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無恨劉成軍
-
2 # fat2000
太明智了。從結果上來看,三家中東吳最後一個滅亡即可證明。如果東吳不搞那麼一下子,而是配合主角完成理想劇情,那小說後半截兒應該是另一部楚漢爭霸,還是一個強漢弱楚。
-
3 # 就那麼回四兒
荊州本是漢朝所有,哪來歸屬東吳一說。
孫權一生的志向皆在荊州,也和魯子敬版的“隆中對”有關,但是荊州得手後,未見孫權再有過人的舉動。
應該說是很不明智的,可以說是損人不利己,曹魏得利。
-
4 # 80後大叔40歲大叔
這是東吳的戰略選擇,如果蜀國過於強大,本身對東吳就是個威脅,比魏國還大,因為蜀國佔據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威脅太大。不過從上帝視角來看,確實不明智。
-
5 # 天山月3
孫權背信棄義偷襲荊州雖然如願以償,但在道義誠信上卻留下了汙名。再加上為避禍降曹,甚至把關羽首級送與曹操邀功,更加顯示了東吳喪失氣節,認賊作父,國格人格盡失的卑劣行為。也矮化了東吳在三國中的地位,自始至終東吳都是個配角。因此,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孫吳的貪婪是從孫堅匿玉璽背約而起的,結果得罪了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孫堅護短負義又不認錯,和劉表為一小怨而大動干戈,使百姓塗炭。結果落得人喪命疆場。孫策一代雖能開疆擴土,但卻心狹氣短,缺乏容量,結果死於小人之手。孫權雖奪得荊州,但導致了夷陵大戰,使得兩家再衰三竭,不得不用血的教訓重新認識聯盟的重要意義。孫權後來極力維護孫、劉聯盟便說明襲荊州殺關羽是錯誤舉措。但若守荊州的是別人,而不是驕傲自大,狂妄無度的關羽,或許也激怒不了孫權置信義而不顧,非取荊州不可。
-
6 # 風雨中的梅雲
經過孫權偷襲荊州後,孫權的形象簡直是一落千丈。再加上孫權降魏,出爾反爾。雖然說是策略或救急。但在世人看來,畢竟是反覆無常,非是胸懷大志的帝王。充其量只是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竊國大盜而已。
孫權的偷襲荊州,直接改變了當時的三國格局。在孫權偷襲之前。劉備跟曹操激戰猶酣。在漢中,曹操損失慘重。被諸葛亮的疲兵之計弄得焦頭爛額。最後,把漢中比作雞肋而棄之。另一條戰線上。關羽攻取襄樊直逼許昌。曹操嚇得想遷都避開關羽。可以說,劉備的軍事軍力都達到了當時的巔峰。可以說,劉備的匡扶漢室之志指日可待。於是,曹操在司馬懿和蔣濟的謀劃下,不按常理出牌。派滿寵出使東吳。許諾肯定是會讓孫權非常動心的。於是,孫權背叛了吳蜀聯盟。讓呂蒙白衣渡江,偷取荊州。我們說,你在正面戰場上的輸贏,誰都能接受。但你在朋友背後捅刀子,世人皆知此行為極為不齒。你哪怕在動手前宣佈終止盟約,這都算你明智。可你不僅沒這麼做。在偷襲之前還讓陸遜先把關羽哄睡著了。然後才背後捅刀子。雖然得到了荊州。但卻讓孫權兩千多年抬不起頭來。也難怪呢。當時的東吳從上到下,除了魯肅一個人有戰略眼光以外,其他人,包括周瑜和孫權,全都是鼠目寸光之輩。再加上他們的卑劣行為。難怪世人皆稱他們為江東鼠輩了。因為除了偷襲陷害綁架打悶棍以外。東吳在正面戰場上就沒有過任何勝算。他們根本就沒有天下格局的大胸懷。東吳一生,志在荊襄。偷襲荊州後,孫權和東吳一生再沒有過大的作為。從天下格局看。東吳的偷襲荊州。救活了曹操。害死了劉備,當然也害死了東吳。孫權的偷襲荊州。劉備方面不僅損失了關羽的全部和荊州,就連張飛黃忠等人都死了。而東吳方面,甘寧,程普,甚至是早已死去的周瑜。都是死在偷襲荊州的前因後果之下。比如,周瑜為了荊州,假途滅虢也好,賠了夫人又折兵也罷。直到最後英雄氣短,都是因為荊州。整個東吳,只有魯肅看的很清楚。他知道,憑藉著東吳的軍事實力,想跟曹操抗衡。簡直是痴人說夢。就算是赤壁大敗後的曹操,東吳也難以抵擋。只有把荊州借給劉備,讓劉備替東吳阻擋曹操的鋒芒。東吳才能相安無事。只可惜周瑜在經過赤壁之戰後,變得狂妄自大。一心想要除掉劉備得到荊州。君不見甘寧的五千前鋒部隊,在南郡城下,被曹仁乾淨利落的悉數全殲。