說,越想迎合別人,得到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她亦不承認“欲戴CROWN,必承其重”,不接受走紅網路後,就一定要接受批評,“我不覺得自己應該承受這麼多,也不接受基於謾罵和指責的惡意揣測。不要告訴我,紅了之後就一定要付出代價,不對的事情永遠都不對。”
而在龐穎看來,在專業的辯論比賽中,大家更關注邏輯,但是到了《奇葩說》的舞臺上不一樣。“有時候拋完一個梗,觀眾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對方辯友賣個萌、講個故事,流流淚,這個事情就過去了。”這讓她有時候感到無力,又有些遺憾。
龐穎認為,人們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會面臨兩大問題:一個是懶,一個惡。什麼叫惡?在一些公共平臺上,有人說出非常錯誤,但是能吸引人眼球的話,甚至以別人罵他的流量為傲,以流量作為變現,換回自己的名氣,這就是惡;而懶在於,很多時候對事物缺乏深入思考的動力。面對複雜的社會事件,往往涉及到法律、倫理、人的情感、如何操作等多種層面。但往往人們缺乏思考,在熱點一出現,立刻擺明自己的立場,併為其辯護;有人與他立場相左時,就直接人身攻擊。
詹青雲有一個夢想,就是在西湖邊開一家茶館,朋友們可以在裡面聊天,談論社會現象,或許還能辯論。生活中,她喜歡好看的餐具和本子,喜歡美好的房子,用美好的筆寫出美好的字。她和龐穎一起期待著愛情,龐穎說,期待在激情之餘,還擁有友誼;詹青雲說,愛情的本質,就是為了那一陣相遇的狂喜。
活動現場
澎湃新聞:
最近《奇葩說》第五季已經結束了,生活處於怎樣的狀態?
詹青雲:
我現在就是在做律師,我們分成忙季和閒季。最近都忙得沒有時間打辯論了。我肯定不排斥繼續到電視上公開打辯論,但現在剛剛進入職場,還不確定未來在愛好和職業之間如何取捨。
我確實是一個平常心的人,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哎喲,你火了。”但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好玩的經歷。我和朋友,和同事的相處,還是和原來一個樣子,只不過他們會調侃我是“中國節目上的名人”,我的有些客戶也會認出我,加強了我們之間的聯絡。除此之外,生活沒有因為出名而發生太大的變化。
澎湃新聞:
什麼樣的辯手才是好的辯手?
詹青雲:
好的辯手要把辯論變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能夠向外輸出一些概念、一些真實有價值的內容,我很在乎辯題是否能真的帶給我們什麼,我透過它傳遞的價值,以及我透過它獲得的價值。
澎湃新聞:
如果給你1000萬,你會選擇做什麼?
龐穎:
我覺得我好現實,我可能會把它變成一種投資,或者可以分紅的被動收入。在我不工作的時候,就可以每個月賺利息。
我們現在的收入都是主動收入。勞作一天後,收入一天,我想要一些被動收入,在不勞作的時候,也能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我沒有什麼一下子需要花1000萬的願望,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自由。
澎湃新聞:
最希望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
詹青雲:
或許就像曾國藩所說的“勤勞而後憩息”,我渴望沒有精神壓力和世俗壓力的生活。
龐穎:
澎湃新聞:
身為遵循傳統道路的精英,會不會在生活中面臨焦慮?
詹青雲:
不會,哎呀,我怎麼會是這樣一個人。身邊也有很多焦慮的朋友,但我不太能理解他們,人和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同。我一貫都是開導別人的那一個,我覺得我在我朋友眼中是個很幸運的人,我也承認。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希望我快樂,而不是賦予我過多壓力,我是被寵愛著長大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很Sunny,不覺得自己揹負著很重的負擔。走到今天,我獲得很多機會和幫助。我想要的,都能得到,而且超出我對自己的預期。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而身邊的朋友有各種壓力,有些真的曾遭遇過不幸,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心理,是我無法切身地體會到的。
龐穎:
從小到大,我自己的感悟是,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要敢於面對被自己放棄的東西。其實現代人很多的焦慮來源於比較,來源於某一種成功的模型。無論這個模型是用錢來定義的,或是用讀書來定義的,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型。我們敢不敢不要認為人生是一個選單,去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坦然去面對被自己放棄掉的東西,不要跟走在那條路上光鮮的那一部分人去比較,是我們年輕人應該要修煉的部分。
澎湃新聞:
對未來有怎樣的規劃?
詹青雲:
最近一直計劃在“看理想”節目上開一個“阿詹的法律課”,應該很快就會播出,他們一直在逼我。(笑)
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