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枸杞配當歸
-
2 # 陽之純
1、袁派《斷腸人》
《斷腸人》演出于越劇改革初期,因而仍以「四工腔」為主腔,但是在這段唱腔的後半部(從“滴鈴鈴銅壺漏不盡”起)袁雪芬為了表達劇中人悲痛的感情,在原來”四工腔“的基礎上,運用了變宮音,使旋律自然地向低音區伸展,
如“叮噹當何處鐘聲響,撲隆隆更聲在樓上”兩句唱,透過低音的運用,使宮音交替性轉換到下四度的屬調上去,增加了悲劇色彩,形象地把雨夜的淒涼景象與人物內心絕望、苦痛的心情揭示了出來。這種在甩腔前大量運用低音的曲調成為袁雪芬唱腔的特徵音。
2、範派《梁山伯與祝英臺》
範派”弦下調“旋律性強,曲調抒情悠長,作為“弦下腔”的首創者,範瑞娟不斷創新,拓展這一曲調功能。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所處的環境,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弦下腔”,創腔和演唱時採取不同的處理手法。
3、伊派《何文秀》
尹桂芳在《行路》、《訪妻》唱段中,將越劇早期“四工調”與尹派唱腔有機融成一體,聽來優美舒展,明快流暢。在《哭牌算命》唱段中,借用了蘇州彈詞和杭州武陵調,使之富有濃郁的喜劇色彩。這些唱段已收入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越劇小戲考》。
尹派弟子均以此劇為尹派擅長表演的劇目,很多弟子演出過該劇。
4、傅派《情探》
《情探》傳統越劇劇目,出自明傳奇《焚香記》,該劇為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傅全香代表作之一。
其主要劇情為:落第舉人王魁與名妓敫桂英相遇,結為夫妻,王魁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后忘恩負義,桂英接到休書後到海神廟哭訴王魁罪狀,自縊自死,最後判官司小鬼活捉王魁。
1、袁派《斷腸人》《香妃》
2、範派《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
3、伊派《何文秀》《屈原》
4、傅派,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祝英臺、《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傳》中的李亞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人比黃花瘦》中的李清照等。《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