這何嘗不是上蒼給東吳的警告呢?嗨,扯得有些過了。迴歸正題。東吳的偷襲雖然成功了。可孫權的遭遇卻每況日下。為了活命,孫權不惜自降身份。甘心對曹丕稱兒子。做曹魏的兒皇帝。哎 ,這正是飛機上扔照片,丟人不知深淺呀。此後的東吳,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混吃等死。此後,蜀漢儘管艱難,還不忘匡扶漢室。多次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再看東吳。得到荊州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要說東吳在得到荊州後,休養生息也行。但現實卻不是這樣的。現實是東吳在此後想當長的時間內,開啟了內鬥模式。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最後。被人所滅。謝謝。
-
7 # 土豆自媒體創業
三國時期孫權背刺盟友偷襲南郡我認為一點都不明智,在孫權的眼裡一直只盯著荊州,從沒有把眼光看向天下,格局太小了。偷襲的結果,反而是曹操佔了便宜,對江東孫權是岌岌可危,劉備更是勢力縮小大半。當然這一切都是劉備和諸葛亮造成的,才留下了隱患。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一戰,曹操親率八十萬大軍南下,孫、劉兩家實力弱小,結盟聯合共抗曹操。
當時曹操因為北方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和諸葛亮商議後,打算用火攻之計。
於是,周瑜派大將黃蓋選取戰船十艘,裝上乾草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一切準備就緒。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
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
周瑜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一戰我認為東吳孫權出了很大的力,若不然,劉備是沒辦法取得勝利的。可最後卻是劉備借取了荊州,還口口聲聲的說等取了西川就還,為自己留下了禍端。
還有一次是東吳的魯肅來西川找劉備討回荊州,劉備當時就答應了,還寫證明讓魯肅去荊州,找關羽要回,我認為這是變相的在暗害關羽。果然東吳懷恨在心,在關羽率軍和曹操廝殺時,趁機取了荊州,導致了關羽的死。這裡面都與劉備和諸葛亮的處理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總之,東吳的孫權正是因為一直認為荊州是自己的,必須討回,就這麼要著、要著就懷恨在心,失去了理智,背後給了關羽一刀。孫權也因此痛失不已,因為自己兵少,荊州大部分被曹操佔領了,反而給自己留下了隱患,孫、劉兩家也有了間隙,成了仇敵。所以孫權背刺盟友偷襲南郡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回覆列表
不明智,是短視行為。孫權偷襲荊州,擒拿殺害關羽,造成了兩個直接嚴重後果:1、救了曹魏政權。當時,關公發動荊襄之戰,已經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收降於禁,威震華夏。曹操差點要遷都以避鋒芒。孫權背後捅刀,改變了戰局,也為最後東吳的覆滅埋下隱患。2、孫權所為,激怒劉備。劉備為報仇雪恨,發動了夷陵之戰。這場大戰,蜀國失去了張飛,黃忠等大將;東吳失去了程普,甘寧等大將。孫劉聯盟徹底破裂,而且雙方都兩敗俱傷,也為東吳的覆滅埋下隱患。
間接後果:1、孫權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2、孫權的歷史評價嚴重矮化。孫權幾度降曹,顯得出爾反爾,讓後人瞧不起。3、間接造成東吳政權的滅亡。東吳只有聯合西蜀才能生存,才能立足天下。孫權為了得荊州而失天下,有苟且之嫌,缺乏戰略眼光。最後的結局也證實了這一點。